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需要新「相機」
作者 |高飛編輯 |周雅
來源 |賽博故事(cybergushi)
相機將記錄影像生活從油畫家手中交給群眾,但是專業設備客觀上提高了技術門檻,將影像能力從群眾手中取走。現在,華為通過重新定義「相機「,將能力又還給了群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Ⅰ 影像時代
在沒有相機的15-18世紀,人民群眾想要記錄生活影像,是需要職業人士——畫家,來協助完成的。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少經典油畫,特別是肖像畫,很多都是畫家們接受金主贊助的成果,比如穿了高跟鞋的路易十四,騎著馬的查理五世。甚至帶著神秘微笑的蒙娜麗莎也可能是受委託的作品。
既然是油畫,創作周期就短不了,請畫家又需要成本,於是那個年代能在家裡掛一副體面油畫的人,就不太可能是凡夫俗子。在眾星雲集的文藝復興年代,厲害的畫家們往往也能通過繪畫得到豐厚的報酬。拿威尼斯畫家提香來說,他繪畫手藝高,創作的東西又符合市場口味,一幅畫換算成現在的貨幣要20萬人民幣之多。
不過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倫勃朗。他創作了鼎鼎大名的《夜巡》,可惜在當時這幅畫是多位金主AA制共同委託的。但倫勃朗卻為了藝術,把有的人畫的突出,有的人畫在角落,最終在油畫市場上失去了委託人的信任,在潦倒中過世,令人唏噓不已。但這客觀上也說明了大家當時對「記錄生活影像」的重視。
畫家們的職業生涯,延續了數百年之後,被相機的出現徹底顛覆了。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開發出了 「膠捲」,並在同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捲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需要專業畫家參與的「影像時代」宣告結束。
Ⅱ 無影像,不社交
到了現代,照相館流行開來,很多普通家庭開始自己擁有相機,記錄生活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大幅度降低。在數碼相機流行的時候,群眾記錄美好生活甚至連照相館都不太需要去了。
而說到用影像記錄美好生活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影像從來都是社交生活的載體。
在文藝復興時期,已然如此。
委託人在收到一副訂製的滿意畫作之後,往往會把親朋好友都叫到家裡來共同欣賞。這時大家在畫作前推杯換盞,對畫作品頭論足。如果這幅畫又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對畫主人來說是極有榮光的一刻,自然畫家的身價也就水漲船高。
在相機時代,雖然創作主體變了,但是影像的作用仍然在延續。
多年前的現代家庭都有一個叫做影集的東西。親朋好友到家裡作客時,閑聊之餘,主人往往會拿出影集,和大家分享影集里記錄的生活點滴:「這是當年我們在xxx旅遊」,「這是xxx畢業的時候」,「你看這小傢伙當年多瘦,現在恐怕得胖了20斤」,「你看她像不像小豬佩奇(時間穿越了,應該是米老鼠或者孫悟空)」,不亦樂乎。
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上述場景有種熟悉感。雖然隔幾個世紀的時空,社交的內涵從來都沒有改變過。現代社會,人類社會一直在用影像來社交,只不過古人用油畫,上一輩人用影集,我們用「朋友圈」,更年輕的朋友用「抖音」。
貴客們不再客廳對著油畫讚歎,親友們不再翻看著影集點頭稱讚,現在大家打開手機,在朋友圈裡為「好友」的「美食」、「健身、「自拍」、「美景」等影像點贊。
III 手機和相機
人生最痛苦的時候,其實不在於沒有「詩和遠方」。而是看到了遠方,手機卻沒電了;或者是人的眼睛看到了,手機的攝像頭卻看不清。
隨著手機拍攝技術的不斷成熟,照相機正在從人民群眾的口袋中逐漸消失,但只是逐漸消失,卻非完全消失。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手機的拍攝能力,不足以處理很多場景的影像,只能由專業攝影人士,或者專業攝影設備來完成。
場景舉例如下:
長焦,看到了遠處雪地的麋鹿,我們想記錄美好生活,專業人士的專業相機可以,但是手機做不到。
夜拍,在高塔上看到城裡的無敵夜景,我們想記錄美好生活,專業人士的專業相機可以,但是手機做不到。
長焦+夜拍,你看今晚的月亮它大又圓,我們想記錄美好生活,專業人士的專業相機可以,但是手機做不到。
類似的場景不一而足。正因為這些硬體因素的限制,有了智能手機之後,MP3從我們的口袋裡很快消失了,但是相機從口袋裡消失的速度就遠沒有這麼快了。
IIII 後來者華為
華為抓住了這個機會,努力讓群眾加速度與相機再見。
作為智能手機市場的後來者,華為在過去一段時間一直在「後來居上」,已經和智能手機的開創者不相伯仲, 「去年華為前三個季度全球市場份額超過了蘋果,第四個季度蘋果比我們多一點,平均下來差不多」,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在P30系列手機發布會上告訴記者。而從趨勢來看,反超則只是時間問題。
凡後來居上者,一定是率先做對了什麼事,就華為手機而言,電池性能、設計、外觀都是因素,但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必然是影像。
自從華為發布P系列手機以來,一直將攝影作為一個重要功能在發展。在華為的一本名為《飛向新賽道——華為終端背後的故事》的內部資料中,挨著余承東的序言——「做全球消費者最喜愛的智能終端品牌」後的第一章,標題是 「為什麼是徠卡」,記錄的就是華為和知名相機公司徠卡聯手開發手機攝影技術的故事。
在之後每一代P系列手機上,拍照功能都在得到加強。2016年,華為和徠卡首次發布了雙鏡頭拍照系統,更多人開始願意在分享的照片上留下來自徠卡P9的數字尾巴。
而在最新發布的P30系列上,華為又完成了一次「集大成」,一舉突破「長焦+夜拍」等眾多專業攝影屏障,在手機上讓普通人能拍到往往需要專業人士+專業設備才能搞定的場景。實現了這兩點後,余承東還繼續強勢表態:「手機的拍攝能力,會越來越靠近專業設備能力。我們先取代了卡片相機的能力,再取代專業相機的能力,接下來會再把專業的攝影機能力取代。」
V 相信NPS
儘管華為的市場份額一直在提升。余承東卻說華為內部沒有KPI,主要看口碑,特別是看重NPS(Net Promoter Score),消費者推薦指數,即消費者買了之後願意向朋友推薦的程度,「我們內部考核這三個字母」。兩次見到余承東,兩次余承東都做了這個表態。
NPS凈推薦值一詞由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工作於貝恩諮詢的Fred Reichheld創造,他在哈佛商業評論文章中說,去問一問你的顧客:「看他會不會向朋友推薦你們的產品?」。從華為的角度看,之所用這個體系,因為「如果消費者滿意了,增長發展就是必然的」。
但是此處留下一個問題:
如果消費者喜歡這款產品,如何才能更高效的向朋友推薦?機緣巧合,手機的影像能力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在微信等社交工具大於簡訊,甚至大於通話的時代,朋友圈更是我們的社交場所,而非酒吧或者餐廳。而在朋友圈這個社交場所,人類普適的溝通語言不是中文,不是英文,而是影像,一圖省前言。國內如此,國外也如此,絕大多數的社交工具都是以影像為載體的,微信、抖音、Ins等等。
畢竟我們之前已論證過,影像一直是人類社交的重要載體之一。
而華為手機強大的影像能力,既滿足了消費者對於社交功能的需求,拍下更多難忘瞬間與朋友分享。同時,這一張張社交空間的照片和視頻,特別是暗光的,長焦的影像,也成為朋友間無需語言的,一封封對華為手機的推薦信。擁有更好的拍照手機,無形中相當於在社交空間中擁有更流暢的社交語言。
如果是華為的相關負責人,可能已經在日曆上記下2021年5月26日,因為這一天,在中國又將能看到下一次月全食。如果沒有意外,那必然是一次華為手機的影像狂歡。
相機將記錄影像生活從油畫家手中交給群眾,但專業設備又將一部分能力從群眾手中拿走。現在,華為通過重新定義「相機「,將這部分能力又還給了群眾。
VI 群眾的新「相機」
大約半年前,公司有個項目涉及到對大型會議進行現場拍攝。項目組同事申請希望採購一些攝影器材。幾經討論之後,採購部門選型了一款長焦鏡頭相機。
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一周,項目組同事就把相機退回來了,同時詢問能不能申請更換為某個型號的智能手機。大家自然奇怪,問為啥不要專業相機反而要手機。
項目組同事解釋說,相機雖然好,但是具體拍攝的同事不見得是專業出身,對相機的參數設置並不熟悉。
在會場這樣一個燈光環境比較特殊(昏暗,光線多變),又需要長焦拍攝(舞台較遠)的場合,他們經實際對比後發現,對多數普通人來說,用這款智能手機的拍攝效果,比專業相機要好。
當時,項目組同事希望配備的手機是華為的P20,P30的採購申請應該已經不遠了。
※蘋果、高通、英特爾關於5G的那些事
※讓品牌更具競爭力:人工智慧改變廣告代理行業的13種方式
TAG:科技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