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寵兒」郭台銘
獵雲網註:人人都愛富士康?文章來源:首席人物觀(ID:sxrenwuguan),作者:江岳。
1988年,郭台銘第一次跨過台灣海峽站在深圳的土地上時,距離他父親當年匆匆赴台整整過去了40年。
這位出生在眷村的警察兒子,新身份是台商。
在當時的深圳,這是帶著光環的身份。1988年在後來被稱為「台商元年」,台商在大陸投資建廠的大幕由此拉開。
事實上,在此之前,兩地往來已經暗流涌動——從1985年開始,不乏有散兵游勇的台商偷偷摸摸跑回大陸,探親或者做生意。政府層面也逐漸鬆動,1987年,蔣經國同意有條件放開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第二年,國務院出台了支持台商在大陸設廠的政策,遙相呼應。
1988年的深圳和郭台銘是互相需要的。
圖:1988年初來深圳的郭台銘(左二)
「時間就是金錢」成為深圳精神。這一年,深圳敲響了內地土地拍賣第一槌,掛牌了內地第一家證券公司,尚未成氣候的華強北商業街上,賽格電子市場迎來了第一批淘金客。
這是一座對資本和工業無比饑渴的城市,而深圳的廉價土地和勞動力,也成為郭台銘們的新機遇——同一工種,台灣工人的薪資當時是內地5倍左右,於是,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湧向了深圳,以生產塑膠製品、電子元件、運動鞋、服裝等為主。
郭台銘看上寶安西鄉一處廠房,建起富士康精密組件廠,招了幾十號人,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這成為郭台銘在大陸事業帝國的起點,4年後,富士康在深圳黃田的工廠揭幕。
圖:1992年黃田工廠揭幕儀式
到龍華選址時,郭台銘拿出偶像成吉思漢當年開疆擴土的氣魄。他站在荒地的高處,對著比人還高的野草叢拍板「看得見的土地我都要了」。
等到1996年6月6日,富士康龍華園區正式投入使用。這座只花了4個月建起來的園區成為「深圳速度」象徵之一。郭台銘後來回憶其中過程:
「我們龍華園區的每一顆砂石、除雜草,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每一個地下溝管線,甚至於排水溝的溝蓋都是我們自己做的。當時正好碰上知識青年返鄉就業,很多知青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
這座巨型園區後來建起了100多棟廠房,擁有30萬員工,成為郭台銘商業帝國在內地的根基。在這個封閉王國里,消防隊、醫院、游泳池、餐館、銀行、網吧……現代城市應有的設備一應俱全。每天,大巴和高爾夫球車穿梭不歇,把流水線上的年輕人們運往一個個目的地。
入夜後,園區馬路上經常會跑著一輛特別的高爾夫球車,駕駛員是郭台銘。這位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超級勞模喜歡隨時停車,去抽查生產線,甚至動手幫工人維修設備。
毫無疑問,他是帝國里最有話語權的「王」。
在龍華園區里,郭台銘與政府官員的合影被放大掛在顯眼處。而經理級別的管理層需要背誦《郭台銘語錄》,其中一條是:對任何組織而言,最重要的是領導層,而非管理層。
1
在富士康帝國之外,郭台銘的話語權也不可小覷。
「富士康科技園北面的朝陽門,大型集裝箱貨車絡繹不絕。據了解,在富士康城的高峰時期,一天經過朝陽門的貨車超過2000車次。為了方便富士康逐年膨脹的出口通關需求,深圳市政府早年乾脆把保稅區建到富士康,朝陽門是政府為富士康專設的海關,經過朝陽門的貨車,就等於是已經『通關出口的外貿產品』。」
富士康在深圳享受的優待,從網易科技2009年的這篇報道里可見一斑。
與地方政府的良好關係,曾經幫助郭台銘在1995年搞定戴爾這個大客戶。那年戴爾剛進入中國市場,邁克爾·戴爾到訪深圳,考慮在這裡和馬來西亞檳城之中選擇一處作為戴爾亞太營運中心。
郭台銘看中了這條「魚」。他提出可以安排邁克爾與地方政府官員見面,由此換來開車送邁克爾去機場的機會。路上,他又成功說服邁克爾,繞道去了趟富士康的龍華園區。
後來,戴爾就成了郭台銘的大客戶。
郭台銘的帝國逐漸從廣東擴張到全國各地,百萬員工分布在江蘇、河南、河北、四川、山西等地。這些工廠對於富士康有著不同的意義,比如江蘇崑山偏重顯示器製造,靠近武漢光谷的富士康偏重光通信產品代工,廊坊富士康以手機零部件加工為主。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郭台銘和富士康的意義很明了:政績。
自然,這位祖籍山西的台商成為各地政府的座上賓。《中國企業家》曾經在《郭台銘的政商經》一文中援引一位鴻海高管的表述:富士康到其他省份設廠,會受到官員熱情接待,甚至郭台銘一下飛機就有紅地毯相迎。
根據上述文章的報道,前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河北任上時,曾經多次與郭台銘洽談,最終把富士康工廠引到廊坊。他轉任河南後,富士康又在鄭州設廠,並在2010年後把蘋果生產線搬遷至此。
圖:郭台銘和郭庚茂在富士康鄭州園區
鄭州政府給出的條件包括:為富士康提供了15億美元資助,用於建設工廠、宿舍、發電廠等,免去富士康鄭州工廠投產前五年的企業稅和增值稅,此後五年也減半。
郭台銘的「iPhone 城」也確實為鄭州帶來了新活力。高峰時期,幾個廠區的員工人數多達30萬,近百條生產線每天能生產50萬台 iPhone手機,富士康成為河南進出口增長最重要的來源。
當然,郭台銘也深諳與官員打交道的套路。
曾任深圳市長的于幼軍調任山西省長後,履職第一天,他剛下飛機就接到了郭台銘的電話;2006年,那位重慶落馬官員時任商務部部長,參觀太原富士康期間,郭台銘向他彙報並確認了工廠定位:以鎂合金業務為中心——這一度成為郭樂於向媒體展示的細節。
郭台銘跟特朗普的關係似乎也不錯。他響應了後者在美國建廠創造工作崗位的呼應——2017年7月,富士康宣布投資100億美元在威斯康星州建廠,由此帶來的崗位多達130000個,工廠將主要生產LCD 顯示屏。
圖:特朗普在白宮接見郭台銘
提到特朗普時,郭台銘流露出惺惺相惜的意味:
「他是非常直接的人,他正在為美國人找工作,每次見到我都問我兩個問題:你要提供多少工作給美國?薪水是多少?我是一個生意人,我也很直接。」
2
郭台銘的魅力不僅僅存在於地方官員的眼裡。
對於蘋果公司來說,這位重要合作夥伴也是特別的存在。
據郭台銘回憶,他在1995年結識喬布斯。兩人相遇在會場,在郭的堅持之下,喬布斯破例給了他一張簽名名片。郭台銘如獲至寶,後來把它鎖進了保險柜,打算當傳家寶送給兒子。
2011年喬布斯去世後,郭台銘受邀去美國參加了葬禮,成為現場為數不多的中國人之一。
這場友誼的基礎還是生意——富士康從90年代成為蘋果供應商,早期為Mac 電腦生產框架,2007年開始接下iPhone訂單。郭台銘為此很得意,「喬布斯為什麼要把iPod、iPhone全部交給我?因為只有我能做。」
毫無疑問,蘋果是富士康最重要、最為人所知的客戶之一,它成就了郭台銘在大陸的地位,後者也確實是值得信任的合作夥伴。
但隨著合作推進,郭台銘與這家美國公司的關係愈發複雜,他們互相需要,又時刻提防,並通過各種商業手段,努力把自己對對方的依賴降到最低。
郭台銘需要蘋果,業內公認的看法是,富士康無法承受丟掉蘋果訂單的局面——後者常年貢獻著富士康收入來源的一半。
但他不能只有蘋果。
一方面,代工模式利潤低,當蘋果公司的營業利潤在2012年高峰期超過35%時,富士康的利潤還在1.5%徘徊。而富士康的收入浮動受蘋果銷量影響也很大——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當iPhone 出現銷量下滑時,富士康收入也會隨之下降。
於是,郭台銘一直想摘掉「蘋果代工廠」標籤,給富士康注入更多故事元素。今天登陸A股上市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簡稱工業富聯)就是其中的一步棋。
圖:工業富聯上市敲鐘現場
工業富聯是鴻海集團旗下的第二大業務,2015年重組成立。在郭台銘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搭建的這座商業帝國里,工業富聯扮演的角色是擁抱最時興的技術——通信設備高精密件、雲伺服器設備、工業機器人等等。
《好奇心日報》統計過一組數據:
工業富聯在2017年的營收為3545億元,凈利潤162億元;27萬員工每天要吃掉270頭豬;20萬人在從事製造崗位,同樣的,20萬人學歷為大專以下。
從這些數字來看,工業富聯做的似乎還是製造生意,只是技術門檻聽起來更高了。
但這並沒有妨礙它成為A股「新貴」。從遞交IPO材料到獲批,它只花了36天閃電過會——一般公司的等待時間是1年半。綠色通道的VIP待遇之外,工業富聯272億的融資規模,也創造了A股2015年以來的新紀錄。
正如1988年郭台銘與深圳的互相需要,30年後歷史重演,只是其中一位主角換成了疲軟的A股。
毫無懸念地,工業富聯在A股首日迎來了開盤漲停,截至今天收盤時已經上漲44%,市值超過3905億元,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這意味著,郭台銘距離重回台灣首富位置又近了一步。
3
郭台銘第一次成為台灣首富是在2005年3月11日。
他位列美國《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183名,從而成為台灣首富。但那並非一段美好的回憶——首富光環沒能阻止死亡的腳步,第二天,妻子林淑如乳癌擴散去世,年僅55歲。
郭台銘的婚姻曾經是一段典型的台灣愛情偶像劇:林淑如曾經是台北醫學院的系花,不顧眾人反對,嫁給專科學歷的窮小子,繼而陪他創業,親自下廚為員工做飯,工廠資金短缺時還多次從娘家借錢。
圖:郭台銘和林淑如的結婚照
當然,窮小子郭台銘後來自證實力,從1974年的那家塑料加工廠開始,他一步步建起了鴻海帝國。如今,這個龐大體系中已經產生了至少10家上市公司,財富也讓郭台銘成為了能夠掌控甚至改變遊戲規則的人物。
不過,回看他經商的44年,你不得不感慨,這位精明的台商曾經無數次抓住歷史機遇,把自己變成命運的寵兒——
他在60年代報考中國海事專科學校,背景是台灣當時外貿發達海事繁忙;
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興起,他就開始製作電視機選台旋鈕;
80年代,當同行還在享受家電行業紅利時,他看好計算機前景,拿下IBM 訂單;
……
套用如今的話術來說,郭台銘是一位站在風口的生意人。他最近幾年的投資和布局,似乎也是一部科技熱詞進化史,比如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AI、5G、電動汽車等等。
一些時髦布局如今還是喜憂參半的局面——郭台銘花大力氣收購的夏普在2017財年才終結虧損;藍圖中的大規模工業機器人尚未實現,富士康的用人成本還在繼續攀升。
但這些似乎並沒有太影響外界對這位68歲商人的信心。
郭台銘聲譽最差的時候大概是2010年,當「十四連跳」迅速塑造起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形象後,他一度被台灣學者批為「台灣之恥」。殘酷的軍事化管理、超長工作時間,都成為被外界詬病之處。
「我非常傷心,一個月沒睡過一個好覺」,郭台銘公開現身時略顯憔悴。後來,富士康上調基本工資、開通服務熱線、限制加班時間,以平息眾怒。期間,喬布斯還把美國防治自殺的醫生請到富士康工作了6周。
圖:跳樓事件期間現身的郭台銘遭記者圍堵
但風波平息後人們發現,富士康在各地的工廠招工處,依然擠滿了排隊的年輕人——它是流水線工人們的嚮往之所,這個事實並沒有因為「跳樓事件」而改變。
這是郭台銘的成功和幸運之處。
曾擔任郭台銘顧問的特里?陳將前者的成功歸結於勤奮:「他每天工作15小時,每周工作7天。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富士康的技術,正因如此,他的判斷比高管們都要準確。」
但世間勤奮者萬萬千,作為時代「寵兒」的郭台銘,成功當然不是如此簡單。
這位成吉思汗的崇拜者曾經專門跑到內蒙古,找到成吉思汗後人,想了解家族內部流傳的戰鬥奧妙。對方的答案是:「太陽往哪裡下山,就往哪裡打。」這句話後來演變成郭台銘管理富士康的原則:方向、時機和程度,都要靠速度完成。
而在內心的更深處,這位警察眷村出身的台灣人似乎始終保持著危機感。
這或許是由父輩漂泊的命運、眷村不安穩的生活、父親的軍事化嚴苛管理交織而成,後來就演變成郭台銘治下的鴻海集團一次次轉型進化,也演變成了他最喜歡給孩子講的那個故事——
他曾經每年夏天帶著全家去黃石公園玩,女兒最愛喂鴿子。有一年,公園裡突然立起了禁止餵食的告示牌,郭台銘不解,找到管理員問原因。對方告訴他:去年冬天一場大雪後,鴿子全死了。它們平時習慣人類餵食,失去了自己覓食的能力。
顯然,沒有人願意成為那群活活餓死的鴿子。
※楊浩涌:競爭要學會帶節奏,第二名只能跟緊第一名、等待對手犯錯
※對標AirPods,微軟將推無線入耳式耳機Surface Buds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