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失速的今天,滴滴期待的明天?
Uber上市之後的表現,是否意味著整個網約車市場已經到了關鍵的轉折節點?
文| 楊林
圖片來源|東方IC
在競爭對手Lyft之後,滴滴之前,Uber還是準備上市了。
美國東部時間4月11日下午(北京時間12日凌晨),美國網約車巨頭Uber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提交招股書,計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上市,證券代碼為「UBER」。
創始人TK(Travis Kalanick)在2016年接受採訪時說過的話猶如在耳畔,「公司並不急著上市,因為最近幾年絕非Uber上市的最好時機」。
好時機不好等,現實卻不饒人。在招股書中頂著巨額虧損、盈利無期等48條風險警告的Uber即將開啟自己在二級市場新的旅程。
雖然有傳聞透露稱Uber擬募資額將是100億美元,但具體融資金額還需要在未來提交的補充文件中披露。去年10月,承銷商給出的估值為1,200億美元,不過此次交表之際,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Uber的最新估值已經下調為1,000億美金。
Uber之所以提前上市,其中一個原因業務是擔憂再晚一點,市場會冷卻,甚至撐不起比較高的估值,這意味著Uber對自己的業務體量並沒有那麼大的自信。另一方面,已經上市並拿到錢的Lyft有可能會加大補貼,在更惡劣的競爭環境之前,Uber不得不抓緊機會。
值得思考的是,Uber等網約車公司狂攬巨額資金並登陸資本市場後,接下來等待它們的挑戰又是什麼?Uber超千億的估值是否能經得起推敲,是否會面臨小米式的腰斬?亦或是能否如期扭虧為盈?
更值得思考的是,Uber的上市以及之後的表現,會給網約車市場上的其他玩家什麼樣的啟示錄,是否意味著整個網約車市場已經到了關鍵的轉折節點?
營收、用戶、盈利都是挑戰
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去年營收112.7億美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42%。但這個增速較2017年同比106%的增速明顯下降。
季度數據顯示,自2018年第一季度開始,Uber 總營收同比增速一直處於不斷下滑的趨勢,截至4Q18,總營收增速已經由1Q18的69%下降至22%。如若上市成功,營收增速的顯著放緩將成為Uber 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數據來源:Uber招股書(截至2019年4月15日)
營收增長放緩的背後是Uber在用戶獲取上的難題。招股書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核心的用戶數據方面,Uber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數據下滑。截至2018年底,包括送餐服務Uber Eats在內的總平台月度活躍用戶數為9100萬,較2017年同期的6800萬同比增長33.8%,低於一年前的同比增速51%。
除此之外,Uber還面臨著盈利方面的重壓。事實上,Uber一直處於經營虧損狀態(Operating Loss)。
好消息在於,Uber的運營虧損正在收窄,2018年凈利潤首次扭虧為盈。數據顯示,2018年Uber運營虧損為30.3億美元,上年同期運營虧損為40.8億美元;歸屬Uber的凈利潤為9.97億美元,上年同期為凈虧損40.3億美元。
然而,凈利潤的出現,主要是靠2018年剝離俄羅斯/獨聯體、東南亞資產獲得了32億美元一次性受益,以及滴滴出行公允價值調整帶來的20億美元收益。但是這些都為一次性收益,並不具備持續增長勢頭。
為此,儘管相對於去年來說,儘管Uber 經營狀況正在改善,但距離長期盈利還很遙遠。它還在招股書中警告稱,「在增長速度放緩的同時,2009年就成立的Uber從來沒有盈利過.....預計在可見的未來,運營支出會顯著增加,可能不會實現盈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營收、用戶以及盈利方面,Uber 都需要面臨層層挑戰。
外賣成為正在成為新動力?
招股書公布的顯示,三大平台業務(Ridesharing、Uber Eats、Other Platform)中,外賣業務(Uber Eats)正有可能變成未來Uber營收增速的最主要來源。
首先,從營收佔比上來看,這塊業務在2016-2018年的營收佔比分別為3%、7%和13%,這表明其對營收的貢獻越來越大。
其次,就年度增速來看,2017/2018年Uber Eats 經調整凈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2059%和106%,遠高於Ridesharing和Other Platform的同期水平。
然而,外賣業務似乎也正在遇到障礙。競爭者的不斷湧入正在侵損外賣業務的增速,季度數據上看,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Uber Eats經調整凈營收同比增速下降至11%,低於Ridesharing同期增速,顯現出該業務目前正在面臨的壓力。
近兩年資本大量湧入按需配送創企,例如外賣送餐平台DoorDash,距今僅成立五年時間,但估值已超過60億美元。不僅如此,今年2月份,滴滴的外賣業務也低調地開始試水出海,選擇的就是對於Uber Eats非常重要的南美洲市場。
數據來源:Uber 招股書(截至2019年4月16日)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2016年-2018年Uber不得不降低對外賣商戶的抽成比例,分別為22%、20%和18%。而且招股書顯示,Uber的外賣業務最近兩年的另一個趨勢是,單價正在不斷走低,也就是說,Uber通過降低抽成比例,來吸引更多客單價低,也就是相對更低端的商戶入駐。雖然此舉有助於擴大營收增長,但是也犧牲了部分利益。
不斷降低的抽成比例和不斷湧入的競爭對手為Uber Eats 的增長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從這個角度看,想要靠Uber Eats 提升整體營收增速的願景似乎並不能實現。
網約車業務如何尋找新增量?
Uber目前將自身業務劃分為個人出行(Personal Mobility)、Uber外賣(Uber Eats)和其他業務(Other)三大類,後者主要包括Uber單車、貨運以及其他的新型業務。
從招股書上看,Uber的核心,網約車業務依舊堅挺。截至2018年,打車業務仍然是Uber最主要的營收來源,總營收為92億美元,營收佔比達到81%。由於業務來源的多元化,打車業務佔總營收的比重正在下降,但截至目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打車業務仍然會是Uber最重要的營收貢獻力。
數據來源:Uber 招股書(截至2019年4月13日)
然而,隨著營收規模的擴張,增長從哪裡來成為了Uber 的主要困擾。從理論上來看,出行總量和抽成比例都可以有效的增加營收規模。而且兩個方面恰恰是Uber 的發力點。
在出行總量的增長來源上,Uber 採用國際化來解決,例如進軍拉美及亞太地區。招股書公布的數據顯示,Uber主戰場北美地區營收61.5億美元,第二大市場拉美地區的營收為20億美元,歐洲、中東和非洲的營收為17.2億美元,亞太地區營收為10.3億美元。
在抽成比例上Uber也沒有含糊。數據顯示,過去三年Uber網約車業務的抽成比例在不斷提高。2016年-2018年的司機端抽成分別為18%、21%,以及22%。
然而這兩個增長方式看起來都不會一帆風順。
國際化方面,Uber網約車業務目前依舊比較依賴北美市場——而這也是其目前主要競爭對手Lyft發力的地方,Lyft已經在今年上市,獲得資金加持的Lyft在面對Uber時,可以調控的空間顯然有所增加。而在發展中國家相對集中的地區,Uber目前並不佔據太多優勢,而且這也正是其另一個強勁競爭對手滴滴虎視眈眈的地方。
抽成比例方面,儘管Uber提高抽成比例可以說明在網約車市場,Uber對上下游的控制能力在變強,然而由於Lyft在北美市場的步步緊逼,Uber未來繼續提高抽成比例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
事實上,受競爭對手的補貼和折扣影響,2018年Uber打車業務的市場份額出現普遍下降。信用卡交易分析公司Second Measure Inc.給出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Uber打車業務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從2年前的78%降至67%。
再這樣的競爭背景下,Uber 想要靠提高抽成比例提升打車業務增長率的願景幾乎變成不可能;國際市場的重重挑戰也給打車業務蒙上另一層陰影。
新的增長從何而來是Uber打車業務接下來需要解決的重頭戲。
努力重重,隱憂重重
儘管Uber在運營商存在上述挑戰,但就財務指標來看,我們依然可以看到Uber不斷改善的經營效率以及對營業成本的積極努力。
在總成本和支出方面,2018年Uber為143.03億美元,高於上年的120.12億美元。其中,營收成本和支出為56.23億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41.60億美元,但增速不及總營收,為此毛利率持續改善。
數據來源:Uber 招股書(截至2019年4月13日)
除此之外,各項費用支出佔總營收的比重也在不斷下降,顯現出更高的運營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Uber銷售和營銷支出為31.5億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25.2億美元。從佔總營收比上來看,這項的數據從2016年-2018年分別為42%、32%以及28%,雖然逐年都在下降,但仍然是最主要的費用構成。
這說明Uber的廣告導流效果並不顯著,獲取司機和用戶的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在招股書上顯示,為了持續擴張品牌影響力,未來這部分的支出可能不會明顯降低,依舊會是費用的大頭。
數據來源:Uber 招股書(截至2019年4月13日)
然而,更大隱憂來自成本。季度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Uber毛利率已經連續第三個季度呈下降態勢,這主要是由於貨運業務Uber Freight的早期較高的投入以及司機激勵政策變化所致。
為此,我們可以看到,由於增長受限,Uber不得不開始看展全新的業務類型,然而這些新業務卻需要增加新的投入,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新業務的營收貢獻尚不足以挽回總營收的增長頹勢,但卻會因成本的增加而導致毛利率和經營利潤率的持續下滑。
新業務能否快速的貢獻營收將變得至關重要。
數據來源:Uber 招股書(截至2019年4月13日)
新業務能一帆風順嗎?
成本和利潤的壓力下,Uber分別於2018 年7 月和11 月放棄自動駕駛貨車計劃和應用內租車業務。
但又迫於增長壓力,在2018 年4 月收購了共享單車公司Jump,2018 年10 月還上線了共享電動滑板車業務,並有意收購共享電動滑板車公司Lime 或Bird。不過這些非主營性業務大多還處於起步階段,能否支撐起Uber的估值,甚至在未來幫助它盈利,還有待觀察。
例如本寄於厚望的自動駕駛,則成為了Uber未來發展里最不確定的因素。技術不過硬、事故發生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以及過往的持續「燒錢」則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Uber。
此前Uber已經關閉了亞利桑那州等多地的無人車測試項目,300多名測試車輛的司機全部被解僱。此後,Uber再度宣布關閉自動駕駛卡車項目,全力開發自動駕駛轎車。在8月,負責無人車人工智慧的高管甚至已經離職並投奔競爭對手Lyft。
更重要的是Uber自動駕駛項目的燒錢。有知情人士稱,Uber 每天在硬體方面燒掉的成本就高達100 萬-200 萬美元的現金,這些花費主要用在高昂的自動駕駛測試的汽車和感測器上。
包括硬體、人力、計算、數據存儲成本在內,過去3年,Uber 在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上已經投入了至少20 億美金。但與其他諸多明星自動駕駛項目一樣,Uber也還沒有找到技術變現的路徑。
另外,包括直升機和滑板車等創新型業務如果想在短時間內落地,也需要極大的資金支持,乃至政策允許,這些都成為Uber能否支撐起如此大估值的風險因素。
Uber的今天,滴滴的明天?
作為最早期的網約車公司之一,Uber從來不缺少關注度,更是滴滴等所有後來者們模仿、競爭,甚至恐懼的對象。作為最先進、最強大的出行方案解決平台(曾經是,也許以後也是),它的上市,以及之後的表現,意味著整個網約車市場已經到了關鍵的轉折節點。
現實並不容樂觀。至少其對標的Lyft自今年3月底開盤以來,已跌破發行價至72美元,這樣的結果源於市場普遍對Lyft的盈利模式不理解或不看好。
投資機構的質疑不僅指向這家年輕的網約車企業,同樣整體呈嚴重虧損的Uber也不得不在Lyft低迷的行情中接受市場的問詢。
IPO之前針鋒相對的兩個競爭對手,在上市之後可能面臨新的纏鬥關係。一方面是頗具關聯性的行情走勢,另一方面又是頗具競爭性的市場格局。
然而,密切關注兩家公司上市未來的不僅僅有二級市場,還有滴滴。
Uber所焦慮的今天,可能正是滴滴所期待的明天。和Uber一樣,滴滴也面臨巨額虧損,也同樣有著諸多「拖後腿」的新型業務,而且其外賣等業務還無法像Uber Eats一樣,給公司帶來可觀的營業增長。
如果Uber在二級市場有良好的表現,那麼資本方對滴滴的期待就會高,但如果Uber 的股價同樣陷入困境,那滴滴的上市之路恐怕將再受衝擊。
IPO掩蓋不了網約車市場面臨困境的現實,可預見的是,上市之後,Uber和Lyft等公司會加緊變現的步伐。而這個過程中會帶來什麼具體的改變,例如長久無法盈利的業務是否會收縮,創新業務以及海外市場的擴張,依舊還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400塊一張票的「復聯」,只會讓觀眾遠離電影院
※父輩996嚇到日本年輕人:努力看不到希望,索性開心的玩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