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做人要懂得:人生這四大選擇,千萬別選錯,錯一步難萬步!

做人要懂得:人生這四大選擇,千萬別選錯,錯一步難萬步!

做人要懂得:人生這四大選擇,千萬別選錯,錯一步難萬步!

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就說了四件事:你要信仰佛法僧三寶,你要勤修戒定慧三學,你要息滅貪嗔痴三毒,你要凈化身口意三業。這四件事怎麼說都落實不了,怎麼說都有新的內容,說不完、道不盡。這四件事是佛法的總綱,也是我們修行的起點和終點,是全過程,跟四宏誓願一樣。佛法的道理既簡單又深刻,既是簡明扼要,又可讓你無窮無盡地去展開。今天我講的四大選擇是什麼呢?一是信仰的選擇,二是因果的選擇,三是良心的選擇,四是道德的選擇,這是我們做人的四大根本。

一、信仰的選擇。

首先,我們每個人要有信仰。人來到這個世界,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很多。平常引起人們注意的,經常要接觸的,甚至是時時刻刻都不能缺少的,就是所謂飲食男女。這是個經常的問題,又是諸多問題之中的一個。此外,還有人生的目的問題、價值問題、歸宿問題。歸宿問題也就是所謂終極關懷問題,人來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做什麼?幾十年以後又怎麼樣?這就是所謂的終極關懷。

這些問題都與信仰有關。如果說人是萬物之靈的話,那麼這個「靈」字主要體現在人有強烈的終極關懷的要求。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信仰追求,而不是說人比其他生命更能幹。信仰問題是人生的根本問題,人生是清醒還是迷茫,是空虛還是充實,是充滿希望還是絕望,是有價值還是幻滅,這些都涉及到人的信仰這個根本問題。

二、因果的選擇。

我們現在講人生選擇的第二個問題,要講因果。一切事物都有因有果,這是一個客觀存在,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應該說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我們要強調、來選擇這個題目作為人生修養的選擇?那就是說,一般的人只承認現實的因果,只承認一世的因果,只承認眼前看到的、極其簡單的、極其表面的因果關係,都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因果的複雜性、長期性、與生命永遠聯結在一起的必然性。

所以我在這裡特別地強調要講因果。講因果是什麼呢?不僅要知道因果,而且要按照因果的規律去做,這才叫講因果。佛教整體的個人生命體系就是建立在因果規律基礎之上的。因果是宇宙間的根本大法,它是一種法爾的道理,法爾的道理是什麼呢?菊花是黃的,菊花開幾天以後就枯萎了,不管人外在地怎麼延長它的生命,它總有一天會枯萎的。不過在一定的條件之下,可以加速它的枯萎;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能延緩它的枯萎。但它最終會枯萎,是人們無法改變的事實。

三、良心的選擇。

第三個選擇就是要有良心。佛教本來沒有使用良心這樣一個概念。佛教講慈悲心,講智慧,講覺悟。良心是個複合的概念,在我們這個社會是一個通用的概念。不管信教的人也好,不信教的人也好,信這種教的人也好,信那種教的人也好,大家都要講良心吧。

但是,我在這裡用良心這個概念,又把它賦予了新的內涵。當我們選擇了正確的信仰之後,接下來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過聞、思、修,把這種信仰變成自己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是什麼呢?就是良心。良心是信仰和因果的落實,也是信仰和因果的具體表現。有沒有信仰,講不講因果,就看為人處事有沒有良心。

我們社會上的人一開口這個人有良心,還可以。如果遇到一個不好的人,是個不講良心的人。所以良心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概念。從佛教的角度來講,良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善的意願和覺照的能力,也就是大悲心和菩提心。良心既是一種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時它又是一種覺照的心,它時刻警覺自己的三業,使之向善、向上。大悲心體現在良心的向善性,那麼菩提心體現在良心的向上性;大悲心能救度眾生,菩提心要上求佛道。

所以它向善、向上都包括在良心之內。向善、向上的仁心和決心就是我們的良心。

四、道德的選擇。

人生修養的第四個方面的選擇,就是要講道德,要過好完善的道德生活。這個道德生活最基本的規範,剛才我講到,就是守五戒,也要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行十善。

五戒十善就是佛教信仰在行為上的要求和落實。五戒和十善在內容上有交叉的地方,但是它各有重點不同,當然十善的意義更加廣泛。五戒的重點是在身口,十善的要求是在三業,把三業都包括進去,要凈化身口意三業。用什麼東西來凈化,就是用十善法來凈化。這些內容大家通過學習都會知道,我就不再詳細地講了。

佛教的戒律無論是律戒也好,善法戒也好,還是饒益有情戒也好,它們都不是一種空洞的說教,也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演繹出來的條條框框,它們都是在佛陀對因果規律的徹見的基礎上制訂出來的。

佛教的戒律是強調以心為本,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為方便,以自他解脫,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為目的,把個體當下的離苦得樂與死後的究竟解脫,把個體的自我完善同整個社會的穩定祥和,把個人的自覺需要同社會對個體的必然要求,有機地統一起來。佛教所提出的人生道德價值,它的高妙之處就在於它把道德生活與個體對解脫的渴求融為一體,而不是互相外在的。

它沒有絲毫的強迫,人們要遵守戒律都是出於一種自覺自愿,都是一種自我要求。如果要想求得解脫的話,在佛門中遵守戒律,實施道德,那麼我們就覺得戒律絕對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加於人的約束,而是一種自覺自愿的需求,也是每個個體對整個社會的一種積極的回應。因為社會都要我們每個人講道德,如果道德成了我們每個人的自覺性,那麼就是我們對整體社會一種最積極的回報,最積極的回報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衫小紳士 的精彩文章:

佛說:有些人之所以悲哀可憐,是因為沒有做到這三個字!

TAG:青衫小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