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大家何海霞山水畫鑒賞
何海霞先生的作品擁有廣大的喜愛者,說明他的創作是鮮活有生命力,而且能和欣賞者互動的。從專業水平看,所謂傳承方面,他自幼投名師,普遍而紮實地臨摹過宋元明清諸大家的名作,這一點不但是當今許多畫家所欠缺的,技法上的傳承最重要的是紮實的筆墨功夫訓練,是對古代大師名作最直接有效的耳濡目染,這是可以使一個畫家受用終生的「築基」過程。
何海霞先生1953年創作的《巨然雪圖》可以說是忠實而詳盡地把宋元一代大師的風骨,發揮得淋漓盡致。從仰視的角度觀察,初雪覆蓋的群山,強烈的明暗對比中蘊含著整體的諧調與柔和,小橋流水流露出盎然生機,稀落的行人與搖曳的樹木則表現出一種天然的靈動。整幅畫作氣勢雄渾,然而節奏卻是明快的。這不是對古代大師的機械臨摹,而是作者正值壯年時對生命活力的展現與藝術追求。正像許多大師反覆講過的不要食古不化,鑽進去然後跳出來。這一點何海霞先生是脫穎而出了。
所謂的傳統技法,無非是線描皴擦和色彩的運用,何先生的作品所顯現的沉雄豪放的風骨真正體現了一種骨子裡的大氣。他1979年創作的《陝北晨曦》可以說是我所見到的表現陝北高原題材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排排窯洞在殘陽如血映照下顯現出一片絢爛奇特的紅褐色,寥寥數筆勾畫出黃土地上的縱橫溝壑,坡下是青綠潑墨中的綠樹與石塊,樹榦與石崖完全用簡陳的鐵殘皴擦,線條剛勁毫無柔膩的氣味,體現陝北人文色彩中質樸剛強的氣質。這幅畫妙在它獨特的潑墨運用,上部分以紅、黃、褐三色為主,下部為青綠墨三色,對比極為強烈,給人以感官上的震撼。此幅作品乍看似很不協調,但稍為定睛品味,會發現它是一幅渾然天成的傑作,用色極其大膽,上部暖色調中加入少量淡墨,下部冷色調中鋪墊淡淡的褐黃,在強烈對比中求統一,奇妙無比。由其創作中可以看出八大、石濤的簡煉與狂放,又可看出當代畫家對革命根據地的緬懷與崇敬,可以說是多元文化的融溶交匯。
1954年他遷居西安後,很快與西北畫壇的兩位闖將趙望雲、石魯結為藝術上的知音,並融入了開創時期的「長安畫派」,成為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為共同創造長安畫派的繁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這裡也引出了一個有趣的藝術現象,大家知道張大千是中國國畫界具有開創性與獨特藝術個性的一代宗師,他的畫作具有非常鮮明的風格,山水畫曾得益於八大山人、青藤、李公麟、上世紀40年代又在敦煌面壁三年,臨摹古代壁畫與雕塑,最後融諸家之長,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善於復筆重彩,融青綠與水墨一體,開創了一代畫風。
何海霞先生的青綠山水與潑墨,深得大千之妙趣,並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而長安畫派是以西北高原為創作基地,題材多為雄渾博大的黃土山川,手法多用淺絳山水加潑墨,有較為強烈的地域色彩,從而在全國獨樹一幟。而以青綠山水見長的何海霞空間在長安畫派中究竟是如何立足並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觀察何先生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確實有一個適應與融合的過程,如他50年代創作的《巨然雪圖》、《江天樓閣》,從中還可以看出大千典型青綠山水的影子。可是60年代以後他無論在題材、技法上已經完全揮灑自如,成為長安畫派不可缺少的閃光點了,這說明何先生是一位多麼善於博採眾長,適應環境的聰明藝術家。如果把長安畫派的諸位大家勉強加以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看出:趙望雲先生以簡約淡遠、渾厚樸實、虛實相生見長;石魯後期以狂、放、簡、奇見稱,並有由具象向抽象轉化的趨勢,可謂別開生面;方濟眾先生在學習趙望雲先生的基礎上,又增添了田園牧歌式的色彩;而何海霞則是青綠加淺絳潑墨寫意,再加上雄健的鐵線描與大膽險峻的構圖立於不敗之地。這一點,可以由他創作的華山系列作品得到有力的實證。
TAG:一點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