明治維新後,強勢的日本是如何向北擴張,並與俄羅斯鬧僵的?
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環球地理、歷史、人文知識待你發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與中國一樣,日本在近代經歷了長期的「閉關鎖國」。1853年,美國正式打開了日本國門,西方的堅船利炮讓日本人展開了一輪學習西方的浪潮。1868年,明治維新正式開始,隨後,日本國力日益強盛。在群雄逐鹿的殖民年代,日本自然也走上了擴張之路,
由於客觀的地緣因素,日本的擴張主要是向南和向西,但這並不就是說,在北方日本人就沒有動作。
▲日本1942年的控制範圍
1. 開拓北境,征討蝦夷
現在的日本國土主要是由四大大島所組成的,分別是:本州,九州,四國和北海道。
▲日本本土四大島
但可能與一般人的固有印象不同,日本的國土並不是一向都這麼穩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的北方並不是現在大和人的地盤,那個時期北部日本的原住民,叫做蝦夷人。
▲7世紀日本版圖,日本主體的大和族尚未完全佔據本州島
蝦夷人是住在日本列島東北部的本土民族之一,稍微了解日本歷史的人都聽說過幕府將軍一職,這是1192年至1868年是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其實將軍的全稱是「征夷大將軍」,而幕府則是將軍的衙門,這裡面的「夷」,指的就是蝦夷。
蝦夷屬於漁獵民族,所以到了後期在與大和族這種農業民族的對抗中越來越不利,其活動範圍也不斷受到和族的擠壓,所以地盤不斷北縮,事實上和族與蝦夷人的鬥爭是貫穿了整個日本歷史,當然,總體趨勢是蝦夷人節節敗退。
▲蝦夷其實是大和王朝對他們的蔑稱,之所以稱呼蝦夷是因為該族群毛髮很長,大和人覺得看起來像蝦須。這個族群現在正式的稱呼是「阿伊努人」
在本州島北方的寒地——北海道則仍然是由蝦夷人主導,所以在12-14世紀的鎌倉幕府時期,日本人稱呼北海道為「蝦夷地」,但即便如此,主體民族大和勢力仍然延伸到了北海道的南部,這終於在15世紀引爆了激烈的衝突。
當蝦夷人被武士們鎮壓之後,大和人終於取得了北海道的主導權,隨即,日本人在北海道的拓殖點也越來越多,但是,一直到德川時代,幕府也僅僅控制了北海道南方的一些地區,當時叫做「和人地」,這些地方屬於幕府直轄地區。
▲大和人是現在日本民族的主體,而阿伊努人則是日本的少數民族,也是日本四島唯一現存的世居族群(不算後期被日本吞併的琉球)
隨著明治維新的成功,日本朝著近代國家邁進,對北海道的拓殖也全面化,1868年,明治維新剛剛成功,日本新政府就設立了箱館裁判所,後改為箱根館,次年又設立了開拓使,正式對北海道進行國家拓殖,北海道開始正式成為日本國土。
▲1869年,明治政府想找新名稱稱呼「蝦夷地」,探險家松浦武四郎建議取名北加伊道(加伊為原住民對北海道的稱呼),後改為北海道
而阿伊努人在長期的殖民同化,通婚和民族壓迫下,現在已經瀕臨滅絕,據統計,現存的日本阿伊努人人口不足兩萬。
2. 繼續向北,日俄爭鋒
日本人的腳步並沒有止步於北海道,他們對北海道以北的土地仍有野心,這個時候日本人的擴張遇到了阻力,而這阻力來自於俄國人。
北海道再往北就是千島群島了,對於這個地方日本人其實是有認識的,1644年江戶幕府的地圖就包含了千島群島和樺太島(庫頁島),日本人的記載是這是松前藩的領地,但松前藩的勢力主要還是在北海道南部。
18世紀後期,沙俄的勢力延伸到了歐亞大陸的東部,俄國漁船頻繁在千島群島一帶活動,後來這些沙俄的航海家和拓殖者竟逐步控制了整個千島群島,這就和日本起了衝突,幾番你來我往後,1855年,日俄兩國簽署了《日俄和親通好條約》,瓜分了千島群島,兩國約定是以擇捉島和得輔島之間的擇捉水道為界,以南歸日本,以北歸俄國。
日俄兩國的糾紛並不僅限於千島群島,在庫頁島雙方也有爭鬥,而日本探險家從16世紀開始也頻繁在庫頁島一帶活動。
▲當時對於烏蘇里江流域和庫頁島的統治非常薄弱,故根本無力遏制日俄的滲透
隨後俄國人仗著「船堅炮利」來了,1806年10月10日,俄國探險家赫沃斯托夫將庫島南部的日本松前藩的殖民據點燒毀,並宣稱其島為俄國所有。接著日本德川幕府也開始行動,宣布樺太(日本對庫頁島的稱呼)為幕府直轄地,並發布「俄船驅逐令」,以加強對庫頁島的控制。一直到1814年,幕府才從庫頁島撤軍,並恢復了松前藩對庫頁島的管理。
日俄雙方在中國的庫頁島明爭暗鬥,俄國人在北方,日本人在南方,1855年2月7 日,日俄雙方終於達成協議,簽訂《日俄下田條約》,規定:在庫頁島問題上是「不劃邊界,維持原狀」。
日本幕府對俄國人的野心一清二楚,1855年,為加強管理,其再次把庫頁島收歸幕府直轄,但是俄國的國力可比日本強大得多,其不僅在庫頁島上逐步擠壓日本人的勢力,甚至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趁火打劫,從清手中取得了庫頁島的主權,所謂的「維持現狀」不過是一紙空文。
日本政府被迫再次和俄國人扯皮,但國力不濟的日本人最終還是放棄了夢想的「樺太」,1875年5月7日,日本和俄國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日本人放棄對庫頁島的一切要求,俄國則把千島群島北部劃歸給日本。
但是和俄國人一樣,日本人也不是省油的燈,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決定報這一箭之仇,1905年7月7日開始了庫頁島之戰(樺太作戰),後佔領庫頁島全島,1905年9月5日,日俄簽訂《朴茨茅斯條約》,俄國將庫頁島北緯50度以來的土地割讓給日本。
▲這是日本北部版圖最大的時候
3. 帝國灰飛煙滅
千島群島加半個庫頁島,這是日本擴張的最北點了,但俗話說物極必反,由於在二戰時期作惡多端,日本成為「國際公敵」。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中,美英承諾蘇聯將會取得南庫頁島和整個千島群島的主權,以換取蘇聯對日宣戰。
有了便宜占,蘇聯自然不會手軟,1945年8月8日,蘇聯不顧《蘇日中立條約》,突襲日本,自然,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乾淨利落地被蘇聯人收回了。
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訂,規定了日本放棄1905年日俄戰爭中的勝利果實,蘇聯對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的佔領合法化。
但是,事情卻沒完……
當然,日本政府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否定《舊金山和約》,但是問題是,《舊金山合約》沒有規定千島群島的範圍。
▲北方四島
在日本的眼中,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是北海道的延伸,不屬於千島群島,況且這四座島嶼自1855年以來就一直是日本國土,不應該被認為是「以暴力與貪婪」所攫取的土地,而是日本固有領土。
當然,對於日方的看法,蘇聯人,以及俄羅斯人均嗤之以鼻:你個戰敗國還敢說三道四。
而島嶼的原住民(同樣的阿伊努人),他們的看法呢?自然沒有任何人關注。
作者: 雲帆 編輯: Thomas (唐)
—(End 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