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你曾深信不疑的大眾心理學觀點,都是謬論
圖片來源:boing
大眾心理學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格言、真理和半真理的形式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為我們提供了成堆的建議,引導我們走過人生的坎坷。每年大約有3 500本自助類圖書出版,每月有大量的心理健康網站湧現(朋友圈的分享就更別提了)。其中一些信息是準確、有用的,但也有些大眾心理學文章充斥著我們所謂的「心理學謬論」(psychomythology)。
由於在辨別心理學事實與虛構信息時缺乏可靠的專業指引,公眾只好任由自助大師、脫口秀電視節目主持人以及自詡的心理健康專家擺布,而這些人當中,有許多都是在傳播不可靠的心理學信息和指導。
比如,下面這些普遍認同的觀點就基本上或者完全是錯誤的:
大多數人只使用了全部腦力的10%。
戀愛時,迥然不同的兩個人更容易相互吸引。
我們的大腦會像攝像機那樣如實地記憶事件。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多重人格。
只有抑鬱的人才會自殺。
所有成功的心理療法都強迫人們面對源自童年時期的問題根源。
還有一些荒誕觀念可能源於我們日常經驗的強勢誘導。例如,我們主觀上認為記憶是真實的,這種真實性毫無疑問。然而事實上,眾多研究表明,我們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扭曲變形。而本文中揭露以下6個大眾心理學謬論的真相:
丨謬論一:發泄比壓抑更健康
人們總是認為發泄比壓抑更健康。在一項調查中,66%的大學本科生認為,把憋在心中的怒火發泄出來是控制攻擊情緒的一個好辦法。大眾傳媒也使我們確信,憤怒是魔鬼,必須通過「排出怨氣」、「大發脾氣」、「泄出心中怒火」來撫平。曾有人建議,與其「憋著悶氣,傷害身體」,不如「一邊打枕頭或沙袋,一邊大聲叫喊咒罵」。一些流行療法鼓勵人們生氣時尖叫、打枕頭或往牆上扔球。然而40多年的研究顯示,發泄憤怒實際上會增加攻擊性。
在一項實驗中,受到別人冒犯之後,猛敲釘子發泄怒火的人變得比沒有敲釘子的人更加刻薄。其他研究顯示,參與攻擊性體育運動,比如足球,實際上增加了人們的敵意。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和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學家布拉德·布希曼(Brad Bushman)發表的一篇35項研究的文獻綜述表明:玩暴力電腦遊戲,例如俠盜獵魔(Manhunt,玩家的刺殺等級以5分制來分級),會增加人們在實驗室以及日常社會情境中的攻擊性。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吉爾·利特雷爾(Jill Littrell)從一份已出版的文獻回顧中得出結論:只有提出了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或者進行過意在減少挫敗感的溝通,發泄怒火才有效。所以,如果因為同伴一再忽略我們的感受而感到不爽時,沖對方咆哮似乎並不會讓我們感覺好起來,更別說改善境況了。但是冷靜而果斷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我覺得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但你這麼做讓我沒辦法和你愉快相處」)通常能平息自己的怒火。
丨謬論二:「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在最近的大多數教育理論和實踐中,這一觀點已被奉為圭臬。許多暢銷圖書,以及吸引眾多教師和校長的講習班都在對該觀點大加頌揚。在一些學校中,教師們甚至開始給孩子們分發印有字母V、A、K的T恤,這三個字母代表著三種被廣泛接受的學習方式: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動覺型(kinesthetic)。
然而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方式很難被可靠地區分,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不同情境中常常顯示出很大差異。比如說,一個孩子可能在美術課上表現出一種方式,而在數學課上表現出另一種方式。
20世紀70年代以來,多數研究沒能證明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相匹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沒能提高學生的分數。反而是一些不考慮學生學習方式的通用教學法——比如對學生寄予厚望、為他們提供動力以及實現目標的技巧等——獲得的效果更好。
至於「匹配式」教學法鼓勵教育者對學生揚長避短進行教學,實際上可能會適得其反。從長遠來看,學生需要學會彌補缺點,而不是一味逃避。
丨謬論三:積極心態有助癌症治療
在《攻克/預防癌症和其他疾病的9個步驟》一書中,希瓦尼·古德曼(Shivani Goodman)認為,她的癌症就是消極心態導致的——因為她潛意識裡討厭做一個女人。古德曼稱,自從發現自己的心態有害健康,她就把心態轉變成了可以產生「容光煥發的健康」的治療方法。大量自助類書籍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積極的心態可以阻止癌細胞擴散,至少能夠阻止病情惡化。
大多數倖存下來的女性癌症患者似乎都同意這一點。根據研究,40%~65%的康復者認為他們的癌症是壓力導致的;60%~94%的人認為,癌症康復是由於他們積極的心態。
然而,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樂觀主義是癌症救星這一觀點。大多數研究沒能在癌症風險與壓力或情緒之間找到聯繫。事實上,在幾項調查中,研究者觀察到,與工作壓力相對較低的女性相比,工作壓力較大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更低。科學家也一直沒能發現積極心態和癌症康復之間的聯繫。
病患臉上的樂觀表情沒有起到積極作用,這使人們對援助小組的醫療價值和他們提供的情感援助產生懷疑。早期研究似乎顯示,參加援助小組有助於延長生命。不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科因(James Coyne)和同事回顧了近期科學可靠的研究,他們發現這些研究表明,儘管心理干預(包括援助小組)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不能延長他們的生命。
通過尋求高質量的藥物和心理治療、聯繫朋友和家人、時刻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目標,癌症患者可以減輕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重負。他們還可以從現在已經確認的科學發現中獲得安慰:他們的心態、情緒和壓力經歷並不是致病原因。
丨謬論四:戒掉酒癮的人,終生不能再沾
昔日的酒鬼最終能否不屈服於曾經的酒癮而適度飲酒?在一項3 000多人的調查中發現,只有29%的美國人認為他們可以。這一看法正吻合了嗜酒者互戒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AA)的口號:「一旦再碰,立馬成癮。」我們熟知的AA12步法鼓勵會員承認他們對酒精無法抗拒。基於這12步法的治療方案的康復率高達85%。但有一個問題:多達2/3的酒徒在加入AA後不到3個月就退出,AA只幫助了1/5的人徹底戒酒。
認為曾經酗酒的人能夠安全地「控制飲酒」(controlled drinking)的論斷引發了一場論戰。2001年—2002年,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精中毒研究所調查了40 000多人,結果顯示18%曾經酗酒的人能夠適度飲酒,不再酗酒。這一調查結果挑戰了大眾普遍接受的一個假說:完全戒酒是酗酒者的必要目標。此外,研究者還發現,以適度飲酒為目標的行為自製訓練程序,效果不比12步法差。在這些以自制為中心的治療程序里,治療人員訓練人們監控自己的飲酒量,為酒精消費設限,控制飲酒頻率,並獎勵進步。訓練程序還教人們對付酒癮的技巧,幫助他們捱過酒癮勾起的強烈慾望,避免捲入引誘他們飲酒的情境。
丨謬論五:越老越不開心
早在童年時期,人們就開始接觸由媒體刻畫的種種靠不住的老年人形象。在一項對迪斯尼兒童電影的調查中,調查者發現42%的老年角色都具有不夠樂觀、健忘以及想入非非等特徵。如此不招人待見的形象在青少年電影中也非常普遍。一項對青少年電影的研究顯示,大多數老年角色都顯現出消極的心態,其中有1/5的人讓人極其討厭。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個科研小組調查了21歲~40歲的成年人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對自己的幸福感的評估,以及對他們自己當前年齡段,即30歲和70歲人群平均幸福感的評估。年輕人預測人越老越不幸福。而實際上調查中的老年人要比年輕人幸福感更強。人群調查顯示,25歲~45歲之間的人患抑鬱的比率最高,總體來說,最幸福的人群是65歲以上的男性。65歲~70歲期間,甚至70歲以上,幸福感都在不斷增強。
丨謬論六:接受死亡的五個階段
許多和上了年紀的人打交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專家,都熟記這一組首字母縮略詞:DABDA。它代表著瑞士裔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推廣的、人們走向死亡時經歷的五個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
這些階段描繪了人們快要到達生命終點時必然經歷的一系列轉變過程。根據庫布勒-羅斯的說法,當得知自己將死,我們首先會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否認),然後當意識到事實的確如此時就會變得憤怒不已(憤怒),接下來再徒勞地尋求推遲死亡的辦法,比如說還要活著完成一個未了的心愿(討價還價),再之後當意識到我們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就會感到很悲傷(沮喪),最終理解這是不可避免的結局,並鎮定平和地接受(接受)。
儘管庫布勒-羅斯的理論很流行,但它缺乏科學依據。研究表明,許多人都跳過了一個或多個庫布勒-羅斯定義的階段,甚至順序顛倒。例如,一些人最初接受了自己將要死亡的事實,隨後又極力否認。也沒有研究能證實在悲傷情緒中也存在這五個階段。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和同事的研究,並不是所有人在自己所愛的人,包括配偶和親人逝世後,都會陷入沮喪或者顯著痛苦的狀態。此外,200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美國康涅狄格州233位剛剛喪偶的居民中,接受是人們得知喪偶消息時最初的主要反應,而不是否認。庫布勒-羅斯的階段理論之所以能夠抓住眾人的心,或許是因為它能讓人們感覺對無法掌控的事件具有預知能力。
我們大家都會被心理謬論愚弄,因為大多謬論都與我們的直覺、預感和經驗密切吻合。因此,仔細審視大眾心理學斷言,可以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一個新的視窗,使我們能夠做出更好的生活決策。古生物學兼科學作家史蒂文·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提醒我們,擊碎荒謬之詞必然可以揭去隱藏真相的面紗,從而讓我們更公正地調整自己的期望,使之更貼近現實。
撰文:斯科特·O·利林菲爾德、史蒂文·傑伊·林恩、約翰·魯肖、巴里·L·巴耶爾斯坦
翻譯:鄭雯文
審校:李虹
《環球科學》2019年4月刊現已上市
※這個夏天,在NASA航空航天訓練營,變身飛行員和宇航員
※在中國,每一張地圖都是錯的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