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建文帝客死貴州苗區?朱姓後裔捧出神秘大印

明建文帝客死貴州苗區?朱姓後裔捧出神秘大印

明建文帝客死貴州苗區?朱姓後裔捧出神秘大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06年,鎮寧自治縣一支自稱為夜郎王后裔的朱姓「蒙正」苗族同胞出示了一枚被疑為與建文帝有關的神秘大印。曾破譯過安順牂牁郡殘存木贖的學者林明璋先生對這枚大印的印文進行了破譯,林先生認為,建文帝最終的歸宿地可能就在安順市的鎮寧、西秀區和紫雲自治縣三縣的交界處。

日前,安順相關部門帶領大印持有人一行,專程趕到北京。相關文博專家將彙集一堂,一辨大印的真偽。

明建文帝客死貴州苗區?朱姓後裔捧出神秘大印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1399年,其孫子朱允炆登基,國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開始推行削藩政策。由於削藩政策直接影響了藩王們的利益,引起了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的強烈不滿。於是,坐鎮北平的朱棣發起了一場被他稱為「靖難之役」的討伐戰爭。戰爭歷時4年,至1402年6月13日,朱棣的大軍終於攻打到了南京城下。當天,守城的谷王朱橞打開金川門迎降。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大破金川門後,建文帝自焚,後經過幾天時間的查找,終於在皇宮中找到了建文帝燒焦的屍體。但600多年來,史學界對建文帝是否真的死於這場大火,一直爭論不已,建文帝的去向也就成為明史第一謎案。

兩個家族超越時空的「君臣情結」

大印為建文帝流亡期間所鑄?「王都行省」印進京接受專家鑒定

2008年,安順市傳出的一段傳奇故事再次引起了許多人對明史第一謎案--建文帝失蹤之謎產生了濃厚興趣。

家住安順開發區幺鋪鎮的謝偉臣今年76歲,家住西秀區岩臘鄉的朱永斌今年64歲,兩人相隔了數十公里原本素不相識,卻因一段超越了時空的「君臣情結」,使兩家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據他們稱,他們身上傳承的故事,與「明朝那些事」有著密切關係。

據朱永斌稱,他們這一支朱姓苗族,在辦紅白喜事時,既要行苗族的禮儀,又要行漢族的禮儀。而且,他的家裡傳承了一枚大印,父輩們告訴他,他們祖上有一個人當過皇帝,這枚印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父輩們讓他好好保管,「將來好有用」。而他們這一支家族中,不知從何時傳下一條祖訓:不與謝姓人開親,不與謝姓人結仇。這些奇怪的事一直成了朱永斌心中難以破解的謎。

明建文帝客死貴州苗區?朱姓後裔捧出神秘大印

而生活在數十公里外的幺鋪鎮的謝偉臣,受父親臨終前的託付,曾幾次來到岩臘鄉,尋找他們這支家族入黔始姐謝秀二的二兒子謝銳的墳墓。謝偉臣是屯堡人,他稱,謝家的入黔始祖謝秀二600多年前就是隨傅友德征南大軍的先鋒顧成來到安順的。他說,他的這支家族一直口口相傳著一個有關建文帝的秘密:即當年朱棣大破金川門,建文帝成功出逃後,帶走了他7歲的大兒子朱文奎,其次子朱文圭被留在了宮中。在謝秀二任錦衣衛的二兒子謝銳的護送下,約八年後,這支逃亡隊伍最終來到安順西秀區、鎮寧、紫雲三縣交界處,躲藏在苗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後來,朱文奎在當地與苗族姑娘結了婚。謝秀二在安順一次打擊反叛戰鬥中犧牲後,謝家人再也沒有與建文帝有往來。後來,建文帝和謝銳也先後死在了苗區。

直到2006年4月份的一天,在別人的引薦下,朱永斌與謝偉臣相見,也找到了一座一直被當地人稱為「謝將軍墳」的墳墓,謝、朱兩家重新續起了這段跨越了數百年的「君臣情結」。

大印為建文帝流亡期間所鑄?

明建文帝客死貴州苗區?朱姓後裔捧出神秘大印

為了印證兩個家族中隱藏了數百年的這段歷史,2008年上半年,朱永斌與謝偉臣帶著這枚大印,找到貴州民族考古學者林明璋先生,希望林先生能破解這枚大印之謎。

這枚印的質地有些像黃銅,分印紐、印台、印面三部分,中空外實,是造型制模後分鑄鉚焊而成,重1.2市斤,印高2.25寸,上鑄辟邪神獸,卧鎮印台之上。印台厚0.65寸,印面為長方形,長2.7寸,寬2.1寸。

通過一段時間研究後,林明璋先生認為,這枚大印用辟邪為紐,按春秋秦漢以來的慣例,當屬王侯國君專用以猒勝之印。該印印文為九疊文篆書體,大印上的9個字為:大仃國王都行省之印。何為「大仃國」?林先生說,查古史,中國曆來並無此邦屬。「仃」字,《辭海》、《現代漢語詞典》均指伶仃、孤獨,沒有依靠;孤苦零丁。因此林先生認為,究其意,印文中「大仃國」三字於此並非指國名,而是說國家發生了大難,孤苦零丁的君王流離失所,不得已而用「王都行省」為隨王護駕的外從官員冠之的署事名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李清照婚姻生活初探:新婚燕爾 情濃嬌嗔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