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建國伊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大陸從香港拿回多少資產
1949年初,隨著三大戰役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席捲大陸,奪取最後勝利已經是時間問題。國民黨當局一面繼續負隅頑抗,一面加緊將重要機構和物資撤退到台灣、香港等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時任中央銀行行長俞鴻鈞在台灣清點搶運來的黃金
彼時。撤到香港的國民黨官僚資本企業有29個,其中最重要的是壟斷舊中國航空事業的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和央航,統稱兩航)。兩航共有飛機83架,員工2400餘人。除兩航外,較為重要的還有:舊中國最大的海運公司-招商局輪船公司的香港公司;負責礦產品出口的資源委員會貿易處及國外貿易事務所;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金融系統9行局。這29個單位的資產凈值共約2.43億港元。這一批機構和巨大資產的歸屬,對國共兩黨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國共展開了一場特殊的「經濟戰役」。
香港老照片
當時的香港孤懸海外,處於港英管理,中英尚未建交,接收國民黨在港機構和資產的工作,不能不受到港英當局的種種制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首先發動這些機構的員工,保護住財產不被國民黨撤往台灣或就地變賣,然後擇機起義,使財產轉歸新中國所有。
1949,上海的碼頭上擠滿了國民黨搶運物資的船。
早在1948年冬戰略決戰激烈進行時,中共中央南方局華南分局就未雨綢繆,決定由統戰部長兼香港工委書記饒彰風(化名張楓)負責策動國民黨在港機構員工護產和起義。1949年,隨著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覆滅,新中國的成立,進而廣州解放,起義時機逐漸成熟。11月9日,醞釀已久的兩航起義爆發了,總經理劉敬宜、陳卓林代表全體員工通電歸附中央人民政府,並率領12架飛機成功飛返祖國。11月12日,毛澤東主席致電祝賀,肯定這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愛國舉動」;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代表政府宣布:「兩航空公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資產,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15日,兩航員工電復政府,將遵令堅守崗位,守護全部資產。
饒彰風
一石激起千層浪。從1949年11月到1950年1月,國民黨在港貿易機構、交通運輸機構、金融機構等紛紛宣布起義。其中影響較大的足以下幾個系統的起義。
資源委員會國外貿易事務所作為專門辦理鎢、銻、錫等礦產品外銷的機構,1948年底由上海遷到香港。資委會專門辦理器材進口的材料供應事務所,也同時在香港設立。早在1949年初,這些機構的員工已與共產黨取得聯繫。6月,資委會領導人孫越崎宣布脫離國民黨,接受共產黨領導,隨即組織員工同國民黨當局策劃的奪權和盜賣財產的陰謀進行鬥爭,成功地保住了財產。11月14日,正式宣布起義,致電中央人民政府靜候接收。
孫越崎
招商局的總公司沒在上海。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當局已將總公司的船隻轉移台灣,并力圖對香港招商局也照此辦理。針對這一情況,香港工委著重做了湯傳篪局長和陳天駿副局長的工作。湯、陳接受中共中央的指示,一面以種種理由拒絕將輪船駛往台灣,一面努力爭取在外航行的海輪返回香港。1950年1月14日,香港招商局正式宣告起義,辦公樓、碼頭、倉庫和13艘海輪上都升起了五星紅旗。
湯傳篪
當時在香港的金融系統各行局中,屬於國有資本的有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福建省銀行、廣東省銀行、廣西省銀行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國保險公司共9個單位。福建省銀行在港總經理許顯時和香港分行經理,在福州解放後即上書省人民政府,主動要求接管。實力最雄厚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鄭鐵如,則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同共產黨取得了聯繫,並對如何保住多年積累的高達4000多萬港元的巨額資產作了周密安排。1950年1月9日周恩來總理向國民黨駐港各機構員正發出「保護財產,待命接收」的命令後,鄭鐵如立即帶領員工起義。在他帶動下,其他6行2局也於1月18日發表起義通電。至此,國民黨政府在港的29個機構都已宣布起義。
鄭鐵如
國民黨在港各機構的起義,使台灣國民黨當局氣急敗壞。他們迅速運用種種手段,妄圖奪回這批資產。兩航起義兩日後,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葉公超和交通部長端木傑就急忙趕到香港,宣布「免去」劉敬宜、陳卓林的總經理職務,並公告解除全體員工工作,聽候「登記甄別」。同時要求港英當局派警員協助「接收」兩航。但因港英當局拒絕協助,加上兩航員工堅決抵制,上述手段未能奏效。
葉公超
11月23日,台灣國民黨政府向香港高等法院控告兩航和資委會部分員工「霸佔財產」,取得「臨時禁制令」,凍結了兩機構資產。當日,中共香港工委即以兩機構員工名義聘請陳丕士大律師反訴,也取得了限制國民黨方面行動的「臨時禁制令」。12月3日,周恩來總理髮表聲明,宣告兩航留港財產如被非法侵犯、移動或破壞,香港政府須負完全責任。鑒於兩航資產難以到手,台灣當局竟以350萬美元的價錢,將其「賣」給了美國人陳納德和魏勞爾。12月19日,陳、魏即以「兩航財產所有者」的身份,向香港高等法院要求接收兩航飛機和器材。由於我方據理力爭,法院於12月31日駁回了陳、魏的要求。之後,他們又聲稱將兩航資產「轉賣」給了由他們一手策劃、剛剛註冊的「美商民航空運公司」(CATL,簡稱美航),再由其出面向法院申請控制兩航資產。與此同時,台灣國民黨當局又採取註銷起義各輪高級船員證書,通緝起義領導人,指使在港特務威脅利誘職員、海員,直至準備殺人炸船等辦法,展開了對招商局的策反奪產活動。對金融機構起義的破壞,也在頻繁進行。
1950年1月6日,英國政府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1月9日,與周恩來總理向國民黨在港機構員工發出護產命令的同時,為了加強對接收工作的領導,中央決定組織「政務院接收港九中國偽政府機構工作團」,由冀朝鼎任團長,張鐵生任副團長。
冀朝鼎
1950年1月底,工作團抵達廣州,立即與原在港策動護產的同志聯絡、籌劃正式入港接收的方案和步驟,吸收香港工委的羅哲明、吳荻舟等同志參加工作。工作團初到廣州時,形勢比較樂觀。英國對新中國的承認,使港英當局不得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1950年1月底2月23日,香港高等法院駁回了「美航」接收兩航的申請,並解除了對兩航資產的「臨時禁制令」。這一重大勝利,使其他各機構員工情緒高漲,紛紛清點物資、趕做清冊,等待接收。
1950年3月底,冀朝鼎因籌備去聯合國事宜調回北京。
1950年於4月1日,政務院將工作團改為「政務院特派接收港九國民黨政府機構專員辦事處」(簡稱專辦處),派龔飲冰為專員,雷任民、張鐵生為副專員。(龔飲冰因另有任務未到任,實際由雷任民負責。)
1950年4月初,雷任民趕到廣州,接手專辦處工作,一場接收在港機構和資產的鬥爭從此全面展開。
雷任民
此時的4月初,即專辦處成立時,由於中英建交談判尚無結果,形勢逐漸發生變化(中英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代辦級外交關係,直到70年代才正式有大使級外交關係)。
1950年5月10日,英國樞密院對香港高等法院發出「樞密院令」,要求扣押兩航飛機和器材。此後,港英當局更肆意與我方為難,從而為國民黨特務的破壞活動提供了方便。一時間,接連7架中航飛機被炸,3隻起義漁船被奪。台灣當局則繼續將財產「轉」給美國,或利用歷史上的美援(如善保會五漁船是美國援助的)、美債(如招商局海玄輪是借美國的錢買的),慫恿美國出面奪產。受時局變化影響,起義機構員工的思想也波動起來:一些原與國民黨關係較深的人和台灣當局勾勾搭搭;中間分子愈益動搖、觀望,並準備後路;一般人員也開始疑慮不安,對個人前途顧慮增多;積極分子則因為接收團遲遲不能入港接收而萬分焦急。如不抓緊時機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已歸新中國所有的財產就有得而復失的危險。
香港招商局起義合影
而對這一嚴重形勢,在調查研究、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雷任民審時度勢,決定把原定的正式入港接收變為採取靈活方式進行接收。對此方針,香港工委的一些同志一時想不通。雷任民向當時主持華南工作的葉劍英彙報後,由葉出面做通了工委同志的工作。思想統一後,即報告周恩來總理,請求批准。
1950年6月初,周恩來複電錶示同意新方針,其具體內容是:
1.條件好,能接收的,不聲不響進行接收,將來補辦手續。
2.重要物資器材搶運回國。
3.將來準備開展業務的,由國內上級機關派人協助開展業務,達到實際接收。
4.條件不好,不能立即接收的,亦加緊聯繫。
這一新方針體現了積極主動的精神,打破了一度存在的僵持等待狀態。同時,雷任民還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如統一領導,突出重點,區別對待,兩手準備等等,保證了接收工作的順利進行。
「兩航起義」被港英當局扣在香港啟德機場的中央航空公司CV-240飛機
從1950年初開始,在工作團的主持下,接收工作已開始進行。2月間兩航資產解凍後,雖因港英當局阻撓,未能實現飛機北飛,但部分器材和物資已陸續內運。首批內運的是中航存於澳門的無線電器材,共有2477件。3月14日,中航5977件重要物資,包括飛機修理廠的主要設備,由「狄克帝國號」輪船運回天津。央航物資也於3月26日運到天津362件。專辦處接手後,兩航及其他系統的接收工作更加迅速、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鑒於「狄克帝國號」離港後曾遭到國民黨軍艦侵擾,以後採取了偽裝和分散裝運的辦法。中航方面陸續於4月3日運出116件,5日運出3692件,8日運出飛機汽油3600桶。4月下旬,雷任民在廣州約見何鳳元、陸元斌、陳耀寰同志,聽取了兩航護產鬥爭情況的彙報,研究了下一步工作。隨後,4月26日和5月6日,分別將央航物資316件和中航物資4件運到廣州。5月12日,兩航最大的一批3452件器材裝上「海後」輪。但在開航前2小時被港英當局執行「英皇樞密院扣留令」阻止,兩航物資內運被迫暫時中斷。
招商局起義船隻回歸祖國
招商局海輪起義後,因當時珠江口外島嶼仍被國民黨軍隊佔據,無法立即開回廣州,被迫暫時停泊香港,成為台灣國民黨特務進行破壞的主要目標。特別是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後,特務活動更加囂張,一面不斷策劃暗殺起義領導人,毆打船長、經理,劫持輪船,一面大搞政治策反,收買拉攏船員。港英當局的海事處也與國民黨配合,於7月初通知起義各輪一律到港外錨碇。隨著珠江口外萬山群島的解放,招商局上海總公司派駐香港直接執行接收任務的董華民與吳荻舟、陳明、劉若明(陳、劉二人是上海市軍管會派到香港策動招商局起義的)商議,認為香港廣州間已可通航,13艘起義船隻應迅即開回廣州。
1950年7月25日至10月20日,經請示專辦處和華南局批准,經過近三個月的艱苦鬥爭,13艘海輪終於勝利返回祖國。
國民黨政府在港貿易機構共有5家。除前述資委會國外貿易事務所和中國紡織公司香港辦事處外,還有中央信託局易貨處、中國植物油料廠、中國石油公司駐港代表處。其中紡織公司在1949年9月13日起義時,中信易貨處和石油公司在1950年2、3月間,都已將財產移交有關部門,但接收中國植物油料廠的鬥爭十分激烈。
招商局起義海輪迴歸大陸海上舊照
朝鮮戰爭爆發後,台灣當局派大批特務到香港進行破壞。他們首先選中護產鬥爭最薄弱的植物油料廠下手。他們持英國駐台灣淡水領事簽證的偽授權書,騙取了中植的銀行存款,還會同香港警察闖進中植辦公室,妄圖強行「接收」。香港地下黨發動積極分子和員工同他們進行了頑強的鬥爭,並通過律師向港英當局強烈抗議,才保住了財產,隨即夜以繼日地突擊搶運,終於在10天之內,把輪船8艘、機器7000餘件全部運回廣州。
由於港英當局的阻撓留難,資委會在港資產被長期凍結。但1950年9月初,我方利用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呼聲很高的有利時機,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解凍資產的要求,獲得解決。從10月23日起,經過10天的突擊,也完成了物資內運的任務。
香港老照片
需要說明的是,在廣州解放不久,香港九龍海關原稅務司(英國人)就表示願意向新中國靠攏,並把管理權移交給原任副稅務司(中國人)。因此,包括1950年6月內駛的35艘緝私艦在內的價值554.8萬港元的財產,順利回到人民手中。
粵漢路港九辦事處是為廣州到香港一段火車的服務需要而設立的,在九龍尖沙嘴擁有房地產。該辦事處主任陸以銘率員工起義後,廣州鐵路局即派員赴港,接管了日常工作。
交通部購運處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內鐵路和橋樑建設購買器材。由於起義已經醞釀成熟,我方已控制了全部交通器材,又鑒於兩航和資委會公開起義引起了法律糾紛,所以採取了秘密起義的方式。
1950年6月,完成了七千餘噸鐵道交通器材的內運。
1950年1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即派員參加政務院接管工作團,負責接管有關金融機構。但除福建省銀行已為華東局有關部門掌握,中國、交通兩行已與國內總行建立隸屬關係外,其餘行、局接收困難。6月8日,總行決定由項克方、閔一民、庄世平、張錫榮、孫文敏5人組成金融工作團核心小組,在專辦處統一部署下,入港進行實際接收工作。工作團到港後,貫徹了中央的原機構、原人員、原封不動地接管海外機構的精神,很快爭取了各行的主管人員。經過數月艱苦細緻的工作,總計接收9行局資財約5240萬港元。至此,最難接收的銀行系統亦告解決,全部接收任務基本完成。
1949年軍代表接收中國銀行後,攝於外灘的中國銀行門口,中為地下黨員項克方
1950年12月31日,專辦處結束工作,返回北京。應接收財產中尚未收回的,主要是兩航被凍結在香港的71架飛機和部分器材。
1950年底,軍委民航局廣州辦事處派人到港,協助兩航物資的內運工作。在近半年時間內,經過香港地下黨、工會和兩航留港職工的共同努力,又運回了器材約3000箱。
香港老照片
但是,回收在港中國物資依舊溝溝坎坎,美英的勾結依然是最大的阻礙。
1951年4月27日,香港政府再次頒布《禁運物資管理條例》,禁止兩航物資移動至倉庫或機場以外的任何地點。5月18日,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對中朝兩國實行禁運的決議,兩航物資的內運漸趨停頓。
1952年7月28日,英國樞密院推翻以前香港各級法院的判決,將央航的40架飛機和零件判給美航。7月29日,香港警察強行接管兩航資產,包括71架飛機和庇利船廠及新亞倉庫。8月1日和8日,港英當局先後將央航和中航的全部飛機和器材移交給美航,美航隨即將全部飛機用航空母艦強行運走。
1955年4月22日和1956年3月12日,香港高等法院復將兩航倉庫的產權判給美國西伯勒公司和陳穗岐。對兩航財產被劫奪,外交部曾多次向英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作為相應措施,上海、天津、廣州軍管會徵用了英國在當地的全部財產。此後,索賠兩航資產成為中英間長期的外交懸案之一。經過從1952年7月到1985年10月的長期交涉。
1987年6月5日,終於簽訂了兩國政府《關於解決歷史遺留的相互資產要求的協定》並立即生效。英方向中方提供380萬美元,作為對少數幾個索賠項目的補償。
50年代香港一景
接收國民黨政府在港機構和資產的這一場重大鬥爭,對於建立新中國的經濟基礎和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前後接收的飛機、輪船、機器、交通器材、礦品、銀行資金、棉花和其他物資,總計達港幣2億元,在當時摺合人民幣約1萬億元(舊幣,1萬元兌1955年發行的新幣1元)或小米10億斤。其中許多物資都是新中國的交通和工業建設所急需的。兩航起義的飛機和運回國內的大量設備、器材和油料,為中國民航事業奠定了物質基礎。香港招商局起義歸來的船舶共15艘,且多為40年代中期建造的設備較為先進的船舶,成為建國初期一支相當重要的水上運輸力量,在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禁運,發展新中國的船運事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香港的金融機構由人民政府接管後,香港就成為新中國海外金融工作最重要的地區之一,成為新中國對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的一個重要樞紐,成為吸收僑匯的一個重要橋樑,其業務量占當時全國總額的80%之多。
據1950年底統計,起義機構的4855名員工中,80%以上參加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其中有3420人回內地工作,540人留港工作。他們大都是經驗豐富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材,許多人成為新中國民航、交通、金融、外貿等各項事業的重要骨幹。
今天,香港已經回歸20餘年了,但對其工作和意識形態的鬥爭都尚在繼續。回顧這場異常艱巨複雜的接收鬥爭,想到當年英國以及港英當局的種種掣肘,我們愈益感到國家強大的重要,愈益體會到香港回歸祖國的偉大歷史意義。
今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