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音樂劇是看嗨了,可你真想讓自己的孩子學搖滾嗎?我不信

音樂劇是看嗨了,可你真想讓自己的孩子學搖滾嗎?我不信

象徵個性獨立和精神自由的搖滾,似乎天然站在填鴨式教育的對立面。由搖滾史上偉大的專輯之一、平克·弗洛伊德的《迷牆》而來的同名電影,難以數計的青少年學生在或激越吶喊或沉悶嘶吼的背景音樂襯托下,戴上同樣的面具像機器般,列隊走向一台絞肉機,個性的千差萬別頃刻間化為烏有。近期在北京熱演的勞埃德·韋伯音樂劇《搖滾學校》,講述了搖滾可以把孩子們從絞肉機上救下來的可能性。

《搖滾學校》講述混跡搖滾圈多年依然是名屌絲的杜威,在被樂隊成員拋棄後,為了生計歪打正著進入一所貴族小學擔任教師。這所學校以入學常青藤大學為培養目標,從女校長、各位老師到小朋友及他們的家長,全都神情嚴肅循規蹈矩,但杜威無意成為面目模糊的一員。相反,他不甘心搖滾夢想破滅,秘密和班級的孩子們組建一支搖滾樂隊。這支樂隊不僅解放了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成為獨樹一幟的個體,也改善了整個學校的教育空氣,同時讓家長由衷以孩子為榮。

故事雖然老套,但本劇超燃的音樂和孩子們超酷的表現,令觀眾席里許多大小觀眾一起興奮激動。也能看出,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觀念,正從棍棒式教育向鼓勵式教育轉變,課外藝術教育已經成為課堂教育的重要補充。不過正如《搖滾學校》中自詡精英的家長們,由於骨子裡的觀念是讓孩子延續家族階層的榮光,他們態度的轉變較為生硬,中國家長的教育思維某種程度上也在傳統的漩渦里打轉,素質教育任重道遠。

《搖滾學校》用循序漸進的手法,呈現孩子們如何發現並敢於面對真實的自我。杜威能在短時間內贏得大多數孩子的好感,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甚至有些粗鄙的言行,比如初次與孩子們見面便從他們書包中搜刮吃的,讓他們發現精緻刻板的生活之外,還有另一番天地。孩子們對他充分信任答應組建樂隊,源於搖滾讓他們推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瞧見了裡頭怪趣的模樣。杜威依據這些孩子的個性特長,將他們安置在樂隊不同崗位——讓喜歡研究衣裝的男孩去做服裝設計,讓能言善辯的女孩成了經理,讓他們每個人都體會到了什麼是被尊重和被需要,這在以前,無論從父母還是老師身上,他們從沒感受過。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藉由杜威,真正收穫了自信。擔任鍵盤手的男孩因為缺少朋友,覺得自己不夠酷,中途打起退堂鼓,杜威稱加入樂隊正是一個可以酷起來、能有很多朋友的絕佳機會。有著一副天生好嗓音的女孩在樂隊班底搭建完畢才猶豫著說想成為主唱,杜威聽完試音欣然同意。

教師隊伍的代表——校長放下端著的姿態與樂隊融為一體的經過,同樣讓人信服。杜威通過觀察,發現她「老古董」的身體里暗藏別樣風情,主動與她約會,原來她過去也曾是個rock girl。由此,校長封閉許久的內心慢慢回歸原初的模樣。兩首坦露不同心境的動聽音樂,讓觀眾跟隨杜威一道加深對她的好感。

反觀劇中的家長,對孩子們由責怪到讚許的過程雖然有一定差異,但大體不過是三個階段:訓斥孩子不要不務正業沉迷搖滾、得知讓孩子搖滾起來的杜威是個冒牌貨勃然大怒、看到孩子精彩的表演興高采烈,填補代際鴻溝的方式有些過於簡單粗暴。誠然,此種處理是因為在本劇中家長是輔線人物,沒有花費筆墨詳加展開的必要。2003年美國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的歌舞片《搖滾校園》,故事脈絡及細節設置與本劇基本無差,關於家長的描繪也是只有三筆簡單的粗線條。

但作為觀眾尤其帶著孩子去看演出的中國家長,無疑希望看到起承轉合。這些年伴隨體罰、餐飲等校園教育問題的暴露和解決,孩子在學校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許多慣性思維的老師一時觸碰不到素質教育的核心,只能戰戰兢兢走上講台,生怕不適當的言行引發學生不滿,繼而被上傳網路,成為被攻擊的靶心,因而時刻小心翼翼。家長一方,對不合理的學校問題很多人會選擇「少說」甚至「不說」,牢記「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強拉硬拽著孩子參加名目繁多的補習班。但是生活及工作節奏的逐漸加快,又導致以80後為主體的家長,無法在孩子的教育上分出太多精力。由此不僅導致孩子的壓力越來越重,需要去上一門心理疏導的新課程,與家長之間的代際矛盾也逐漸加深。

德國導演丹尼斯·甘塞爾執導的《浪潮》中,人生觀、價值觀正在體內激烈碰撞反應的高中生,幾天時間內被「獨裁統治」的課程洗腦,成為納粹思想的擁躉,他們是極其容易被教育塑型的群體。而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教育,一定是從充分尊重孩子個性和天性的角度出發,需要家長和學校配合完成,既要有春風化雨的細緻,也不能缺少必要的批評。眾所周知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印度良心」阿米爾·汗導演的《地球上的星星》,都給出極好的示範。

阿米爾·汗導演《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中,男孩伊夏患有讀寫障礙,在父親眼中笨拙不堪,但在美術教師尼克眼中,他是個繪畫天才。抱著不能讓孩子一直自卑垂頭的念頭,尼克想出多種手段,並說服伊夏的父親也參與進來,最終不僅讓伊夏畫出動人的畫作,還讓他獲得念書認字的能力。少年走出陰霾,臉上復現久違的燦爛微笑,一個地區陳舊僵化的教育思路也被顛覆。

1979年電影《搖滾學校》

回到《搖滾學校》,其實有個疑問:搖滾雖然改寫了孩子們的人生軌跡,但還是小學生的他們,在小小年紀便集體接受搖滾的「再教育」,真的好嗎?1979年美國導演艾倫·亞克許聯合他人執導的歌舞片《搖滾學校》,主宰舞台的是一群高中生,也許這個年齡更合適。

文|梅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消融」在牆上的肖像畫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