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珍貴老照片:難得一見的晚清拍照現場

珍貴老照片:難得一見的晚清拍照現場

1900年,上海一家照相館內的情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剛剛發展起來的照相技術從歐洲傳入中國。最初是外交官、商人、傳教士等到中國公幹時,以業餘身份攜帶著笨重的照相機拍照,隨後才有專業攝影師前來。

晚清戶外拍照的場景。中國本土攝影師的成長,要在西方攝影師在香港開設照相館才開始。有些中國人到西方人的照相館打工,逐漸學會了流程繁複的拍照技藝,了解了購買器材和藥水的渠道,而後自立門戶,在各地的租界辦起了照相館。

1880年代,廣州小腳女子坐像。這個場景是晚清照相館的典型布置,室內鋪地毯,一張小圓桌,桌上放著花瓶和茶碗,人物正面鏡頭,手中大多拿著扇子、手絹、煙袋或書籍。

晚清上海,人們圍觀一台照相機。總的來看,拍攝晚清社會面貌和自然風光的攝影師中,以外國人數量為多,流傳至今的作品也很豐富。而中國本土攝影師就比較少,照片能流傳至今的就更寥寥無幾,這其中比較有名的是賴阿芳、梁時泰等。

晚清攝影師周森峰。照相技術在晚清發展得跌跌撞撞,是本土攝影師數量少的重要原因。廣大百姓非常抵觸攝影術,認為這是「攝魂機」,能取人性命;當時甚至流傳著一個謠言:攝影所需要的藥劑,乃是用小孩的器官煉製而成的。

照相館內布置的理髮場景。很多來華拍攝的攝影師都有被毆打的經歷。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多次被村民用石頭「歡迎」,大衛·格里菲斯的照相機被砸壞,伊莎貝拉·伯德在四川曾被打暈……而本土攝影師只敢把照相館開在租界,以尋求侵略者保護。

晚清女子盛裝倚榻拍照。大衛·格里菲斯記錄道:「有幾位廣東攝影師想把生意拓展到內地的大城鎮,但由於內地人對照相術十分厭惡,總會干擾拍照,甚至威脅攝影師生命安全,因此他們最終不得不打消計劃。」這種氛圍顯然不利於攝影術的推廣。

1890年,街頭拔牙場景,記錄了病人痛苦的表情。在晚清能接受攝影的那一少部分人中,還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不能拍半身照。人們覺得半身照像「腰斬」,認為這樣不吉利。另外,古代肖像畫的理念也深深影響著大家,肖像畫全身,衣冠鞋履、頭飾配飾都要齊全,不能隨意去掉。

1890年,上海一家照相館布置的公堂情景。很多人說晚清的人表情呆板、神情麻木,其實這是由於當時攝影技術不夠先進,拍照曝光時間比較長,在等待中人們的面部變得僵硬。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面對鏡頭時的表情和姿態都變得多種多樣。

老者使用立體鏡觀看照片。立體鏡內裝入兩張相同的照片,左眼看一張,右眼看一張,最終能呈現立體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康有為軼事:盜運古籍,借畫不還
清末老照片:這樣的社會任人宰割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