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帶領中國近代造船工業邁出第一步?
1866年,也就是清同治5年4月的一天,南京下關碼頭人頭攢動,一片人聲鼎沸的景象,因為在這裡,我國第一艘木質蒸汽船黃鵠號正式建成下水試航,伴隨著一聲清脆的汽笛聲,這艘長50餘尺,載重25噸,每小時逆水航行40餘里的蒸汽輪船徐徐開動,駛向奔騰咆哮的大江激流中。航行一段距離後便安全返航,穩穩地靠上了碼頭。頓時,江岸上的人們跳躍、歡呼起來:「中國也有自己的火輪船了!」這艘「黃鵠號」的順利試航,也宣告著我國第一艘蒸汽輪船的正式誕生。當時被人們稱為火輪船的其實就是西方蒸汽船,黃鵠號不僅作為我國第一艘木質蒸汽船,而且全程由中國人自己建造,它的問世讓積貧積弱的清廷非常振奮,同治皇帝還御賜給負責主持造船的徐壽一塊「天下第一巧匠」的牌匾。然而,就是這樣一艘令國人振奮不已的蒸汽船卻並不是清政府出資建造的,而是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藩自掏腰包。熟悉曾國藩的人都知道他平時可是清廉節儉之人,更是出了名的摳門兒,為什麼他能慷慨解囊,掏出自家的銀子來修建這艘蒸汽船呢?
「黃鵠」號
曾國藩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方便攻取天京以及蘇、常等地,希望在長江下游設立一個造船廠,曾國藩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方便攻取天京以及蘇、常等地,希望在長江下游設立一個造船廠。於是,朝廷經過與海關中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磋商,決定籌措幾十萬兩白銀,用於購買一支西式艦隊。隨後,朝廷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曾國藩及地方大員,讓他們「要籌具議」。然而,曾國藩經過認真思考,竟然否定了這個方法。
曾國藩
作為資深的朝廷重臣,曾國藩深深懂得借力使力的道理,將外國現有的先進艦船買過來,然後雇募科學研究者和能工巧匠模仿研究,達到自己製造的目的。曾國藩也一直強調,購得外國軍艦,一定要把控制權抓在中國官員的手裡,絕不能讓外國人說了算,免得失去自主權。正所謂師夷制夷,不能為夷所制。他在給朝廷的奏本當中,把試造輪船的計劃講得十分具體,第一步,採購洋船做摹本,第二步,招募能工巧匠,第三步,從演練模仿到試製建造。曾國藩想法雖然不錯,但是,剛剛起步的安慶內軍械所仿造槍炮尚且問題多多,製造很多人連見都沒見過的,被稱為火輪船的西洋蒸汽船更是猶如天方夜譚。不僅如此,原本以為曾國藩會選個機器製造行業的資深專家擔當造船大任,不成想,兩位籍籍無名、不事科舉的布衣學子竟然進入了曾國藩賬下。他們究竟是什麼地方吸引了曾國藩呢?
華蘅芳和徐壽,徐壽的兒子徐建寅
曾國藩一生特別節儉,恨不得一兩銀子當作十兩來用,而且吃飯也十分簡單,除了一年四季吃從湖南湘鄉老家帶去的腌菜以外,就是豆腐、炒花生和白菜湯。如果有客人,才會炒一盤冷凍的豬皮或者瘦肉。在當時,由於百姓生活清貧,缺油少鹽,肥肉已經是奢侈品,價格比瘦肉貴,曾國藩幾乎不買。曾國藩對自己幾乎到了吝嗇的地步,可是他對周圍的人,尤其是對他的手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全力相助。如今為保住大清的江山社稷,建造新式艦船,曾國藩更是慷慨解囊、義無反顧。雖然資金和人員都到位了,但是,即便如此,要動手製造一艘蒸汽輪船,在當時的中國,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既無經驗可以遵循,更談不上現成的圖紙與數據了。雖然魏源的《海國圖志》中收錄了幾篇關於火輪船的文字,但大多是些虛詞,尤其是輪船的心臟蒸汽機,根本沒有詳細的介紹。究竟從哪裡著手呢?
海國圖志
華蘅芳、徐壽依據他們過去鑽研科技知識時的經驗,找出了造船的關鍵。他們認為,蒸汽機是全船的要害,因此,他們決定,先集中力量研製蒸汽機。華蘅芳、徐壽就是利用這些零星片斷的資料,反覆思考,苦心設計、鑄造,每當華蘅芳設計出來一個機器部件的圖式,徐壽就親自動手和工匠一起鑄造,他們配合得十分默契。當時的許多工匠知道要自造輪船,也都很興奮,加班加點,積極配合。由於當時缺少所謂制器的機床設備,徐壽、華蘅芳等人的造船進度只能從鎚子的擊打聲中去推測。因此他們主動克服種種困難,解決一個個技術難題。最終,經過華蘅芳、徐壽和廣大工匠的共同努力,在1862年,也就是清同治元年初,他們終於製造、裝備成了一台蒸汽機,準備進行試驗。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蒸汽機僅僅發動了一會兒就停了。蒸汽機的初次試驗以失敗告終,面對這種情景,官員們紛紛議論起來了。「我早就說咱們造不成這東西嘛,你們看,怎麼樣?」一個官員在那裡憤憤地說。「我看還是請洋匠來造吧!」另一個官員在提主張。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曾國藩究竟如何抉擇呢?
華蘅芳
徐壽
蒸汽機圖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