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風有內外之別,內風又可分為三種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風有內外之別,內風又可分為三種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風有內外之別,內風又可分為三種。

中醫屬於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句話出自明朝名醫李中梓的《醫宗必讀卷十·痹》。意思是說,臨證對於風邪直病之證,一般從「血」開始著手,血氣通暢了,風自然也就熄滅了。

首先,無須懷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句話,確實對臨證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是,平心而論,中醫里的很多「口訣」,用我們今天嚴謹的眼光看待的話,都有其「誇大」的地方。在我看來,這句自然也不例外。

我們現在的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很容易墜入「全部、絕對」的概念里。也就是說,可能會理解成:任何的「風證」,都必須先治血。這顯然是不對的。古人之所以這麼說,只是為了強調,大多數情況下,風和血的關係之密切而已。

如果要全面分析「風」和「血」關係,我認為,至少有兩種情況:外風和內風。


外風:

一般來說,所謂的「外風」,基本可以認為就是外感六淫之一的「風邪」。《素問.風論》:「風為百病之長」。還有「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傷陽氣」等多種特點。

外風之為病,多屬表現為「外感」諸證。比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等。其為病的特點,多有發熱惡寒,汗出,身痛頭痛等等。這些都是根據風邪的特點,以及其伴隨的其它病邪特性決定的。

對於外風的處理,中醫的治法其實就是祛風,有寒者輔之以散寒,有熱者兼之以清熱,有濕者燥濕,有燥者潤燥。表面看上去,似乎和「治血」關係不大。但是,如果認真深究,其實還是不出「調理氣血」這個範疇。

要知道,無論是祛風散寒,還是清熱燥濕,其最終的目的都是驅散外邪。外邪留客機體,多在皮膚肌腠之間。中醫治法,無論針石,其實都是通過調理身體的氣血,從而達到主安客去的目的。

所以,外風的治療,雖然表面上看,和「治血」關係不大,其實,最終所有的治法,依舊離不開「調理氣血」這個大範疇。


內風:

關於內風之證,我倒認為,是非常適合「治風先治血」這句話的。中醫認為,因為「血」的原因導致內風,主要就是血熱、血虛、血淤三種:

血熱生風:血熱引起的「風」,一般叫做「熱極生風」。就如同夏季氣溫炎熱,倒是最容易出現「強對流天氣」一般,其原理大概與此類似。此時,熱邪客於血份,內擾心神,於是外現為驚厥抽搐等熱極生風之證,這種「風」,自然就需要清瀉血中火熱,熱復而血自安,風也隨之而熄了;

血虛生風:中醫認為,不僅是血熱會生風,血虛同樣也會生風。只是這種「風證」,多是因為陰血不足,筋脈失於濡養而來。從而出現的手足萎軟麻木,甚至也有肢體抽搐等表現。這時候,就需要養血生血,讓筋脈獲得充足的濡養,表現出來的那些「風證」自然也就隨之而愈了。

血淤生風:在中醫理論里,淤血也是一個重要的病邪,屬於「不內外邪」。其引起機體的毛病也會多種多樣。比如風濕久患之後的肢體麻木,多數因為經絡阻塞,氣滯血瘀而來。這時候,風濕之邪,也需要活血祛瘀才能更易奏效。

李時珍在《瀕湖脈學》里說到:「脈不自行,隨氣而至」。其實就是指氣血的相互關聯。臨證處理,有淤血者,多數用「理氣活血」之法。而活血之品,多有理氣之功,行氣理氣之品,也大多有活血之力。廣義上理解,這也是一種「治風先治血」的概念。

總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句話的理論來源,我認為就是兩點:一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氣血關聯;一是要驅散內客的外邪,還是需要從血份著手。不知道您對此有何高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來讀古文章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生病的人可分為五種,各有不同的治法
須菩提做了什麼,獲得與釋迦牟尼相同的「雨花讚歎」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