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台州古民居有啥特點?看一看這座城市悠遠的建築與工匠

台州古民居有啥特點?看一看這座城市悠遠的建築與工匠

2019-04-16 14:03 | 台州日報

台州古民居有啥特點?看一看這座城市悠遠的建築與工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杜橋川南旗杆里侍衛府灰雕 陳晨光攝

台州古民居有啥特點?看一看這座城市悠遠的建築與工匠

杜橋盧家長道地台門 陳晨光 攝

台州的古民居,分為南北兩大流派,南派以五鳳樓風格為代表,北派以硬山頂為代表。地處臨海東南一隅的杜橋古民居,屬於北派風格,其主要特徵是硬山頂、二披檐、兩邊封火牆。封火牆(俗稱「燦頭」)形式多樣,有馬頭燦、弓張燦、馬鞍燦、蝴蝶燦等。

杜橋清代以前的古民居已不可考,遺存最早的古民居是老牛場的四合院,位於杜橋城區杜東路中段,建於清康熙年間。其他散布杜橋城鄉的古民居,都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國時期的建築。有的傍山依水而建,粉牆黛瓦,牆燦上的灰雕施以朱紅、石青等礦物質顏料的彩繪,掩映青山綠水之間,美輪美奐;有的建於鬧市,鬧中取靜。

杜橋古民居比較有名的有溪口開井金家大院、大汾三透李氏民居、大汾玉溪小築、匯頭金繼桴故居、川南旗杆里侍衛府、盧家長道地等。土改後,大戶人家的高樓大宅被政府沒收,有些分給了沒有房子的貧農,有些改建做了糧庫,有些作了鄉村二級政府的駐地。

過去高樓大宅,擁有者非富即貴,百姓住的都是低矮的堂屋或茅屋(俗稱「茅廠」),有的人連茅屋都沒有,租住在別人家的房子里。

房子與人生活息息相關,杜橋當地流傳著幾則與房子有關的老話。自己蓋不起房子,藉助或租住他人家裡房子的人,會自嘲「上無磚頭瓦片,下無地基磉盤」;媒婆給人說媒,如果男方家境殷實,住的是高樓大宅,她會向女方這樣介紹男方家境「上卧磚,下地坪」。這句老話,是「高樓大宅」的代名詞。

有一則笑話是,聽著好笑,實則心酸。一個姑娘婚後回娘家探親,左鄰右捨出於關心,問她夫家怎麼樣。她大概是個獃頭獃腦的人,隨口說道,好,偌大個五顏六色(雕樑畫棟)的院子,只有她一家人住。鄰居們心裡說,人呆福氣好,她嫁了戶好人家。接著她又說,屋柱很大,而且纏龍,雙手都不能合抱,就是大屋裡有幾十個「大花臉」,不吃、不喝、不睡覺,眼睛圓睜的做戲人,或坐著,或站著,一動不動,夜裡叫人有點害怕。此時人們才明白,原來她夫家窮到連茅屋都沒有,是住宿在老爺殿里的,她把殿里的老爺(塑像)當作是做戲人。

本地考中功名的新貴、在外經商的鉅賈大賈、告老還鄉的官宦,都要大興土木,建築府第;經濟實力強的,建三透九明堂。他們認為如不建高樓大宅,如同錦衣夜行。

傳說,舊時有個大戶要建房,木匠師傅聞訊而動,去討工程做(磚木結構的房子,木匠工程量佔大頭)。如果能接下這家的工程,小則能做幾年,多則能做十幾年,往後日子,一家衣食無憂。因此,有好幾個帶班的木匠師傅來討工程做,主人家不知哪個木匠技術好,難以取捨。主人家的賬房先生是個見多識廣的人物,他想了個辦法,建議東家邀請這幾位帶班木匠,帶上傢伙,第二天到東家家裡來,現場做一條板凳。板凳起來用料不多,技術簡單,實際上,平淡無奇之中,最顯功夫。

第二天,幾位木匠師傅來到主人家,鋸子鋸,斧頭削,刨子刨,各顯神通。板凳做好後,賬房先生逐一編號,命家丁把它們全放到前門的水塘中。幾個小時後,再把凳子從水塘中撈起來,擦乾。然後,賬房先生要求木匠師傅們把各自做的板凳拆解,有的板凳榫孔全濕,有的榫孔半濕,只有一把板凳的榫孔是乾的。榫孔不濕,說明板凳榫卯做得嚴絲合縫,絲毫沒有間隙,技術爐火純青。主人家於是宣布把建房木工工程交給「榫孔不濕」的木匠師傅做。

到了主人家選定開工奠基的吉日(俗稱「放牆腳」),木匠、石匠、泥工、油漆、木雕、細木等各工種匠人,到主人家指定的宅基地開工,按主人家的要求,地皮的大小來規劃施工。

泥工、木工是工程的主角,由他們放樣,一起探討商定「幾分屋水」。屋水亦稱「送水」,根據房屋的間數、高度和深度測算。「屋水」有三分、六分、九分等規制,「九分屋水」坡度大,看起來很陡,下大雨屋瓦出水快;「三分屋水」坡度小,平緩,下大雨屋瓦出水慢,雨水容易灌入屋內。

商定好屋水,木匠把作師傅(帶班師傅)開始繪製房屋結構討照(木工施工圖紙)。大戶人家建築宅第,講穵慢工出細活,不計工本,精益求精。比如,兩座差不多大的四合院,一家總用工一萬工,另一家用了一萬多工,後者就有了向人炫耀資本。

舊時工錢貴嗎?筆者的伯父是杜橋一帶有名的泥工。他說自己1945年學藝,每天工錢五枚銅元,師徒同工同酬。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石匠每天工錢一元八角(其中二角是炭火費),泥工、木工、油漆、木雕等工匠是一元六角,篾匠是一元四角,保持二十多年不變。

從前,主人家建房,都做飯招待匠人。主餐如有石匠同桌,其他工種的師傅都請石匠師傅坐主位(俗稱「坐上橫頭」)。老話說:東除一,西除二;上橫頭,閣老位。

請石匠師傅坐主位,是有「根據」的。古代時,有個皇帝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在台州徵召了許多建築匠人。施工時,木匠師傅挑選好一根上好楠木做棟柱,交待徒弟把這根樹鋸短一尺,師傅走後,徒弟忘記了師傅的交待。師傅忙完別的事回來,發現徒弟未鋸短一尺,就自己動手鋸了。徒弟不知道師傅已經把樹鋸短了一尺,待想起來時,又鋸掉了一尺。「串駁」好後,木工師傅發現,棟柱短了一尺。把作師傅嚇得魂飛魄散!此事,如果被監工發現,上奏皇帝,將禍及九族,並要累及台州其他工匠。

怎麼辦?危急之時,同在工地做工的把作石匠靈機一動,建議把所有的「駁柱」都鋸短一尺,由他帶領石匠班子打造一尺高的或方、或圓、或八角的石頭,周邊刻上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山水風景、神話人物等裝飾,用這些石頭墊在屋柱下面,彌補鋸短了一尺的屋柱。此提議得到工匠們一致認可。

宮殿上樑大典的日子,是皇家大事,皇帝必定親自參加。當時,皇帝看到柱子下面漂亮的石頭,龍顏大悅,問監工這些石頭,是何人所為?監工說是台州石匠打造的。皇帝又問台州石匠,墊柱腳的石頭都有什麼叫法。實際上,柱子下面的石頭是新發明,在台州柱子下面也沒有墊石,只墊一塊叫「磉盤」的石板防潮。石匠急中生智,說在台州稱柱磉,墊在柱腳下面,堅如磐石,保護萬歲江山永固。皇帝聽了一高興,賞賜了台州籍工匠,說今後四六工匠在一起吃飯,石匠坐主位。

傳說這就是柱磉和石匠坐主位的由來,相沿至今。

杜橋古代的能工巧匠,大部分都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只留下極少數有名有姓可查的。其中,石匠有據可查的是,咸豐年間的金敬林,光緒年間的金增祥、項道虎,民國的項呂明、項兆錫,以及現代的項德福、金呂福、項岳虎、金崇連等。他們均擅長雕刻人物、山水、花卉、走獸。清朝末年至民國期間,較著名的泥工有葛文能、葛文聚、李德元、金良親等。他們均擅長堆塑。木匠有金守羅、葛壽龍、李祥泉、李克法等。其中,金守羅和葛壽龍為師徒關係,他倆做的八仙桌,堪稱一絕——倒一小杯水於桌面中心,散出去的水暈渾圓,可見桌面是多麼平整和光滑。當代木匠最有名的是方只滿(1930年3月3日-2013年5月20日),小田村人。他多才多藝,木匠、細木、雕花、油漆、紙紮等工種技能,樣樣精通。他建造七間面的房子「八駁柱」時,不用討照,施工過程中,隨口能報出「駁柱」各部位尺寸,堪稱一代木匠宗師。

(原標題:《悠遠的建築與工匠》,原作者:張禮標,編輯楊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