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僑報社論:保護知識產權不等於製造「版權黑洞」

僑報社論:保護知識產權不等於製造「版權黑洞」

人類首次發布的「黑洞」照片,竟間接曝光了中國一家圖片類上市公司的「版權黑洞」,呈現了當前中國圖片傳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混沌狀態,這是令人始料未及的。

視覺中國圖片庫截圖。(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這家叫「視覺中國」的公司,在未取得「黑洞」照片著作權人歐洲南方天文台授權的情況下,將「人人可以免費使用」的「黑洞」照片打上自家水印,納入圖片庫供用戶有償使用。網民還發現,中國的國旗國徽、不少知名公司的logo都被「視覺中國」打上了水印,意味著圖片中國可以憑此躺著收錢。更多機構站出來揭發視覺中國的灰色發家史,輿論對視覺中國的質疑呈滾雪球之勢。

綜合起來,視覺中國有「三宗罪」。一是將沒有獲得授權的圖片佔為己有,正如網民所指「拿有版權的作品索賠,那叫維權;拿沒有版權的作品維權,那叫敲詐」。二是「店大欺客」,以自身壟斷地位壓縮簽約攝影師分成,而創作者顯然應是知識產權紅利最大的受益人。三是發現侵權行為採取「養肥了再出手」的方式,或以高額索賠進行訴訟,或以此要挾對方成為長期客戶,這種爭議性極大的「維權式營銷」成為該公司主要利潤來源。

大陸媒體梳理髮現,近十年間,視覺中國相關公司的訴訟案件數量近萬宗,其中九成為知識產權類糾紛案件。其中,僅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一年間,視覺中國就起訴了1200餘家公司侵犯其知識產權。互聯網公司、房地產公司、藥品銷售公司等「不差錢的機構」成為其「釣魚式維權」的主要對象。

隨著新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的興起,「讀圖時代」來臨,除了大眾媒體、廣告公司等傳統用圖大戶之外,企業、機構、個人的微博、微信、APP對圖片的需求成井噴之勢;與此同時,近些年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越來越大,對電影、音樂、文字作品等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漸成共識,但圖片的規範使用仍是薄弱環節,「隨便下載使用」依然是主流的公眾意識。

以視覺中國為代表的圖片公司瞅准「商機」,通過購買外國圖片庫或與攝影師簽約的方式,率先在商業需求與國家政策的對接處構築起一道知識產權防護牆,本應是規範圖片使用、保護圖片版權的先鋒。然而,這類公司在對接的夾縫間發現了一種新的生財之道,玩起了拉著知識產權保護大旗獵殺「撞入者」的遊戲,肥了自身腰包,對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並沒有「建設性」,淪為攪局者。

更遺憾的是,相關判決案例中原本用於保護著作權人利益的「默認水印為權利人」、舉證責任倒置等機制,也被這些圖片公司所利用,助長了其「維權式營銷」之風,也消解了「入套者」與之對簿公堂的意願,令社會各界錯失了質問其圖片是否有合法授權、是否擁有「著作權集體管理」許可權等相關討論。

輿論對視覺中國的討伐,可以說是出了一口心中惡氣。但是討伐不代表人們可以重回「隨便下載使用」的免費時代,討伐更不代表圖片公司的存在不合理。恰恰相反,付費使用圖片、保護圖片版權所有者的合法利益,是大勢所趨;規範的圖片公司,通過協議、銷售等方式在圖片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架起橋樑,是積極的保護知識產權的市場化手段,圖片公司要找到自己「可為與不可為」的商業邊界;國家層面,則需要構建更多元的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並要防止法律被牟利者鑽了空子。

視覺中國所暴露的商業「黑洞」,給濫用維權的圖片公司敲響了警鐘,也給所有圖片使用者上了一節普法課。從「隨便下載使用」到「不敢隨便配圖」,再到將來的「心安理得使用」,勾勒出的不僅是圖片使用者的情緒軌跡,亦是中國圖片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走過的彎路與正道、教訓與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僑報網 的精彩文章:

數學很重要?特朗普因伊萬卡數學好考慮讓其任世界銀行行長
侵犯隱私?亞馬遜雇了數千人聽你與Alexa對話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