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群體更容易出小人,只是因為人格扭曲嗎?
宦官是中國政治史上一個特殊的角色,他們看似皇帝的家奴卻無數次影響著中國古代的政治。
即使不了解歷史,也會聽過李蓮英、魏忠賢、趙高這些名字。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時代被稱為宦官政治時代,分別是東漢中後期、中晚唐以及明朝中後期。
其中東漢和明朝的宦官亂政的原因相似——行政流程中的漏洞。
東漢統一全國之後,全面恢復西漢的制度,在細節上卻有所不同。
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東漢設立尚書台,皇帝正式有了協助自己處理政務的機構,尚書台類似明朝的內閣、清朝的軍機處。
雖然設置了尚書令這個官職,外朝的官員卻常常加銜「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如大將軍錄尚書事、太傅錄尚書事等。
在設立尚書台的同時,也改變了侍中、中常侍、黃門侍郎的職權,這三個職位都居于禁省。
皇帝雖設尚書台,人卻不在尚書台,而是通過禁省與尚書台聯繫。
尚書台將文書篩選後送到禁省,禁省篩選之後,再交給皇帝,皇帝批閱之後交給這三個官職再下發到尚書台。
這個流程和明朝設置內閣和司禮監之後很像。
這樣層層篩選,次要的文書就不需要皇帝親自批閱,好處是提高皇帝的辦事效率。
隨著國家的發展,政務會越來越多。
全國的事務,皇帝不能一一處理過來,有這些人協助處理能提高效率,皇帝只需要處理重大的事務即可。
同時,這個制度也有巨大的隱患。
首先,皇帝不看所有的文書,禁省在篩選時就可以做文章,皇帝能看到什麼、什麼時候能看到就由禁中說了算。
其次,皇帝批閱的文書由禁省下發,禁省可以在下發時拖延時間,影響政策的施行。
再次,禁省可以欺瞞皇帝,他們可以修改皇帝處理後的文書甚至矯詔辦事,順帝時宦官張逵就曾矯詔抓捕梁商等人。
最後,這個制度實際上限制了皇帝與外界的聯繫,這讓行動更自由的權臣和宦官更有機會掌握權力。
侍中、中常侍、黃門侍郎這三個職位中,侍中一直由士人擔任,中常侍和黃門侍郎則是士宦都可以擔任。
黃門侍郎
侍中並不在禁省常駐,中常侍和黃門侍郎則一直在禁省,他們離皇帝更近。
東漢時起,宦官全部是閹人,這些人生理不全,心理也受到影響,很容易人格扭曲。簡而言之,宦官比正常人更容易出小人。
古代信息獲取不對等,皇帝容易受到蒙蔽,其實與皇帝最近又有權力的人不論是不是宦官,只要他們為了私利,就會欺騙皇帝。
漏洞明顯的制度遇上別有用心的人,事態就能朝著壞的方向發展。
東漢會出現宦官亂政,原因有三:
第一,皇帝大多年幼,會對從小照顧自己的宦官產生信任和依賴。
第二,外戚專權是,皇帝奪權常常只能依靠宦官,宦官便能有立大功的機會。
第三,制度缺陷。
宦官亂政的現象並不應將鍋單單甩給宦官,他們只是恰好出現在那個位置上罷了。
※母親是民國第一美女,27歲時嫁76歲老頭,最終孤身一人死在寺廟裡
※皇帝讓大臣吃肉,卻不給筷子,臣子離開後,皇帝:不能留此人
TAG:一刀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