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調治慢性膽囊炎應辯證,重在疏肝利膽、解郁散結分型而治

中醫調治慢性膽囊炎應辯證,重在疏肝利膽、解郁散結分型而治

膽囊炎是困擾現代人的常見肝膽疾病。慢性膽囊炎癥狀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常有腹脹、上腹或右上腹不適、胃灼熱、噯氣、吞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癥狀,進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往往會加劇病情。二是右下肩胛區疼痛,進食油膩食物後癥狀加重,具有病程長,病情經過有急性發作和緩解相交替的特點,急性發作時與急性膽囊炎癥狀同,緩解期有時可無癥狀。

中醫認為,膽囊炎和膽囊息肉均屬胃脘痛、脅痛等病症的範疇,主要由於長期喜食肥甘厚膩,飲酒過度,損傷脾胃,致脾胃失運,濕熱內生,濕濁內停,或長期憂思惱怒,情志鬱悶導致氣機壅塞,升降失常,肝膽疏泄失職,膽汁流通不暢,久郁蘊熱而發病。

中醫分型辨證論治,往往能收到理想效果。慢性膽囊炎發展過程中,諸如氣滯、濕熱、血瘀或是虛損等病理機制往往不同程度地交織在一起,因此一般應從五個方面加以調治。

中醫調治慢性膽囊炎應辯證,重在疏肝利膽、解郁散結分型而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肝鬱氣滯

主證:肝鬱氣滯,膽腑失疏,不通則痛。膽胃失和則患者以脅痛胃脘痛為主,伴有善怒嘆息,噁心噯氣,舌苔薄白或黃,脈弦細或緊。胃脘痛為主,伴有善怒嘆息,噁心噯氣,舌苔薄白或黃,脈弦細或緊。

治療:疏肝解郁,活血調胃。

■肝膽濕熱

主證:濕熱蘊聚肝膽,郁而化火;灼傷津液則口苦咽干,噯腐納呆,便秘尿赤。濕熱郁久必挾瘀,故患者脅痛拒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療:清利肝膽濕熱,調和中焦脾胃。

■脾腎兩虛

主證:慢性膽囊炎反覆不愈,病久多有脾腎俱虛證候,加之平時嚴格忌口,終年以素食為主,故證見面色無華,右脅隱痛纏綿,喜按喜溫,食少便溏,心悸暈眩,虛煩少寐,月經不調,舌淡苔白或少苔,脈弦細或虛弱無力等。

治療:健脾補腎。

■膽胃不和

主症:胸肋脹滿,噯氣頻作,忍心嘔逆,口苦納呆,大便不調,右上腹時有隱痛,每遇情志不遂則諸症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療:疏肝利膽和胃。

■肝膽氣結

主證:右上腹間歇性悶痛或隱痛,並放射右腰背部,常有口苦,噁心,食慾不佳,每因進食油膩後諸症加重,舌淡,邊尖多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

治療:疏肝利膽散結。

(北京東城中醫醫院主任醫師-王文友)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采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衛生報 的精彩文章:

圖方便用泡騰片補維生素C並不可取,食補才更實在更全面
別一概都怪免疫力低下,孩子總愛生病,家長還得找找其它原因

TAG:大眾衛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