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浪漫巴黎

浪漫巴黎

  很多次到過巴黎,但每次回來都還想再去。喜歡巴黎,不單單是因為那裡有艾菲爾鐵塔和巴黎聖母院,也不是為了盧浮宮、奧賽博物館、香榭麗舍和楓丹白露。而更多的是因為喜歡它那獨特的浪漫文化,那份閑散的城市空氣,那種懶洋洋的洒脫,骨子裡的時髦和經久耐看的美麗。 那年在從里昂開往巴黎的路上,在就要進入巴黎的一瞬間,一輛失控的卡車將我所開的雪鐵龍小旅行車撞成一堆廢鐵,我在上帝的保佑下,沒有儘早地去拜見他老人家,但卻在巴黎郊外的一所醫院裡,躺了整整十天十夜。 出院後,由於身體需要恢復,在醫生的要求和朋友的幫助下,我住到了一間外面掛滿青藤,裡面掛滿現代派油畫的老屋。據說屋主到瑞士山上寫生去了,朋友說我在這裡想住多久都可以,因為屋主回來可以住到房頂的閣樓上。他說,法國人雖然浪漫,但更講人權,所以是殘疾人第一,女士第二。我當時因為混身疼痛,並沒有體會到他話中有話和那種巴黎人特有的幽默。 早晨起來,我忍著痛咬著牙,拄著拐杖走出這百年老屋,滿街靜得讓人想大吼一聲。穿過一條小巷時,忽然發現一團白得發亮的東西,再回頭看時,這團白毛球是一隻十分可愛的小獅子狗,她靜靜地望著我,一副休休閑閑的神態,大概她早已習慣了人們奇異的目光。 經過一間賣早點的小店,黑胖的廚師正把一塊塊肉串在鐵板上燒烤,滿街頓時充滿一股特別的味道,讓我想起了烏魯木齊那滿街的烤羊肉串……我走過去買了一支最小的,問老闆這裡是巴黎的什麼方位,老闆頭也沒抬地回答:左岸。


  「左岸」,我原來是住在左岸。過去雖然來過,但都是在晚上,因為這裡的酒吧是巴黎最有特色的。左岸在巴黎又稱拉丁區,這裡是巴黎大學的集中地,有點象北京的中關村。一直以來,這裡都是巴黎文人雅士聚居的地方,構成了這裡獨特的學術文化色彩。雖然這裡叫拉丁區,但卻不是拉丁人的聚集區。據說拉丁之名的由來,源於早期義大利北部的人喜歡說拉丁語,因有別於一般義大利人,所以這裡又稱「義大利拉丁區」,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巴黎的大學生深受義大利文化影響,吹起一股浪漫之風,說拉丁語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左岸」也成為時尚的代名詞。到了十七、十八世紀後,左岸建立了不少大專院校,群集在這裡的知識份子愛說拉丁語、寫拉丁文,漸漸地,便成為巴黎有名的拉丁區。不過現在,這個區內已經很少有人會說拉丁語,但拉丁文化卻深深地融合在左岸的文化和建築中,不經意地流露出此地獨有的拉丁風情。 對於大手術後的病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念是調理補養,而西方的醫學觀點則是運動恢復。尊醫囑我必須經常走動,而且不能因疼而廢止。我在成為左岸的臨時住戶後,逛街就成了我最主要的活動,也讓我第一次靜下心來,重新觀察和認識巴黎……


  一、浪漫的歷史 沒有人會對巴黎裝出一副不浪漫的樣子,因為做不到。她那獨特的浪漫氛圍會時時刻刻感染著你,你會想著一去再去,把自己的身心泡進去,陷進去,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塊基石、一杯酒、一抹紅唇,一個優雅的背影,一款婀娜的步態。 詩人里克爾曾說過:」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它位於法國北部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納河兩岸,人口近一千萬,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名都。巴黎建都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城市自身的歷史已有二千餘多年。人們漫遊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著許多聞名世界的歷史遺迹,又有許多宏偉壯麗的現代化建築。 無數次,我走在這城市裡,常常會滿心惶惑,我真的在這裡嗎?我常常會為巴黎的浪漫而感動,恨不能化成一汪清水灑遍巴黎。 巴黎之所以被世人稱之為浪漫之都,不能不歸功於塞納河。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貴夫人,目睹著巴黎歷史的變遷,目睹著巴黎人的興與衰、貧與富、快樂與悲傷。它默默無語,卻在潺潺不斷地靜靜地流淌,法語中的「塞納風情」,就是指巴黎人那種從裡到外洋溢著的浪漫情調和典雅的生活方式。 源自法國東部的塞納河,由東向西流,全長十三公里的水道,宛如一道半弧形划過巴黎市,也將河流兩岸劃成不同風格及景觀的地域。要想看巴黎,就要沿著塞納河走,岸兩邊有看不盡的建築名勝,絕對是賞心樂事! 河的南面稱為左岸,就是我現在住的,有著許多著名咖啡店和酒吧的拉丁區,這裡的風都飽含著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息,多少詩人畫家在此流連望返,在輕啜咖啡和大口地啤酒中尋找創作的靈感;而河的北面則稱為右岸,形成今日巴黎的主要商貿與政治中心。除了兩岸景緻之外,塞納河上還有三十七座大大小小的橋,仿如一道道彩虹,成為巴黎這張巨幅油畫的美麗點綴。 要飽覽巴黎的旖旎風光,最宜在黃昏時乘一支小船,欣賞那斜陽西下的醉人景色。穿過一座又一座富有特色的大橋,無論是石建的,鋼造的,或磚砌的,其建築都各具風格。每一座城市都會有一個主題:一條大街、一座建築、一條河……巴黎的主題很明顯,是橋,那一座座連接塞納河左岸和右岸的老橋和新橋。有了橋,塞納河的水頓時就有了生氣,城市的靈氣也盡在其中。 橋是巴黎的驕傲,但它寬容、軒昂,卻又悠閑,雍容的外表下,顯得又閑又忙,在這樣的橋上走過,連生命也會變得自在起來。乘坐地鐵,橋會閃電般與你擦肩而過;隨意走在街頭巷尾,冷不丁你的眼前就會閃出一座橋;當你在」巴黎大轉盤」的頂端尋找大鐵塔的方向時,目光最終還是落在了那橋;爬上蒙馬特高城遠眺巴黎全貌,搶先進入你視覺的,仍是那塞納河水托起的數不清的新橋和老橋。 巴黎最老的橋,被叫做新橋。名為「新橋」,卻是巴黎橋中的長老。之所以叫新橋,因為那是巴黎的第一座橋。最初,它是連續巴黎市政廳和塞納河對岸居民的交通要道。每個年代的橋都保留了時代的印記,巴黎的橋,不是簡單的連接左右岸的交通樞紐,它是厚重的巴黎歷史的承載,是塞納河的脊樑。 橋是巴黎的浪漫,也是這座城市永恆的坐標。你看那些在橋上臨摹的畫家們,其主題永遠都離不開這橋。畫面雖然幾個世紀都如此雷同,卻永遠不乏買者。這就是巴黎橋的魅力。有人如果說,如果說塞納河是巴黎的血液,那麼這些橋就是巴黎的肋骨。這些橋不僅在塞納河邊留下建築和碑石,也留下了所有巴黎人的笑容、眼光和步態。由橋延伸過去的」華沙」廣場,成群的巨型雕塑在這裡聚會,它們擺出萬般姿態,展現著自己的風情。廣場藝人的非洲鼓、阿根廷探戈、義大利歌劇以及西班牙鬥牛舞,都會在這個露天舞台上演。從橋上走來,融進這樣渾然一體又互不相識的氛圍,你的心會像風一樣自由。 在巴黎市中心有兩個小島,名為西堤島及聖路易島,從高空向下望時,兩島就如塞納河上的方舟,牢牢地停泊在河中央。當船越過河上這兩個小島,你會發現島上建有十二座橋連結兩岸,人們可以自由穿越兩島,當人們沿河遊覽或走在堤道時,未必會察覺到這是兩個島嶼,驟眼看來,它們好像已和兩岸連成一體。同時,小島剛好在巴黎的中心點,更像是接連的心臟,遠看時,只見一整片建築群覆蓋著陸地,已分不清島嶼與兩岸的狹窄水道。小島雖小,卻是舉世聞名,尤其是西堤島,因為這島上有一座法國最著名的哥德式大教堂--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建於1163年,被譽為是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章。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始建者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但直到他死後很多年的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它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法國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同時也是巴黎人浪漫的的一種象徵。因為十七世紀時,巴黎聖母院已經年久失修,甚至有些破爛不堪,大文豪雨果在1831年完成了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在法國引起很大的影響,也使聖母院再次引起巴黎人的關注,許多巴黎人自覺地發起募捐計劃,結果才使得聖母院重現昔日的輝煌。與此同時,雨果這本小說不但暢銷全球,更令聖母院聞名於世,有很多人慕名而來,為的是親眼看看如鐘樓、滴水嘴石獸等場景,甚至還有人希望能尋找到鐘樓上隱居的駝俠。 聖母院位處巴黎的核心,市內發展均環繞著西堤島,並以此為焦點向外作同心圓式開展,加上聖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現代巴黎的建築特色,更漸漸成為巴黎的宗教、藝術及旅遊的中心。聖母院的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是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後來雕像又重新被複原並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十米,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走進教堂,沿著教堂的右邊有一排燭台,數十枝白燭素輝清瑩,一滴滴蠟淚徐徐流瀉,洋溢著柔美而平和的宗教氣氛。在主殿內可以看到尖尖的屋頂,感覺很深很遠。兩旁建有圓石柱,柱與柱之間以尖拱廊相連,大廳後面放置了三座雕像,兩邊是穿上皇服的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像,兩人的目光面向著中央的聖母哀子像,耶穌基督橫卧於聖母的膝上,身體微微向外傾斜,讓人看到他的面容,而聖母則兩手張開,神情哀傷。塑像的雕刻精細,尤其是衣裙的縐褶看起來順滑自然,栩栩如生,把原先硬生生的石頭變成柔軟的身軀和衣飾。教堂內部比起歐洲其它的大教堂,應該說很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九千人。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六千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裡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聖母院前面有一個大廣場,這廣闊空間正好讓前來者欣賞教堂的宏偉建築,或將整座教堂的外貌拍攝下來。在正面中央處共有三座並排的尖拱門,巨大的門已佔據著整層建築的闊度,環繞門的四周有很多雕刻精細的石像,門圈兒越往裡頭越小,一層接著一層,感覺門圈很厚很重,而每層都滿K身形瘦長的雕像,據說這跟哥德式建築有關,同樣著重高而尖的外形及垂直的線條,而這種設計特色感覺上更接近天空,也更接近天上的神。大門上的雕刻精巧無比,皆以聖經為題,左面大門刻著聖母瑪利亞的事績,右面是聖母之母-聖安娜的故事,中間則是描述最後的審判。常有年青人組成的管弦樂團在此演奏,吸引不少觀眾圍坐著欣賞。面對著聖母院作背景的戶外場地,即使所奏的樂曲沒有宗教意識,也令人聯想起教堂內的聖詩和音樂。 如果想瞻養雨果筆下的景物,可爬上聖母院第三層的鐘樓,也是最頂層,不過,要上塔頂,便得走上狹窄的旋轉樓梯,共238級台階,樓梯只容一人通過,遇到有人下來時,往往要雙方側著身子,並且讓對方先下去。到樓頂時,你會發覺由這裡俯瞰巴黎的景色是最美的:近處是塞納河上載著遊客的一艘艘觀光船,遠處是密密麻麻的市內景物,甚至能看到遠方的凡爾賽宮。 位於巴黎市中心西南方向的凡爾賽宮原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原是路易十三在凡爾賽森林中建造的一個狩獵點。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華的王宮。是由法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建築師勒·哈爾都安和勒·諾特爾精心設計而的。該宮於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全宮佔地111萬平方米。正宮前面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大花園。近處是兩池碧波,沿池而塑的銅雕丰姿多態,美不勝收。宮殿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宮殿外牆以粉紅和白色大理石為主,西邊有半月形的石欄杆,一直延伸至宮殿門外。正宮朝東西走向,兩端與南宮和北宮相銜接,形成對稱的幾何圖案。宮頂建築摒棄了巴羅克的圓頂和法國傳統有尖頂建築風格,採用了平頂形式,顯得端正而雄渾。宮殿外壁上端,林立著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路易十六當權時,凡爾賽宮的富麗堂皇、奢侈豪華,達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終於引起人民的憤慨,大革命期間,凡爾賽宮幾乎被荒廢。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為法蘭西歷史博物館,展出美術、雕刻等許多藝術品。19世紀下半葉,凡爾賽宮又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魯士軍隊佔領凡爾賽。第二年德皇在此舉行加冕典禮。同年,梯也爾政府盤踞在凡爾賽宮,策划了鎮壓巴黎公社的血腥計劃。1871—1878年,法國國民議會設在這裡。1875年在凡爾賽宮宣告成立法蘭西共和國。1919年6月28日,法國及英國等國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今日的凡爾賽宮已是舉世聞名的遊覽勝地,各國遊人絡繹不絕,參觀人數每年達200多萬。南北宮和正宮底層已改為博物館,收藏著大量珍貴的肖像畫、雕塑、巨幅歷史畫以及其它藝術珍品。凡爾賽宮除供參觀遊覽之外,法國總統和其它領導人,也常在此會見或宴請各國國家首腦和外交使節,這裡已成為法國人向世人展示其歷史的一個座標。 表現法國人好大喜功的另一個座標是凱旋門。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凱旋門,地處寬闊的戴高樂廣場,這裡也是著名的香榭麗舍大街的盡頭,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點。從戴高樂廣場向四面八方延伸,有十二條大道連接著整個巴黎,宏偉、壯麗的凱旋門就聳立在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凱旋門始建於1806年,是拿破崙為紀念戰爭的勝利而下令興建,希望軍隊凱旋而歸時穿過這拱門,但在1836年建成時,拿破崙卻在滑鐵盧一役中戰敗,最終在1840年只有他的遺體和軍隊穿過這宏偉壯麗的拱門。凱旋門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拱洞,上為桶形穹窿,其規模超過了羅馬的康斯坦丁凱旋門。拱門高五十米,寬四十五米,兩側都刻有巨型浮雕,記載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輝煌戰事。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的一幅就是位於面向香榭麗舍大街一面右下側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這一名作取名《馬賽曲》。拿破崙大捷慶祝儀式的場面則被刻在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處「無名戰士墓」,每到傍晚,這裡便燃起不滅的火焰。建築物里還有一座小紀念館,館內記載著這座紀念性建築物的歷史,在那裡,遊人可以看到558位將軍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劃著線,那是因這些人都是在戰鬥中陣亡的。 走出紀念館,在這莊嚴的地方,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張表情素穆的面孔,沒有我在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看到的那一張張繃緊的目光。也沒有我在華盛頓越戰紀念牆前,那一雙雙獃滯的眼神。相反,這裡的巴黎人,都是滿臉的歡笑,那笑意里充滿了滿足和幸福,大人在三三倆倆地聊天,小孩相互追逐著嘻鬧著,彷彿心安理得地享受著,那558將軍和成千上萬的士兵們,浴血奮戰給他們所帶來的一切。這就是法國人,這就是他們的歷史觀。凱旋門不是他們的傷心地,亦不是讓他們反思的場所,而是他們快樂和眩耀的地方,是法蘭西浪漫歷史的一座豐碑。


二、浪漫的藝術 在巴黎,最令我羨慕的是巴黎人的寫意生活,或漫步街頭,或閑坐,或品著咖啡,或欣賞賣藝者的表演,或在公園裡觀看周圍的人,生活節奏雖然緩慢,卻樂在其中,當我走在街頭時,就連步伐也跟著巴黎人一樣放慢下來。巴黎人是個自我感覺良好的族群,這一點很象皇城根長大的北京人。法國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多種民族的混合,最原始的高盧人,後來被羅馬人征服,成為羅馬高盧人。至公元十世紀左右,各種部族在法國各地聚集而居,形成了法蘭西民族的種族基礎,其中包括布列東人,阿勒曼人,諾曼人和當時最強大的部族法蘭克人。 羅浮宮是巴黎人最引以為傲的藝術宮殿。它位於塞納河的右岸,由一群富麗堂皇的哥德式建築物圍成方形庭園,進口處是一座騎兵凱旋門,雖比凱旋門小很多,但建築雕刻同樣傳神。走進去,廣場中央的玻璃金字塔十分引人注目,這就是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獨特設計,也是極富爭議性的建築作品。 羅浮宮建於十一世紀末,當時菲力蒲奧古斯特為保護巴黎不受諾曼人及英國人的入侵,於是在Lupara建設第一座城堡,即現在羅浮宮位置;到了十四世紀,查理五世把它改成宮殿,興建皇家圖書館,並在宮內擺設了第一批收藏品。經過幾百年的擴建及整修,現在的羅浮宮已成了舉世聞名的博物館,藏有展品四十萬件,包括埃及、希臘、羅馬、伊斯蘭、義大利等各國不同時期的藝術珍品,當中有繪畫、素描、雕塑、陶器、銅器、工藝品,以及古文物等。所有作品分別在四個樓層展出,如果要仔細觀賞每件作品,兩星期也看不完。 進入象徵古埃及藝術的金字塔,那玻璃天穹如教堂里的天窗,將人們引進神聖的領域。晨光從大片天窗灑落,柔和的光照亮了整個展覽館大廳,令人有種說不出的興奮。走進地下的羅浮宮,感到更廣闊,展品之豐富令人目眩。 其中「鎮宮之寶」之一的是《勝利女神像》(The Victory of Samothrace),古希臘時期雕塑的神像,約在西元前三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完成。由大理石雕成的女神站在前進的船頭上,雖然神像已沒有頭和雙臂,只剩下身體和翅膀,但作品的藝術造詣仍然令人讚歎。一件薄薄的衣衫給浪花打濕,緊緊貼著肌膚,顯出健美的肌肉和細膩的紋理,最難得的是衣褶的處理,順滑的縐褶栩栩如生,就如真實的一樣;猛烈的狂風將女神的裙子吹向身後,如隨風抖動,令原先重甸甸的大石,變得輕柔靈巧;神像的形態自然流麗,充滿動感,以右腳前、左腳後的站姿,有力地穩固自己的身子,加上一雙龐大而舒展的翅膀,平衡了整座雕像的重心。無論是形態、曲線、光暗的效果,也彰顯這座神像的巧奪天工。即使無法看到女神的面貌,但也想像到那擁有目光炯炯、昂首伸眉的英姿,指揮著破浪的船艦,邁步迎向勝利的呼聲。


  羅浮宮另一件重要藏品是世人所熟悉的《米羅的維納斯》(Venus of Milo)。在古希臘神話中,維納斯是專司美與愛的女神,這完美的雕像於1820年在希臘米羅島上發現,估計是西元前二世紀末的作品。雕像是由大理石組成,跟勝利女神像一樣缺了兩隻胳臂,但仍不失其平衡,整座雕像以右腳為重心,左腳微踮起,正要踏步向前,肩膀微微傾斜,兩手往前後自然擺動,流線形的身體如螺旋轉動般,顯出強而有力的動態;裸露的上半身卻現出柔滑細軟的肌膚,與下半身衣裙的粗糙褶紋形成強烈對比;雕像那迷人的眼神與安祥的神情,把一靜一動的美態表露無遺。作品被譽為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更代表女性美的典範。至於那雙失去的胳臂是怎樣形態,到現在仍是一個謎,也許這無法挽回的缺憾才是最美麗,讓每個人有更多更深的想像和回憶,創造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維納斯女神。 羅浮宮讓最多人嚮往的藏品,也可說是羅浮宮博物館最大的賣點,是達文西的《蒙羅麗莎》(The Mona Lisa)。那張擺在通道上的油畫,總是被許多人圍得水泄不通。走近一看,你會發現畫幅比想像中要小許多,而且畫像繪於脆弱的楊木上,使表面的顏料出現微細的裂紋,難怪為羅浮宮要為它加裝厚厚的玻璃罩。 這幅畫像繪於1503-1506年,是達文西在佛羅倫斯時所畫,畫中人被認為是當地一名貴族的妻子Mona Lisa Gherardini,她悠閑地坐在窗檯前,寬闊的衣領露出白皙的肌膚,一把秀髮順滑地垂在兩肩,雙手則在胸前輕輕交疊,流露出安靜溫婉的神態;畫中遠處可見朦朧的山巒景緻,暗暗的色調令背景幾乎失去原來的形態,如夢境般迷茫一片,而人物輪廓巧妙地融和在窗外的景色里;畫家在木板表面加上多層透色,並塗了薄薄的松節油,令他既可不斷修改畫像,亦使畫面有透亮的光影效果,面部膚色更自然真實。最動人的還是畫像中那永恆的、甜美的微笑,以及緊盯著參觀者的眼神,那深邃的眼睛像看穿人們的思想。無論你站在畫面的哪一邊,無論你從那個一角度觀看,畫像的視線和微笑都會跟隨著你。所以被後人稱為神秘而永恆的微笑,而這微笑給與畫像無限的生命力,更成為西方繪畫史上的傳奇作品。 羅浮宮還有一件未完成的雕像《垂死的奴隸》(The Dying Slave),是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在1513-1515年為羅馬教皇朱利亞二世的墓園所做。從玻璃天窗映進的陽光,令雕像的線條倍覺明暗有致,米開蘭基羅把大理石轉變為活的素材,充分表現出人體肌肉的動力,由奴隸扭曲的身軀、往後仰的頭顱,以至被捆綁著的痛苦表情,正像要不斷掙扎求存,找尋心靈上的釋放,觀者越看下去,越感到不安。這垂死的奴隸此生也逃離不了命運的安排,也許,死亡是他的另一種解脫。 由古希臘走到文藝復興時期,又由中世紀走到十九世紀,你至少要花上大半天,也只是走馬觀花。當你再回到玻璃穹頂的大堂,從玻璃金字塔內仰望外面的世界,你會有很奇妙的感覺,就如剛剛由過去返回現代一樣,短短一天,彷彿經歷了許多世紀。這時西斜的陽光鋪灑在館內,細碎的雲朵隔著玻璃,浮游在一片蔚藍的天空上,美得像一幅畫圖,象自然界的藝術精品。


  在巴黎,如果你沒有時間進入美術館參觀,其實只要沿河岸散步時,也有機會近距離觀賞藝術品。位於蘇利橋及奧斯特利茲橋之間的塞納河邊,建有露天雕塑博物館,這段步行路上擺放了許多現代雕塑,作品來自Pages,Cesar,Stahly,Chalem等著名藝術家,當中包括有支架,具象及抽象雕塑,而作品的素材有大理石,金屬及樹脂等。露天雕塑已融和於周圍的環境,隨著天色的轉變,氣候的變更,作品也呈現出不同的色調。 在這裡看雕塑,面對著塞納河及聖路易島,感覺眼前空間很大很遠,站在一座大理石雕塑旁邊時,你可以嘗試著從兩個不同大小的框框觀看對岸景物,有時會讓你聯想到古典的一幅風景畫或是對某種藝術品的記憶。更絕妙的是,這些藝術品給了你另一種角度,去欣賞塞納河的另類風光。 沿著河岸的人行道,可見一排排綠色箱子,整整齊齊地貼著堤道擺放著,當攤檔主人打開箱子後,各種舊書古畫便會一一陳列出售,這些舊書攤現已成為巴黎市的另一特色,也是遊客必訪之地。攤檔中大部分畫作以巴黎風景為題,如艾菲爾鐵塔、聖母院、羅浮宮等,而且多是手繪畫,所以,吸引不少遊客來購買。但即使沒打算購買,亦不妨依著一個個書攤瀏覽,由蘇利橋開始,一直走到瑪麗橋,這段路程上有超過二百個書攤,林林總總的藝術品,足以令你消磨整個一下午。 當暮色漸漸來臨時,我倚立在塞納河邊石砌的圍欄旁,迎著河上吹來的晚風,細看塞納河靜靜的柔波,和那微微泛起的青色幽輝。在昏黃的燈影下,我面前的景物自遠至近漸漸地消失,巴黎的輪廓像書攤上的油畫般,襯著迷人的夜色,格外令人流連忘返。直到星光灑落在塞納河上,我才慢慢散步至夜的陰影里,回味著巴黎的浪漫。


三、浪漫的夜晚 常常被人問到,什麼是巴黎最迷人的東西?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凱旋門?巴黎人曾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做過一次調查,很意外的,答案竟是巴黎的咖啡館。有人說,巴黎如果少了咖啡館,恐怕巴黎變得一無可愛。 咖啡館是巴黎的細胞,一條路上隨機點個門牌號,十之八九都是咖啡館。咖啡館如同巴黎的另一代名詞,它們行影相隨。而咖啡館和咖啡館之間又是那樣的不同,不僅裝潢,外觀和大小,還有它們各自的歷史,背景,聲望和命運,就像人生一樣,充滿了悲歡離合。 很多次被人問到,你在巴黎是喜歡泡妞還是喜歡泡咖啡館?如果就我個人而言,我當然會選擇咖啡館。我會比較喜歡在落日時的傍晚,擇一露天的桌子,不在乎是哪家,面對夕陽的餘輝,要一杯小磨咖啡,然後,把牛奶倒進熱騰騰的白瓷咖啡杯內,再從小糖罐取出些許蔗糖,用銀色的茶匙慢慢攪動,待色澤由黑變啡,香味也跟著緩緩飄散出來,於是,等它慢慢地涼,慢慢地品,慢慢地把它喝在心裡。 後來有很多次再到巴黎,我常常從機場直接來到左岸,因為我懷念這裡的咖啡館。左岸咖啡區之所以聞名,是因為這裡有許多咖啡館被寫進法國的文化史,很多畫家學者哲人常常光顧這裡,或討論、或獨思,從輕啜咖啡的余澀和文化氛圍的碰撞中找尋創意與靈感。左岸的咖啡館,從二十世紀初就落下口碑。那個時代,被美喻為咖啡文化時代。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隨著時光的流失,那些被名人留下足跡的咖啡館也日漸名聲大噪。如位於拉丁區中心的Lipp咖啡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不少文人畫家和商客前來聊天暢談或者洽談生意。它見過的名人,如你見過的凡夫俗子一般多,單單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它就見到過十位以上。歷史悠久的咖啡館還有雙偶咖啡館(Cafe Aux Deux Mogots)和花神咖啡館(Cafe de Flore),當年沙特和他的女友西蒙波娃最愛流連這裡,海明威、雨果、伏爾泰等也是左岸咖啡館的常客,多少不朽的經典名作由此而生。巴黎的咖啡館就像一個窗口,芸芸眾生,百態縮影。海明威一些早期的小說,像《檢舉》,《蝴蝶和坦克》,《人情世故》,還有《世上的光》,就是從咖啡館裡出來的故事。尤其是《蝴蝶與坦克》的描寫,咖啡館的獨特氣氛使人身臨其境。這些老牌的咖啡館像一幅永不褪色的油畫,它們把故事和景象留給了巴黎的歷史和現在。


房東安終於在我要走的那個周末,從瑞士回到了巴黎。那天下午我從街上逛完回來,發現房門是虛掩著的,推開門一看,一位穿著浴衣的年輕女子正坐在沙發上看書。我們彼此都猜出了對方,因為我們曾通過好幾次電話,但我沒有想到她是如此的年輕和美麗。安說她剛到不久,剛剛洗完澡,並將自己的鋪蓋搬到了閣樓上。我沒有作虛假的客套,因為我想起我朋友那句」在法國殘疾人第一女士第二」的玩笑話,而且那閣樓的梯子,對於現在的我也許真的很難。 安給我和她自己都泡了杯中國茶,她說這是她去年去雲南麗江時買的普丁茶。在和安的聊天中,我知道安的大學是在美國上的,但她很喜歡東方的東西,如藝術和飲食。她說法國人很怪,他們嘲笑比利時人,覺得他們很愚昧;調侃德國人,嫌他們太迂腐;但不喜歡英國人,卻不是因為歷史上英法兩國間常有戰爭,而是覺得英國人沒有飲食文化。她說由於中國由於有與法國相似的飲食文化,加上又很遙遠,所以距離產生了美和一種神秘的引力。 由於我後天就要回美國,安提議帶我去看巴黎的夜景。她說,夜裡看到的巴黎,是另一個巴黎,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在塞納河上看巴黎,有一種很舒適的玻璃船,一面可以用餐,一面可以觀景,在兩岸的流光華彩中,喝一口淡淡的法國紅酒,聽著那塞納河悠悠流動的樂韻,你自會陶醉在巴黎的浪漫情懷中。特別是在晚上,晚風輕拂,河面波光粼粼,星光四溢,岸邊那一座座經歷幾許滄桑而不倒的大廈,在夜色掩飾下,已看不見它們老舊的外貌,只留下最原始的輪廓和神秘的面紗。 安出生於法國貴族蕭德龍德古塞爾家族,這是巴黎上流社會最有名望的家族之一。貴族的血統和家族的名望,給與了她最好的教育和優雅的氣質,同時也造就了她強烈的反叛性格,所以她選擇了左岸這個地方,但安說是左岸選擇了她。後來安成為我很好的朋友,我以後每次到巴黎,她都是我最好的導遊,這是後話。 當我們坐到船上的時候,巴黎彷彿在塞納河上搖晃,隨著河水而緩緩遊動,凱旋門是燦爛的金黃色,香榭麗舍大街是一條流動的火龍,塞納河則象換上濃妝的貴婦,處處散發著夜巴黎無盡的魅力,兩岸的建築物和橋樑給璀璨的燈光裝飾得美輪美奐,使澄藍的塞納河上閃亮著交錯的燈影,如虛如幻般於水面上建構出另一個迷人的都會。 這時最耀眼的恐怕就是那被稱為「巴黎貴婦」的艾菲爾鐵塔了。安說這個立在賽納河畔戰神廣場上的埃菲爾鐵塔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坐上電梯時,由內往外看,乘客就像網內的小魚,為要離開這魚網而不斷急速向上游,一直到最高處。遠眺夜晚的塞納河,兩岸昏黃的路燈映照著河面,形成閃亮而彎曲的光影,繽紛的線條交織出虛晃的繩結;河面上的船隻化作一隻只亮晶晶的蝌蚪,浮游在漆黑的夜裡。景物在夜幕下變成模糊的影像,白色的聖心堂蒙上一層薄薄的灰,原本深沉的聖母院幾乎隱藏在黑暗中,一排排高高低低的淡黃色建築透出點點燈光……這熠熠生輝的景色,像一片灑滿碎鑽的海洋,襯映在於閃閃星光的長空中,仿若一幅印象派的巴黎夜畫。 到過巴黎的人,都知道巴黎有兩個著名的歌舞表演廳,一個是位於市中心香榭麗舍大道的麗都,一個是位於城北蒙馬特高地腳下白色廣場附近的紅磨坊。如果說麗都具有美國百老匯風格,那麼,屋頂上裝著長長的、閃爍著霓虹風車的紅磨坊,則是較為地道的法國式歌舞廳。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名作《紅磨坊》使這個歌舞廳蜚聲世界。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紅磨坊》,更讓這夜夜笙歌的紅磨坊在全世界家喻戶曉。 安說紅磨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藝術家,在蒙馬特高地作畫賣藝,使那一帶充滿藝術氣氛,成為巴黎最別緻、最多姿多彩的城區之一。由於藝術活動活躍,蒙馬特高地街區那彎彎曲曲的卵石坡路的兩側,小咖啡館、小酒吧生意興隆。後來,這些小咖啡館、小酒店裡來了一些舞女,她們穿著滾有繁複花邊的長裙,伴著狂熱的音樂節奏,扭動著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掛著吊燈的天頂。當時人稱這種舞蹈為「康康舞」,法國上流社會認為它很放蕩,很下流,禁止在主流舞台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馬特高地很受歡迎。每年狂歡節,舞者走上街頭大跳特跳,人們從城市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紅磨坊就這樣在康康舞的樂聲中正式誕生,許多畫家和作家用他們的作品描繪了那些貪婪的看客,而他們本人很多最後也沉湎於紅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歡中毀掉了生命。紅磨坊的舞女,有法國的,也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及美洲、澳洲的,她們的願望不高,只希望能夠遇到一位能夠善待自己的男人。 從紅磨坊出來,安把我帶進一個叫「海明威」的小酒吧,望著那滿牆的舊照片以及釣魚桿、打字機之類的東西,我問安:「那些真的是海明威用過的嗎?」安聳了聳肩,不置可否地笑笑:「也許。」 人生有時很奇怪,在巴黎的秋夜,兩個並不愛泡酒吧,而且並不太熟悉的人泡在酒吧里閑聊。讓我想起了海明威的一句話:」巴黎是一場移動的宴席。」我把這句話講給安,安說你還是沒有習慣巴黎,巴黎不需要熟悉,巴黎需要的是浪漫。你要是沒有一雙情人的眼睛,就必須有一雙孩子的眼睛,去發現和體會這種浪漫…… 巴黎的市內沒有明亮的街燈,而且燈與燈之間相隔很遠,只能照亮近鄰的地方,一些橫街窄巷幾乎隱沒在夜空里,唯有靠著路邊的梧桐樹透出斑駁的昏黃的燈影。街角處有一間露天咖啡店,此情景真有點像梵高的畫作《夜間的露天咖啡店》,這是一張沒有黑色的夜景圖,畫中橙黃的燈光和深藍的夜空互相對比,觀者的視線由露天的桌椅延伸至漆黑的街巷,形成往後縱深的感覺,畫面里運用了豐富的色彩,充分表現出夜間咖啡店的面貌。在梵高眾多作品中,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幅畫作,每次看到它時,總令我想起巴黎的夜晚。 夜漸深,遙望遠處,景物都融化在深邃的、無邊際的黑夜。如果穿上萬千燈火的鐵塔是巴黎的發簪,那麼,塞納河便是流麗的烏亮的髮絲,一直伸展到漫漫長空下。 夜,靜靜地擁抱著燈影里的巴黎,也包容著巴黎的浪漫……。

少君, 寫於 2006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懷念
今天,我總算已經及時趕到——《千年一嘆》讀後感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