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能打仗的人,往往不會理財!此人屢次抗命打勝仗,晚年卻十分凄慘

能打仗的人,往往不會理財!此人屢次抗命打勝仗,晚年卻十分凄慘

打仗和理財,這兩個看似不著邊的事情,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真實的性格特徵。就比如,有些人打仗保守,常常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雖然很難打個大勝仗,卻也不容易釀成大錯。而有的人打仗激進,常常鋌而走險出其不意,雖然打的勝仗一大堆,但犯下的錯誤也不少。

戰場上,這兩種人都不可缺少,他們相輔相成穩中求進,能發揮出最大的實力。但是在生活中,那些性格剛烈能打仗的人,往往沒有那些打仗保守的人混得好,葛先才將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葛先才是黃埔四期學員,和我們現在大多數學生一樣,他也十分厭惡應試教育。在他看來,軍校的教育就如紙上談兵一般,不堪大用。事實證明,他敢如此譏諷當時中國最好的軍校,確實是有點本事的。

1939年春,南昌會戰,葛先才任預備第10師28團團長,在西涼山南端高地掩護友軍撤退。按理說,既然是掩護撤退,那麼任務完成後乖乖回去就行了,可葛先才偏偏不走,反而向日軍指揮部衝去。

當時,葛先才見日軍指揮部周圍空虛,趁著夜色向指揮部發動了偷襲。戰鬥一直打到天亮,師長擔心日軍轟炸,急令葛先才撤退保衛師部。

此時葛先才正打得火熱,在他看來,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只要猛烈攻擊敵軍指揮部,敵人就沒有精力分兵進攻師部。

為此,葛先才不僅抗命不退,還將剩下的預備役全部投入,不斷地向敵指揮部逼近。到了第二天晚上,葛先才更是親自上陣,將三個營全部派出,最終徹底擊潰了日軍。

這一戰牽動了日軍整個戰線,使得日軍在其他方面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同時,原本對葛先才大為不滿的師部也立刻轉變態度,對他稱讚有加。

司令部更是因這一戰而改變策略,下令預備第10師轉守為攻,即刻攻佔西涼山。葛先纔則擔起了攻佔西涼山的任重,並採用迂迴偷襲戰術立下了首功。

如果說前面的戰鬥令葛先才名震軍界,那麼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葛先才將名震全國。當然,依舊是抗命打出的大勝仗。

1942年元旦,長沙城內小雨夾雪,長沙城外戰火連天,而夾在中間的天心閣城牆則成了爭奪最激烈的戰略要地。

元月1日拂曉,24架敵機先後向葛先才率領的30團陣地猛轟。守軍冒著敵人陸空優勢火力,拚死抵抗。然而敵軍卻不計損失,越打越多,顯然誓死要拿下天心閣。

為了守住陣地,師長方先覺將師部的輜重營、衛生隊、運輸連等編成一個戰鬥連,交給葛先才指揮。惡戰6小時後,日軍終於扛不住了,決定停戰休整。

此時,在天心閣城牆下,葛先才決定棄守為攻,主動給城牆上的守衛團長陳希堯打電話,說:「本團決定取攻勢出擊,請你命令城牆上的火力,居高臨下阻擊日軍增援部隊。」

陳希堯說:「增援你們沒問題,但你們要棄守為攻,還是要請示一下師長為好。」

於是葛先才又打電話給方先覺,稱:「據目前狀況,我軍完全不佔優勢,僅僅一個上午,我團傷亡就如此慘重。兵力如此消耗下去,等到友軍支援長沙之時,天心閣也早已失守。所以我決定出其不意,以攻代守,或許有穩住局勢的可能。」

方先覺認為敵勢太強,進攻無益,命令葛先才撤入天心閣城牆上,以此來減少傷亡。

葛先才急忙又陳述到:「萬萬不可,我軍不能向後方撤退!進入長沙城只有南門一條通道,一旦撤入城中,官兵定會爭先恐後,部隊一定自亂。且敵我僅咫尺之隔,我軍撤退,敵軍必定尾隨,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危險!」

方先覺正想說些什麼,卻被葛先才打斷:「軍人就要有冒險的精神,我不再向你請示,也不向你要增援。你就當30團全部打光了,請師長立刻關閉南城門。此次不是敵死就是我亡,師長也要早做準備,以免臨時失措。」說完,葛先才便掛斷了電話。

走出指揮部,葛先才命號兵吹響軍號。霎時間,滿臉黑灰的中國軍人停下了手中的所有事,紛紛從戰壕跳出,一齊沖往日軍軍營。

此時正值午飯時間,5名炊事員挑著飯剛送到陣地,聽到號聲,也舉著扁擔沖向山下的敵營。

當時,日寇也在準備午飯,沒想到葛先才會突然發起攻擊。這下飯也來不及吃了,趕忙逃命去了。

在將日軍趕出兩公里後,葛先才終於停下了腳步。正當日軍慶幸時,一陣猛烈的炮火聲徹底將他們打醒。

原來,在嶽麓山上的炮兵陣地早就注意到葛先才的一舉一動,當他將日軍趕到炮兵攻擊範圍內時。指揮官立刻吹起號聲,令葛先才停止追擊,同時下令開火,讓日軍也嘗嘗被炮火猛轟的滋味。

此時,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上將也看到了這一幕,趕忙向第10軍軍長李玉堂打電話,詢問:「南門外出擊者,是哪一部隊?攻得好!攻得好!」

元月2日,湖南各大報紙的頭條都是稱讚葛先才的棄守為攻戰術,更有甚者將他比之為趙子龍。

葛先才一戰成名,成了當時湖南響噹噹的人物,並一躍成為師長。隨後又率領部隊參加了衡陽保衛戰,這也是他參加的最後一次大戰。

衡陽保衛戰初,葛先才師長親冒毒氣,率領部隊收復張家山陣地。然而事情發展越來越壞,葛先才所部損失慘重。軍長方先覺下令撤退,葛先才和往常一樣抗命不退。

方先覺也習以為常了,不再要求撤退,決定和葛先才聯名,向司令部發出了「最後一電」。後來在戰鬥中,葛先才胸部中彈,彈頭進入胸腔後,離其心臟僅一厘米!

傷愈後,葛先才的抗日傳奇故事基本結束。回顧他的傳奇事迹,我們不難發現葛先才戰場領導的藝術:

其一,讓士兵帶著笑容上戰場。

其二,愛惜士兵生命。如果白白犧牲士兵生命,而不能達成攻擊任務,那麼他寧願抗命。

其三,戰鬥時,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但要是戰況絕望時,那麼他寧願全軍覆沒,也要讓敵人付出最高的代價。

其四,在危險來臨時能保持冷靜的同時,也能慰勉部下,使他們也保持冷靜。

這就是葛先才打仗的藝術。然而能打仗並不代表能做官,更不代表會生活。戰爭結束後,葛先才適應不了官場生活,就主動退役了。

同時,能打仗的人,往往不會理財。葛先才將軍年強時喪偶,但後半生並沒有續弦,直到晚年依舊孑然一身。不會理財的他,年輕時就將錢消耗完了,晚年就住在單身宿舍。雖然沒有什麼不好,但和他曾經將軍的身份比起來,卻有點差強人意了。

葛先才在回憶錄中寫道:

想當年,馳騁戰場,鬥志如虹,豪氣凌雲,視強敵如草芥,置生死於度外,爭民族之生存不惜犧牲,對自己之將來卻無打算。而如今,早屆垂暮之齡,孤老一人,終日為生活所困擾,潦倒於半養老院中,借住不供食,坐待死亡之降臨,與草木同朽,實不勝今昔之感!惟我這倔強性格,不屈服於貧困之下,也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擾,每日自炊、自洗、自操、自做,自得其樂。所遺憾者,援常之役,那穿胸而過之敵彈,若能微向右偏,將心臟擊破,當時陣亡,忠烈祠有我葛先才一塊烈士牌位,永垂青史,並將我這臭皮囊埋葬在桃花江上,美人窩裡,桃林叢中,晝夜與桃樹為伍,永遠有美人作伴,生無愧赧,死後恬然,該有多好!免掉眼見今日國家之傷心悲劇,亦逃避了這三十餘年來之辛酸生活。不是牢騷,乃有感而發,確屬實情。大丈夫應轟轟烈烈而死,這樣默默悄悄而亡,愧對此生。

葛先才將軍打仗是把好手,但生活並非打仗,如果硬要將打仗那一套運用到生活中肯定不行。如此鋌而走險的做事風格,一招不慎則滿盤皆輸,直來直去的葛先才雖然晚年凄涼,但至少他曾經輝煌過!

專註抗戰英雄故事,傳播正能量,以大、小人物視角還原抗戰真實場面。

任何一個中華英雄都值得被銘記!關注我,英雄就在我們身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歷史風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外歷史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