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很多人 28 歲已死,80 歲才埋

很多人 28 歲已死,80 歲才埋

主播丨佳一 文丨徐大維

來源丨良大師(ID:liang_da_shi)

TED 論壇有一個點擊量很高的演講:《毅力是成功的關鍵》。

演講者名叫 Angela Lee,她原本是個教師,某日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那些成功人士是否在兒童時代就有所不同?

如果確實如此,那些差異又是什麼?

於是,她做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去了西點軍校;去看全國拼字大賽;還去訪談最棒的銷售人員。

最終她發現,預測孩子成功的關鍵要素,不是智商、外貌、身體,而是對待挫敗的態度。

她發現成功人士,年幼時都以樂觀的態度對待挫敗,他們更在意的是,挫敗後所汲取的養分,而並非失敗本身。

這是一種特有的思維,叫做「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提出者,是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 Carol Dweck。

她還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並受到比爾蓋茨的推崇,書的英文名叫《mindset》,翻譯成中文就叫做《終身成長》。

Carol Dweck 在書中列舉了大量案例,分析了教育、體育、商業、人際關係等領域成功與失敗的因素。

並提出,歸根結底,都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成功者是成長型思維,而失敗者是固定型思維。

兩者思維模式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呢?

一言以蔽之,成長型思維者,認為萬事萬物通過自己的參與都可以改變;

因此,心智也在不斷迭代強化,從而造就非凡人生。

而固定型思維者,認為可控因素少的可憐,自己不過是洪流中的一片樹葉。

因此,心智在年輕尚輕就停止發育,一直守至終老,才與身體一起埋藏。

Carol Dweck 在書中說,固定型思維的人,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懼怕挑戰,總為自我設限。

就這點,對標我自己,還確實有過這回事兒。

十幾年前,我做業務時,在公司前台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家大企業要招標。

於是,約了營業部經理前去拜訪。

了解完情況,就有點泄氣,因為參與競爭的一共三家公司。

另外兩家都挺有來頭,分別是那企業兩個副總的關係。

而我們則是被客戶在黃頁中選中,沒有什麼根基。

有大客戶銷售經驗的人應該明白,我們是何等弱勢,應該就是陪太子讀書,走個過場。

因此,我想隨便應付一下就算了。

可我的經理卻不這麼想,一定要我拜訪到那企業的董事長。

我說:「人家那麼大的人物會見我們嗎?」

他卻說:「打個電話會死嗎?你都沒試,怎麼會知道人家不願意?」

於是,我膽戰心驚的撥通了董事長電話,出人意料,人家還真願意見我們。

這也給我們很大的信心,於是精心準備標書,最後竟然中標。

和那家企業熟了後,才得知,原來是董事長不滿意兩個副總的明爭暗鬥,於是把業務反而給了毫無關係的我們。

當時雖然還沒有聽說固定思維的概念,但是由此也明白一件事:不要在心裡砌上一個看不見的牆,再沒可能的事,只要不傷筋動骨,皆可嘗試一下。

「嘗試」看起來簡單,但很多人卻止步於此,原因就是「固定思維」的作祟,它讓你懼怕行動,因為那意味著存在失敗的可能性。

而什麼都不做,卻能保持當下的完美感。

就像 Carol Dweck 在書中所說: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接受未來的完美,他們必須現在就達到完美。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不畏懼挑戰,他們總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

當年林語堂與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身份懸殊,八竿子打不著。當得知賽珍珠來中國時,林語堂便夾著手稿,深夜蹲守在賽珍珠酒店大堂。

他此時的心語應該是:「閑著也是閑著,管他娘的,試試唄。」

結果,在賽珍珠的幫助下,林語堂一炮走紅。

當年劉德華還是個死跑龍套的,林子祥卻是一代歌王。一起拍戲時,劉德華死皮賴臉的要給林子祥唱歌,讓人家指點。

他心裡可能也是這麼想:

閑著也是閑著,管他娘的,試試唄。

最終,林子祥幫劉德華髮型了第一張專輯,後者也終成了天王。

電影《飛越瘋人院》,有一個情節:

麥克說:「我要進城看棒球賽,誰想和我一起去?」

比利卻說:「麥克,別鬧,你出不去的。」

麥克指著陶瓷洗臉池:「我可以用它砸碎窗戶。」

比利說:「你舉不起來。」

麥克搓搓手,使勁去抱,沒搬起來。

再搓搓手,使勁去抱,還是沒搬起來。

他有些無奈,但大叫起來:

「去他媽的,我總算試過了,起碼我試過了!」

所以,人生不怕敗北,怕的是,連嘗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再大的挑戰,你也可以對自己說:

「閑著也是閑著,管他的,試試唄。」

《終身成長》書中還說到,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總把失敗原因歸為外界的影響。

書中講了網球運動員約翰·麥肯羅的例子。

他本來是一名天賦卓越的球手,甚至不需要太大的訓練量,就可以輕鬆戰勝各路對手,在巔峰時期,連續四年排名第一。

但是,他的輝煌只是曇花一現,之後一滑到底。論其根本,就是固定型思維使然。

因為他總有無數個失敗的借口:

不是說場地不好,就是說小報八卦諷刺了他,或者是組委會提供的食物有問題,再或者朋友戀愛了影響到了他。

最痛的一次慘敗,是 1984 年的法網公開賽。他在 2:0 的優勢下,最終痛失好局。

結果,他還是找到了「罪魁禍首」,一名攝影師摘掉了耳機,總是有噪音傳過來……

用兩個漢字形容麥肯羅,那就是「矯情」。但是,他的矯情還有天賦當資本。

而現實中,多少人的矯情都毫無支撐,貌如壯漢撒嬌。

他們沒得到晉陞,就怨領導沒眼光,同事太奸詐;

他們的文章點擊量不高,就說讀者太淺薄,文化快餐化;

他們一事無成,就怨社會不公,世態灰暗。

捫心自問,難道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

就像周國平所說:

「多數人的矯情是可怕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平庸,卻偏要冒充獨特,因而是不老實的平庸。」

所以,對於一個普通人,固定型思維的害處也在於此,不願接受自己的平庸,把失敗的鍋甩給外界,還安慰自已要坐等風起,可這一坐就是一輩子。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往往含笑的和挫折過招,將磕絆視為鋪墊,反而倒逼自己的優秀。

我在 500 強總部時,曾接觸一位機構領導。

他到任時,發現了一個潛規則。

很多年底的業務被搬到了第二年年初。

因為當年業務已完成,這種「調配」,既能保證當年收益的,又能確保來年「開門紅」。

這是很多業務單位慣用的手法,而且財務處理上也並無瑕疵。

可這位老哥,硬要把業務「還原」回去,把今年該出的單出完,絕不留到明年。

他手下一聽馬上勸說:

「領導,您這是何苦?您剛到任,今年好與不好都與您關係不大,您要給未來留點餘糧啊,可您怎麼挖了個坑呢?這樣一來,一開年就一大窟窿,獎金全得泡湯……」

那位領導回答:

「明知道是假的事,幹嘛還要做?該怎樣就怎樣,吃虧我也認!」

結果是勸說人一語成讖,開年後那機構的數據奇醜無比,獎金沒得拿,還天天被問責……

而且,那領導從沒解釋過一句,沒說這是潛規則的遺留問題,他是在正本清源。

他只是不停的檢視自己的原因,人員調整、隊伍建設、重新建制付出成倍的努力……

最終回報兌現。

接下來的幾年裡,那機構的業績節節攀升,名列前茅。那位領導的仕途也一路凱歌高奏。

這位領導曾對我說一句話,受用終身:遇到難事,不能退啊,你能退到哪兒,你只能跟它拼。

是這樣的,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就像 Carol Dweck 所說,他們是在挫折中汲取養分,並且永無止境的成長。

Carol Dweck 在書中還提及一個現象,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太在乎別人的標籤,而糾纏於一些不值得的爛事中。

我想在中國,就是所謂的「人活一口氣吧」。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人,因為一個標籤,一件爛事和一個爛人糾纏了一輩子:

農婦李雪蓮為了生二胎,和丈夫假離婚,誰知丈夫假戲真唱,和其他姑娘好上了,還結了婚。

這下李雪蓮不幹了,起訴前夫:讓法院判他們是假離婚,然後復婚,最後再跟這個「王八蛋」真離婚。

法院當然不支持這麼荒謬的事。

無奈之下,李雪蓮只能降低期望值,只要前夫說句實話便作罷。

可那王八蛋不但死不承認,還當眾說李雪蓮結婚時已不是處女,和潘金蓮一樣樣。

為了這個標籤,李雪蓮決定上訪。

二十多年,每年開春,李雪蓮準時上訪,一路告到北京首都。

可這破事誰會理?

但她卻一意孤行,年輕輕的生命,就耗費在上訪、攔截、遣送反覆折騰之中。

李雪蓮,長相不錯,也有點手藝活,本能另找港灣,溫馨度日,可卻被這爛事困了一生,為了一口氣,真得值得嗎?

無奈,當局者迷,尤其是對於一個固定型思維的人,ta 們太專註於臉上的標籤,太急於撕下,卻沒意識到那標籤已經黏經貼骨,撕下時便會血肉模糊。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最極致的表現是怎樣的?

那就是不被過往所束縛,不被情仇所困擾,只專註於自己的目標。

2000 年 9 月,馬斯克正準備去度蜜月,卻遭遇了一場公司政變。

他馬上趕回,試圖反擊,卻發現大勢已去。所有人,都做好他要大鬧一場的準備。

誰知他一改往日睚眥必報的個性,表現出極大的剋制力,和各方談判,屈身成為公司顧問,繼續注資,直到 eBay 以 15 億美金收購。

甚至在日後,他仍然和驅逐他的幕後主使戴維.薩克斯,保持密切的生意往來,一起製作電影。

無獨有偶,1992 年,當時的聯想太子孫宏斌,被柳傳志親手送進監獄,大好前程,就此日薄西山。

2 年後,孫宏斌一無所有,狼狽出獄後,要求見柳傳志一面,他是要報仇嗎?當然不是,他懇求柳傳志幫襯一下,投資自己創業。

柳老爺子,也很爽快,直接給了 50 萬,孫宏斌也拿著這筆錢,創辦了順馳房地產,後來竟然成為地產大鱷,與王石叫板。

你看,真正能成大器之人,絕不輸在快意恩仇,他們只關注自己的目標。

這類人有種特殊本領:遺忘。

他們不會被過去的林林總總所困擾,每一個時點,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紀元,這也是成長型思維的終極體現。

今日互動話題:

你覺得自己是「成長型思維」

還是「固定型思維」?

作者:徐大維,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看書有道經授權發布文章。

主播:佳一,看書有道簽約主播。喜歡太陽,喜歡看書,喜歡微笑的 90 後主播。願用溫溫細語,在耳畔伴你每一個夜晚,為你的生活「佳一」點點溫暖。喜馬拉雅主播平台:佳一就是佳米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書有道 的精彩文章:

終於!這套狂銷 10 萬冊,全球網紅都在曬的小黑書又來了!
我竟然從《海市蜃樓》這部科幻電影中,悟出一個扎心的現實道理

TAG:看書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