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曾國藩曾經是個「俗人」

曾國藩曾經是個「俗人」

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史上有無數名人對其推崇備至,包括我們最為熟知的毛澤東和蔣介石。

或許你並不懂多少歷史,但你肯定聽過他幼時因讀書笨被偷賊笑話的故事,對《曾國藩家書》中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言論有所耳聞(原文出自《禮記·大學》)。

總之他在個人修身、文學造詣、行軍戰略、治國創新等各個方面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在世人心中就是一個完人的代表,聖人的化身。

然而你可能想不到,曾國藩在三十歲之前居然是個俗人,和我們所熟知的聖人形象完全是天壤之別。 如果你穿越到那個時代和他成為朋友,可能也想不到今後他將是一個風雲人物。

他在三十歲之前是一個什麼樣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又是如何覺醒的呢?這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問題。

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書中我找到了答案,不妨隨我一道去看看他「脫胎換骨」的全過程吧。

三十歲以前是個俗人

曾國藩的老家在湖南省湘鄉縣大界白楊坪,此地遠離縣城,信息閉塞,幾百年來連個秀才都沒出過。

他的父親曾麟書17次鄉試失敗,終於在43歲那年成了當地第一個秀才,雖光耀門弟,但可見曾家在學習方面資質平庸,沒有特別的天賦。

曾麟書自知才短,無望躋身仕途,於是將光大門弟的希望寄托在幾個兒子身上。他對兒子們的教育也採用了最「笨」的方法且極為嚴格,要求他們: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

「被賊笑話」的故事也出自那個時候。

話說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讀了多少篇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之後那賊人將文章流暢地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完美地」繼承了父親平庸的學習天賦,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連續七次落榜(他四個弟弟也沒有一個考上),這就好比現在高考復讀了七年還未考上,聯想起父親的失敗經歷,全家人幾乎都要認命了。

然而,二十三歲那年,曾國藩的命運峰迴路轉。這一年他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舉人,又五年後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老曾家鯉魚躍龍門,一下子成了方圓幾十里的第一大戶。

至此,曾國藩還不能稱作俗人,只能稱作庸人,甚至「庸人」還是一種褒稱,是對其勤能補拙的肯定。俗人之路才剛開始。

躍過龍門之後的曾國藩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報國之志,腦中所想的也不過是當官發財,給家裡爭口氣罷了,畢竟在白楊坪這個小天里成長起來的見識也只能讓他看到這些。

道光二十年正月,剛過而立之年的曾國藩抵達北京,上任為官,此時的他和每個普通人一樣,有著大大小小許多缺點。

一是心性浮躁,自制力差

曾國藩雖出生窮鄉,但天生樂於交往、喜歡熱鬧。在北京頭兩年,他每天都要竄東走西,請吃吃請,窮侃雄談,下棋聽戲,雖然給自己訂了自修計劃,但根本靜不心來執行。就好比一個高中生奮力考上了大學,突然發現大學環境是如此寬鬆,一下子失去了自控力,不知道該幹嘛了。

道光二十年六月,曾國藩在日記中說,四月份「留館」之後,他「本要用功」,但「日日玩憩,不覺過了四十餘天」。他總結自己四十多天內,除了給家裡寫過幾封信,給人作了一首壽文之外,「余皆怠忽,因循過日,故日日無可記錄」。

好在曾國藩有記日記的習慣,所以現在我們才能看到他當時的心境,翻開日記,責備自己「宴起」、「無恆」、「太愛出門」的記載到處都是。

二是為人傲慢,修養不佳

曾國藩能入京當官,那可是湖南鄉親門的驕傲,這份榮耀也讓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一時不知天高地厚。

在北京的最初幾年,他總是高已卑人、自以為是,接人待物,不周甚多。他的幾個至交也對他的「傲慢」直言不諱。

不僅如此,到北京頭幾年他還與朋友打過兩次大架。第一次是與同鄉、刑部主事鄭小珊因一言不合,惡言相向,「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忘身及親」。另一次是同年兼同鄉金藻因小故口角,「大發忿不可遏,……雖經友人理諭,猶復肆口謾罵,比時絕無忌憚」。可見他性格暴烈而衝動。

三是言不由衷,愛慕虛榮

他經常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經常自矜自誇,不懂裝懂、故作高深,甚至為了顯示自己很幽默,還故意說些輕佻諧謔的話,根本就不像一個君子的樣子。

畏友邵懿辰說他:「偽,謂對人能作幾副面孔也」。他自己在日記中也多次反省自己的這個缺點。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四,朋友黎吉雲來拜訪,「示以近作詩。讚歎有不由衷語,談詩妄作深語」。這樣的記載數不勝數。

四是心思淫邪,愛慕女色

驚!他怎麼是這樣的曾國藩?!

好在這個缺點是他自己反省的,並且只是心理活動,並未付諸實際,否則真是讓人三官盡毀。

曾國藩日記中多次記載這樣的錯誤:在朋友家看到主婦,「注視數次,大無禮」。在另一家見到了幾個漂亮姬妾,「目屢邪視」,並且批評自己「直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

今天看來,這似乎有點可笑。血氣方剛、剛過而立的他,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本能反應。然而用聖人標準一衡量,問題就嚴重了。

但這也正是曾國藩的可愛之處,對自己的邪念坦然待之,不藏不掖。

綜觀這四點,你對他是什麼印象?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鳳凰男年紀輕輕就成了國家公務員,但是整天無所事事,不務正業,清高傲慢,目中無人,說話不著調,看見美女就直勾眼……「就這樣的人還國家幹部?!啊呸!不說為國家作貢獻了,不做蛀蟲就錯了,就你這樣肯定沒有前途,說不定哪天就被紀委給提走了……」

「脫胎換骨」再成人

當然,我們已經知道了結局。他讓所有咒罵他的人都失望了,曾國藩再一次逆襲成功。

也正是三十歲那一年,他來到了翰林院,這裡的境遇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嶺。

作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聚集了當時最頂級的人才,而翰林院更是精英之淵藪。一入翰苑,曾國藩見到的多是氣質不俗之士,往來揖讓,每每領略到清風逸氣。

曾國藩發現,這些人的精神氣質與以前的朋友們大有不同。他們都是理學信徒,有著清教徒般的道德熱情。他們自我要求嚴厲峻烈,對待他人真誠嚴肅,面對滾滾紅塵內心堅定。

三十歲前的曾國藩人生目標只是功名富貴、光宗耀祖。結識了這些良友之後,檢討自己,不覺自慚形穢,毅然立志。正是在三十歲這一年,他立下了「學作聖人」之志。

曾國藩覺醒了。

有了「學作聖人」這個志向,就看清了自己。他看到自己以前一直處於一種昏睡狀態,慾望纏繞,意志軟弱,智慧不明。現在他要醒過來,要讓自己天性剛強,頭腦有力,穿透重重慾望,戰勝種種困難,發揮調動自身的潛能。

從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國藩開始了對自己全方位的改造。

他的辦法是堅持「日課」,每天從起床到睡覺,吃喝拉撒睡,都進行自我監督,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時時刻刻監督檢查自己的一舉一動。並且每天都要用工楷認真書寫日記,細細回憶檢索自己這一天的一切言行,發現其中哪一點不符合聖人要求,就要甄別出來,記載下來,深刻反省。

為了不浪費學習時間,他決定縮小社交圈,可交可不交的不交,可去可不去的不去,逐漸改變在朋友中的印象,漸進地建立新的關係邊界。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克服懶惰的天性積習已久的習慣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到的,這個過程持續拉鋸了好幾年。

比如十一月初九日,他上午到陳岱雲處給陳母拜壽,飯後本打算回家學習,結果在朋友的勸說下一起到何子貞家去玩。在那裡和人下了一局圍棋,接著又旁觀了一局,在看別人下棋時,他內心進行著激烈的「天人交戰」。一方面是想放縱自己一次,痛痛快快玩一天算了,另一方面卻是不斷想起自己對自己許下的種種諾言。終於,一盤觀戰未了,他戰勝了自己,「急抽身回家,仍讀兌卦」。

如果他活在現代,那麼場景應該是這樣的:每每掏出手機準備刷朋友圈、看會今日頭條的時候,心裡兩個小人激烈的打架,最後代表「勤奮」的那個小人打贏了,於是決定放下手機,拿起手本。

不僅如此,他還致力改掉暴脾氣,磨練自己如雞孵蛋般的耐心和韌性。大概是自幼因天資差而苦學的緣故,他比常人更有毅力自我攻伐、自我砥礪,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磨練中,曾國藩的氣質性格漸漸發生著變化。

他做事越來越有恆心有毅力,即使後來軍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時間,仍然堅持讀書寫作。他接人待物越來越寬厚、周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質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

經過無數次反覆較量,到四十六歲後,終於對自己的恆心比較滿意了,他總結說: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

從三十歲開始覺醒,到四十一歲才進入狀態,真可謂「十年如一日」。

我們看到了什麼?

從俗人到聖人只是一個隱喻,沒有人能真正成為完美的聖人,也沒有人永遠會是俗人。曾國藩的成長之路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一、笨拙是最大的聰明

這大概是上天對曾家的「厚愛」,因為關閉了天賦這個通道,反而開啟了「笨拙」這條真正的學習之道。

從學習的角度看,它使得曾國藩推平了知識盲點,打通了知識阻塞,基礎異常牢固,才有了後來的爆發。他自己也清楚資質不行,所以安心苦學,但凡覺得自己有些天賦的,大概也不願意如此下功夫了。

這種笨拙之功不但打牢了學習基礎,更是鍛煉了自己的毅力和恆心,使得他在餘生享盡了紅利,甚至在行軍打仗之時,也攻無不克。

在攻打太平天國軍時,他就採用了「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這種戰術異常「笨拙」,但極為有效。

湘軍每到一個新地方以後馬上紮營,無論寒暑,要立即修牆挖壕,且限一個時辰內完成。

不論敵人看起來有什麼漏洞,有什麼可以追擊的誘惑,都不為所動,一定會讓部隊死死守望住關鍵要地。

部隊每駐紮一天就挖一在壕溝,把整個城市外圍隔斷聯通,斷糧斷水,生生把敵人拖死。他的湘軍部隊根本不像戰鬥隊,而像是工程隊。

結果,湘軍與太平軍糾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數幾次有超過3000人的傷亡,其他時候,幾乎都是以極小的傷亡獲得勝利。

這哪裡是打仗嘛,明明著就是他讀書的方法,你一眼能看穿,但就是對他無可奈何。

二、反思是精進的法寶

曾國藩的每日「日課」極為厲害,是個人成長的法寶。這個方法其實非常符合現代學習原理:

一是啟用了元認知,每天反觀自己;

二是堅持每日反思,持續行動;

三是始終讓自己處於拉伸區刻意練習,而不是在舒適區停留。

三、環境比努力更重要

無論在晚清,還是在現代,曾國蕃的成長都可以作為階層流動的範本,而其階層的跳躍基本上與他的三次環境變遷密不可分。

第一次環境變化,是其父曾麟書成為鄉里的第一個秀才。這次成功極大的鼓舞了曾加對教育的投入,同時也給了曾國藩抱有出人頭地的意識信念。

曾國藩祖父曾玉屏中年之後的全部期望就是子孫們靠讀書走出白楊坪,他不惜血本,供長子曾麟書讀書,「窮年磨礪,期於有成」,曾麟書成才後,家中就有了更好的教育資源。

從長遠看,曾國藩在二十三歲的爆發符合冪律法則,因為從其爺爺開始,曾家就開始了艱苦的積累,而他正好有幸處在了拐點上。在封建體制下,階層變動真得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再細想的話,其實現代也差不多。

第二次環境變化,是他高中進士後能進京為官。進京之後,方覺世界之大,視野大開。如果他無法離開白楊坪,就算再努力,也只能終生與八股鄙儒為友,天天聽人鼓吹變跡發家的地方戲。

在道光二十三年的一封家書中他也說:「余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後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

第三次環境變化,是他進入翰林院。接觸真正的精英之後,他才發現自己的格局是如此地局限,驚而覺醒,從此真正走向了自我成長之路。

古典在《躍遷》中就詳細闡述了如何通過努力到達一個系統的頭部,然後再移到下一個系統頭部,最終利用系統的力量,撬動槓桿,實現躍遷的原理,曾國藩的經歷完美的印證了這一觀點。

現在再看「孟母三遷」的典故,不得不佩服孟母的見識和智慧。

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希望!

雖然,我從方方面面對曾國藩的成長進行了觀察和總結,但這些都不是我想表達的最終意圖。

我真正想告訴大家的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看到人生的希望!

當你看到一個牛人高不可及時,不要畏懼害怕,他曾經必定也是一個「俗人」;當你看到自己是一個「俗人」時,不要灰心放棄,你怎麼就知道自己不會成為今後的牛人呢?

沒有什麼事情一開始就設計好的,一切都在演變。只要成長不停,就會流動不息!

本文轉自公眾號【清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大文娛行業的趨勢與變革
如何在英語面試中成為Offer收割機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