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今天接著讀白居易的詩。

前幾天有朋友發消息問我,誰是唐代最優秀的詩人,我說:杜甫,沒有之一。李白呢,朋友追問,他是神仙,不能算人。他就是為詩生的,他本身就是詩,不是詩人。在大唐的人間找詩「人」,一定是杜甫!又接著問,白居易呢,我說,他當然也是詩歌大師,但不能跟杜甫比。

僅從語言上說,什麼樣的詩算好詩呢?劉熙載在《藝概》里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這句話值得思考。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藝概》書影)

寫平常語容易,寫奇崛之語困難,這是詩的第一個關口,一般初學寫詩的人,總覺得自己寫不出自己想要的奇妙句子,因此需要搜腸刮肚,把自己能想出來的辭彙,能用上的典故全堆到詩里去,於是,精挑細選的辭彙不一定合適,挖空心思找來的典故不一定切題,於是反而害了詩意,這是第一層難關,就是會用「奇語」,要過這個關口,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和大量的生活積累,最終達到各種奇妙的辭彙信手拈來,各種切題的典故恰當而準確,就是我們說的過了語言關。這第一層關口如果未過,寫出來的詩像中學生作文,乍一看花團錦簇,細一品索然無味;

杜甫潛心雕琢過,他「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他的詩好。韓愈、賈島他們也潛心雕琢,「推敲」的故事廣為人知。因此他們的詩也好。都是好詩,但杜甫的詩更好,因為他更有生活。他是一個用生命寫詩的人,詩里瀰漫的是真情。韓、賈的詩不如杜甫,差在真情,稍稍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語言很精彩,感情層面,差點意思,但他們的詩雖不盡善盡美,但第一關肯定是過了。

過了第一關,又需要過第二關,就是把奇崛的辭彙去掉,把生澀的典故去掉,只用平常詞言,詩卻仍然能詩意盎然,詩味雋永。如果過了這一關,就類似好作家寫的文章,我們讀沈從文、汪曾祺的散文,你找不到多少奇麗的辭彙,但卻覺得美,有意思,耐讀。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小像)

杜甫用大白話寫詩,他的《杜鵑》詩「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基本就是大白話,但全詩堆積下來,我們體會到的是「濃得化不開」的哀愁。白居易更不用說,他說「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基本也是大白話,但全詩堆積下來,就是「宮市」的可憎、百姓的苦難。白居易是真正把追求平常語當成自己的詩歌生命來保護的,據說他寫了詩,就去找沒文化的老婆婆,詩是不是達到了發表的水平,以老婆婆能否聽懂為標準。

同樣,他們的詩都是好詩,但還是杜甫的詩更好,因為他的痛苦更切膚,他本人就是詩里的那個感人的意象。白居易的詩不如杜甫,是因為他是一個旁觀的人,他跟詩里的人隔了一層,他雖然也「江州司馬青衫濕」,但畢竟他不是那個琵琶女,他站在局外,他還能「添酒回燈重開宴」,老白有錢,他有經濟能力站在局外,老杜不行,但老杜的詩好,老白就差點意思。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江州司馬青衫濕)

白居易也有站在局內的詩,我們今天就讀一首他站在「局內」的詩,這首詩的標題差不多跟詩一樣長,標題有五十字,這是首七言律詩,要知道,七律全詩是五十六個字。標題似乎不是標題了,但我卻覺得這樣挺好,講得夠清楚。

詩的標題是《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有人把這首詩的標題改為《望月有感》,我覺得不好,失去了很多東西。這首詩的全詩如下: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詩意圖)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要讀懂這首詩,需要了解大唐的國情與白居易當時的境況:

詩標題里的「河南經亂」,指的是公元799年的宣武軍(河南開封)之亂和彰義軍(河南汝南)之亂。在這一年,宣武軍節度使董晉死了(之前韓愈就在董晉手下任職,董晉死時,韓愈離開為其送葬),董晉的部下舉兵作亂,緊接著是彰義軍節度使吳少誠舉兵作亂(這種情況很正常,朝廷要收權,利益既得者當然不樂意),唐朝廷派遣十六路兵馬去平叛,這次平叛戰爭規模較大,時間也較長,河南一帶成為戰亂的中心。這一亂,直接關聯的就是漕運受阻,糧食運不到關內(就是現在的陝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部分地區),恰好這一年關內又發生了嚴重旱災,因此白居易寫「阻飢」,既阻且飢。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符離的白居易草堂)

也就是在799年這一年,白居易參加鄉試,800年春在長安考中進士,「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得意之後,就是東歸省親,暮春到浮梁,九月到符離。所謂的「浮梁大兄」,指的是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此時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任主簿;「於潛七兄」指的是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這時在於潛(今浙江臨安縣)任縣尉;「烏江十五兄」指的是白居易的從兄白逸,這時在烏江(今安徽和縣)任主簿;符離在現在的安徽宿縣境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白居易的童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下邽指的是現在的陝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你看,一家親人,散居在五處,世難又不好,怎不揪心。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十七人中最少年)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這時的白居易還沒有形成「大白話」寫詩的風格,他還拽詞,說「時難年荒」,說「羈旅」,說「寥落,說」流離「,要是再過幾年,他肯定就不這樣寫了,但這些辭彙並沒有問題,現實情況如此,國家不太平,確實「時難」,京城確實「年荒」,一家親人,分散五地,東到浙江,西到陝西。可不就是各西東。河南在戰亂之中,親人骨肉四下流離,這是境況描寫,想必白居易從長安歸來,一路親眼所見,新科進士的歡樂早已煙消雲散了。身在符離,孤身一人,形影相弔,已知世事艱難。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千里孤雁)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詩人身在符離,孤身一人,形影相弔,他當然會想及遠在各地的兄弟們,他們遠隔千里,各自孤身一人,都像是離群的孤雁,辭根指草木離開根部,這裡指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大家又像是斷了根的蓬草,在深秋的風裡四散飄零,生命渾然不能做主。詩人自然會遙想當年,兄弟們在一起歡快時光一去不復返了,這怎不讓人哀傷。他又回到當下,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都抬頭在看著天上的的明月吧,也一定會想到遠方的親人,一定會傷心而流下眼淚吧。此時此刻,雖然兄弟們分隔五地,思鄉思親的心情應當是相同的吧!我想,寫這句詩時,他該是黯然垂淚了吧。

這首詩也用一些書面用詞,但基本上是平易、淺近的。表達的也是再平常不過的思親之情。最重要的是白居易把自己放在詩里,他這次站在了局內,站在局內,不管是常語還是奇語,詩意上都好得多,因此,這首詩是白居易少有的「動真情」的詩(那些字面上的淚啊什麼的詩不算動真情),這一首比他的很多講普世大道理的詩要好。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墓)

其實,白居易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寫大白話,卻能保留「詩味」,到底沒有把詩變成打油詩,他的詩是有餘味,耐人咀嚼,引人感動。用能讓老太婆聽得懂的白話,又具詩味,就憑這一點,他當然是詩歌語言大師,他是真正過了上面說的「奇語」、「常語」兩大難關的詩人,蓋棺論定的「詩魔」和「詩王」之名是名副其實的,要不然,「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樣的句子怎會長期流傳。有些普世的道理當然也是打動人的,雖然「隔」了一層,但在某個特定時刻,也會感動人。

(【唐詩閑讀】之165,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說文解字》第138課:魯迅經常用的「大抵」,到底是什麼意思?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