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考試與評價改革要給技術留出空間

考試與評價改革要給技術留出空間

■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⑤

近年來,教育領域下大力氣改革教育考試與評價制度,已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錯誤的教育評價導向,破解了「應試教育」給基礎教育帶來的諸多問題。然而,隨著考試與評價改革大刀闊斧地進行,與之相關的技術和方法制約顯得越來越明顯。

縱覽國內外教育教學實踐,一項教育評價政策的出台總會伴有新考試評價技術的輔助,藉助新評價技術的發展才能推動考試政策真正落地。譬如,美國教育改革的「標準化運動」催生和推助了「增值性評價」方法的廣泛使用;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採用先進的考試與測量技術,使得托福考試可以實現多次測驗,GRE測驗實現計算機自適應考試。

成熟的技術方法,有助於考試與評價改革的落地。當前,我國的教育考試與評價改革呼喚考試與評價技術方法研究的不斷深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測量技術還需深入研究。考試與評價改革中的許多政策都需要測量技術的輔助。比如,探索一年多次考試政策需要有成熟的測驗等值技術;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政策需要考慮如何實施標準劃定技術和流程;保證中高考測試的試題內容、難度、區分度都在合適的範圍,需要測驗命題質量監控技術。

二是評價技術還須進一步完善。例如,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和指標科學性不夠,仍存在著「重學業成績」的現象;評價主體與方法單一化,存在多元評價主體如何對話、協商、參與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方式如何保證客觀公平等問題;評價程序與過程簡單草率,缺乏社會監督和保障機制;在評價結果與使用上,仍有不少地區以等級評定為主呈現結果,並且不知如何使用評價結果。這些問題都嚴重製約著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和結果使用。

三是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亟待加強。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新技術可以催生更多考試和評價新方法。比如,語文的主觀題和作文的自動評分技術可以有效縮短評分時間和評分者主觀評分帶來的誤差;大數據背景下的電子記錄也使得綜合素質評價有了更好的手段,不僅能及時有效地記錄學生過程性發展數據,還可以反覆對照和查看;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數據,一旦被修改,都有跡可循,其安全性可得到保障。

為了教育評價改革的順利推進,在當前階段,要給技術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

第一,廣泛動員教育和測量專家創造性地研究考試與評價的技術方法。我國教育考試與評價改革是新時代面臨的新教育任務,是為應對新問題而生。儘管教育評價學術界內已有許多成熟的測量技術和方法,但新考試技術和方法如何更好地與我國國情結合,與當前的教育政策結合,與中高考的現實需求結合,還需要廣泛動員教育和測量專家,提出創造性解決方案。

第二,制定適應考試與評價改革政策制定和落實的技術方案。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充分吸納考試與評價專家的意見,在實施之前確保技術方案的可行性。比如,推出中高考要探索一年多次選考前要充分考慮測驗等值、題目難度控制等問題,提前組織專家研究分析論證,確保當前考試技術能夠應對多次考試帶來的題目難度和賦分標準不統一的問題與風險,保證中高考改革平穩進行。

第三,積極宣傳和解釋考試與評價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當前考試與評價改革新技術方法推進的困難,有很大部分緣於社會公眾與家長的質疑和不信任。由此,做好新技術新方法的正面宣傳工作非常重要。在新考試改革政策發布時,要配套積極宣傳新考試方法和技術。不僅要宣傳新技術的作用意義,為考試改革創設良好的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更重要的是要將整個技術操作過程透明化,以接受社會的監督。

第四,充分重視考試與評價改革中新信息技術的作用。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深刻變革對教育現代化提出新要求,也為考試與評價改革注入了生機和活力。2015年,PISA通過計算機測試的方式測試學生合作性。學生與計算機系統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體現了PISA對學生科學問題解決能力的測查。2016年,在我國首輪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藝術學科採用基於語音識別技術的音樂表現性(演唱)測試數據採集與評分系統,首次在我國大規模使用表現性評價方法,實現大數據網路採集和自動化評分。新型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彌補了紙筆測驗的短板,幫助和推動了藝術測試在全國範圍的推開。

未來,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更多考試與評價領域過去無法實現的測量夢想,重視新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推動教育考試和評價改革走得更遠。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7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