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47年劉鄧為何分兵,不在一個鍋里吃飯了?原來是個大戰略!

1947年劉鄧為何分兵,不在一個鍋里吃飯了?原來是個大戰略!

關於1947年底的劉鄧分兵,後來有不少說法。那麼,真實的情況到底是如何呢?

其實,這次分兵,是劉伯承和鄧小平一個絕妙的破敵大戰略。

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克服千難萬險,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但是,嚴重的敵情絲毫沒有減輕。11月下旬,蔣介石由國防部長白崇禧任指揮部主任,統掌豫、皖、贛、湘、鄂中原五省軍政大權,要與中共爭奪中原,確保其長江大動脈。

為此,白崇禧組織了15個整編師又3個旅的兵力。

11月27日,近20萬大軍開始了對大別山全面圍攻。

各路敵軍以兇猛之勢撲向大別山。面對敵情,劉鄧認為大別山區迴旋餘地狹窄,糧食困難,不便於大兵團進行寬大機動,因此不宜集中過多兵力在大別山區。於是,劉鄧決定對敵人採取「避戰」戰略。

如何避戰?

就是將主力部隊留在大別山,在內線進行游擊戰,牽住敵人;另以總部機關帶部分部隊跳出包圍圈,轉入外線,進攻大別山以西的桐柏、江漢一帶,實施戰略展開,由此來打破白崇禧的圍攻。

分兵前,鄧小平對劉伯承說:「我比你年輕。我留在大別山指揮,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

「好!」劉伯承回答說,「警衛團都給你留下,我只帶一個排就行了。」

12月10日,劉伯承、鄧小平按照計劃分兵,各自領兵而去。

這就是劉鄧分兵的原因。

劉鄧分兵後,鄧小平率領精幹的前方指揮所,留在大別山,指揮第二、三、六縱隊與強大的敵軍展開反「圍剿」鬥爭。而劉伯承率領第一縱隊,出外線,挺進淮西,結果,經過幾次戰鬥,把淮河變成了中原解放區的內河,並且成功地實現了與陳粟、陳謝在平漢線勝利會師。眼看劉伯承橫衝直撞,白崇禧不得不從大別山調出13個旅前來「圍剿」。他一調兵,大別山的圍攻就不攻自破了。

鄧小平在內線進行「引敵」,牽牛,是如何做的呢?後來鄧小平說:

「我一個,李先念一個,李達一個,就這麼三個人,帶著幾百人的前方指揮所留在大別山,方針就是避戰,站穩腳,一切為了站穩腳。那時六縱擔負的任務最多,從東到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來回跑了多少趟,就在那個丘陵地帶來回穿梭,一會兒由西向東,一會兒由東向西,調動敵人,迷惑敵人。別的部隊基本上不大動,適當分散,避免同敵人碰面,就這樣搞了兩個月。」

如此充滿艱險的戰事,在鄧小平的口中,竟然變得如此輕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冠任 的精彩文章:

揭秘:朱德元帥身體一直好好的,為何突然去世?
胡宗南忘乎所以把全城的鞭炮燃放一空,不料沒過一周就損失慘重!

TAG:陳冠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