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家族:祠堂的三十年教育使命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王境涵
「家無讀書子,功名何處來。」這是伍時葉8歲那年,父親送他去祠堂上學時說過的話,如今70年過去了,他一字不落地又將這句話告訴了自己的孫子和外孫女。伍時葉出生在廣東省廣州市順德區的古朗村,這裡的伍氏家族是春秋末期軍事家伍子胥各分支房的後代,如果從元宋時期的伍氏祖先伍稅全算起,伍時葉則是伍氏家族的第二十世後裔。由於了解家族的發展史,他為家族撰寫了祖先發展的村記,為了傳承給後代,家族人將他撰寫的村記懸掛在了伍氏家族的漱南伍公祠(如今伍氏家族最大的公祠)里。2011年,在公祠翻修期間,伍時葉還曾擔任古朗村文物復建委員會的秘書長。
常言道:「順德祠堂南海廟」,祠堂文化也是順德文化的標籤。
在伍時葉的記憶中,曾經的古朗村處處都是祠堂,最多時達到了70多間。由於社會文化的變遷,如今只剩下了15間,其中保存完整的有七八間。說來也巧,這七八間之所以能完整保存,有一部分原因是家族人曾將這些祠堂作為上學教書的場所。對於伍時葉來說,如今古朗村的公祠有著雙重身份,一個是祀奉和緬懷祖先,一個便是他的母校了。「文革期間」刻在各祠堂大門門樑上的公祠名稱被水泥掩蓋,無法看清字跡,改革開放後,伍時葉拿起梯子和油漆,又將這些字跡重新上釉,以此希望這些歷史能被後人銘記。
從祭祀到學校的祠堂功能
伍時葉的小學、中學時期就是在西庄伍公祠和漱南伍公祠度過的,近千平米的祠堂分成豆腐塊大小,作為各個班級的教室,平均一座祠堂能容納200多名學生。當時的古朗村約有4200名村民,伍氏家族就佔全村80%的人口,如今亦是如此。其中,在作為學校的宗祠中,荔圃伍公祠修建時間最早,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為祀奉四世釣日公的兒子而建。公祠的左右兩邊有兩個大門,分別刻著「入孝」、「出弟」,顧名思義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
由於後來變成家族人上學的場所,這兩個詞也隨之隱含另一層意思:「入孝」代表入學,是學生上學時進入的門,「出弟」便是學生放學時出去的門。
站在祠堂門前,也讓伍時葉不自覺地回想起祖先從河南省汴梁區逃難的故事。大宋末年,忽必烈入侵中原,伍氏多個祖先都是當時的抗元英雄,伍泯公作為大宋的上柱國將軍鎮守恩洲(現在廣東省肇慶市台山一帶),最終在戰爭中犧牲,伍泯公的後代伍隆起也在抗元期間犧牲。忽必烈追殺抗元後代,伍氏家族為避難遷徙到了如今的廣州市順德區的古朗村定居,隨後各分支的族人也來此長居生活,繁衍後代。伍氏家族曾在古朗村建設了面積大約8000平方米的伍家大公祠,這是當時珠三角最大的一座宗祠,但後來被拆毀沒能保存下來。
其實,大部分的祠堂起初都是供族人商討大事、調解家族風波、祭祖使用的。新中國成立前,家族中的男丁想上學,就在先生的家裡讀書學習,當時的先生大多是那些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在自家開設了私塾。新中國成立後,村內取消了私塾,伍氏家族祠堂便由最初的祭祀、族人商討大事的功能變成了給族人上學、教書的場所。
讀書、睡覺在祠堂
1958年,伍時葉上了小學一年級,在西庄伍公祠度過了六年的小學生活,西庄伍公祠建於清朝雍正時期,是為紀念伍氏家族伍稅全的第四代而建,由於建築歷史較久,房屋不安全,於是將其拆掉,將學生的上學地點挪至建於光緒年間的日東伍大夫祠旁邊。那時候伍時葉的班上有50多名同學,男女生各佔一半。教學內容大致有語文、數學、畫畫、音樂、體育等等。
還有一個讓伍時葉覺得有意思的課程便是每周一節的活動課,老師都會帶著學生在外面席地而坐,講講古時有名之人的故事,如果恰逢講到自己的祖先事迹,伍時葉會頓時開心起來。
在伍時葉上小學期間,也就是1957年~1959年,讀初中的學生上課和晚上睡覺都在祠堂里,並且分開兩個祠堂,當時梁氏家廟是上課的場所,都諫梁公祠是睡覺的地方。學校還專門設立了後勤組,每個班級的當日值班生會根據後勤組的要求,在課餘時間下地農作,耕種和豐收的食物便是學校老師、同學的伙食。
1964年,漱南伍公祠(當時叫農業中學)被教育局設定為公辦中學,剛好這一年,伍時葉上了初中一年級。回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的漱南伍公祠,它是為祀奉伍氏二世祖漱南公(伍稅全的兒子)及其配室胡氏、余氏所建,又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重修一次,2011年遇到龍捲風,祠堂的第三進無法正常使用,伍氏家族以及順德區政府、文物專家等人按照明朝的風格再次進行翻修,2014年竣工。
目前,漱南伍公祠是珠三角伍氏家族祖祠中最大的一座。雖然文革期間作為學校的祠堂也遭到了破壞,可正常的上學教書並沒有中斷過。
其實,在伍氏家族中也流傳著源自《神童書》里的一句話:「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伍時葉會在初中畢業後幹活的業餘時間買些書充實自己。那時候的伍時葉,也許還會拿著書情不自禁地走到祠堂門口,幻想著祠堂上課鈴聲的響起,坐下來,開始念書朗讀。
學校另建 祠堂恢復祭祀
2014年8月,漱南伍公祠翻修竣工,伍氏家族的祠堂真正地恢復了祭祀的功能,之後每年的五月端午,家族都會舉行伍子胥祭祀活動。回憶至此,伍時葉從祠堂來到了分別建於1981年的古朗小學和1985年的伍蔣惠芳中學。直至今日,古朗村的家族後代都在這裡上學,伍時葉的後代就在這兩所學校完成學業。
這兩所學校是伍氏家族伍宜孫(右)、伍絜宜(左)兄弟在香港創辦永隆銀行後,為古朗村伍氏家族人修建的學校。(照片約攝於1938年。)
1981年,伍宜孫為古朗小學題字:「平地覆一簣,高山從此起;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行行重行行,千里亦云易;汝曹方讀書,讀書也如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貧讀孫映雪,苦學董下帷;修業需勤奮,進德應及時;前程期遠大,發軔肇初基。」伍宜孫題字源自古代的學者名人,「平地覆一簣,高山從此起」來自於孔子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是孔子為了激勵自己和學生在學業上持之以恆,切勿功虧一簣所寫,「修業需勤奮,進德應及時」則摘自《易經》中的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以此激勵子孫後代需要在德業上下功夫,彌補不足。
另一位伍氏家族人伍時就,在香港創立了興隆食品有限公司,也在2001年左右建了古朗村幼兒園。為了讓子孫更好地了解歷史,他又建設了古朗書院,相當於古朗村各族人的圖書館,裡面藏有他自己家族人發展歷史的書籍,伍時就還曾連續十六年在古朗村舉辦中小學獎、養老敬老等活動。
如今的漱南伍公祠,裡面放有祖先伍子胥的雕塑,牆壁上掛有村記、處處表達對祖先和子孫意義深厚的對聯牌匾以及家族名人歸來捐贈家族等內容。
各祖先的牌位也整整齊齊地擺在祠堂的盡頭,祠堂大門口刻有一副對聯:「永紹前賢建德建功建基業,長傳後輩發枝發葉發彩華」。70歲的伍時葉也為自己的後代制定了家訓,一句話概括為:「對人要誠信,辦事要誠實,這樣才能入世。」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4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史上最貴離婚案敲定!前妻一次性拿走2400億後,他還是世界首富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