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小山村,竟用一「漢奸」的名字命名,還要為他洗刷「冤情」
中原王朝經過漢唐鼎盛發展之後,陷入了瓶頸期,由於統治者的治國方針,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呈現出一種「懦弱」狀態,雖說兩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軍事上的巨大落差卻導致周邊勢力時常入侵,從歷史的大格局來說,這段時期的漢族人民飽受摧殘。
軍事上的衰落並沒有影響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文化方面,宋代誕生了許多擅長詩詞的大文豪,孫覿(dí)就是如此,孫覿文采出眾,5歲時就被蘇軾看中,不過孫覿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史料記載:「為人依違無操,早年曾附汪伯彥、黃潛善,詆李綱,後復阿諛万俟卨,謗毀岳飛」。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不被歷史待見的人,卻有一個村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孫覿有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孫覿出生在禮嘉鎮,5歲時,大文豪蘇軾路過禮嘉鎮,偶遇正在背誦古文的孫覿,隨口出了一道題「衡茅稚子璠玙器。」,結果孫覿不假思索的就說出「翰苑仙人錦繡腸」的絕對,蘇軾大加讚賞,還把隨身攜帶的玉佩送給了他,教導他好好讀書,將來報效國家。
民間也流傳著另一個版本,據說蘇東坡曾養了一個小妾,後來因為政黨之爭被人彈劾,蘇軾只好離家遠走,由於家裡人多,臨走時就把剛剛買來的小妾送給了別人,後來聽人說,那個小妾有了蘇軾的骨肉,蘇軾得知以後,派人尋找,這人正是孫覿,「覿」這個字也是蘇軾所賜,當然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並沒有真實依據。
宋代科舉制發展完善,統治者重視文人,不看出身,給了許多寒門學子機會,孫覿聰慧過人,從一個草民經過科舉以後通過鄉試,隨後在會試中,孫覿不出意外高中進士,29歲的孫覿迎來了人生的輝煌,少年得志的孫覿面對皇帝親自考問時,毫不退卻,直面當時最敏感政黨問題。
宋朝「烏台詩案」牽連了大批文人,蘇軾等人遭到責罰,禁止這些人繼續從政,這是重視文人的宋朝對知識分子最大的懲罰了,孫覿殿試時就被問到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對此孫覿不卑不亢,說道:「文人雖然愚戇,卻從未有陷害國家的意圖,況且先帝在世的時候,,常常稱讚蘇軾的才能,因此不應重罰他們」。
孫覿據理力爭,請求皇帝開放黨禁的事情被歷史記錄了下來,成了少有的閃光點,孫覿做官以後一路高升,期間王安石為了挽救宋朝危機,以「理財」、「治軍」為出發點,掀起了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朝廷收入,不過變法卻導致國富民窮,百姓苦不堪言,政黨執政愈演愈烈,孫覿不畏權貴,彈劾奸臣,積極為元祐黨人開脫。
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孫覿指定是一個人人稱讚的清官,不過孫覿卻做了一件「錯事」,北宋注重文化建設,導致武備廢弛,北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徽欽二宗等被金軍擄走北上,為了讓北宋俯首稱臣,逼迫宋欽宗寫投降書,作為皇帝身邊才華橫溢的大文豪,這個任務自然落到了孫覿身上。
孫覿也知道自己將會將會面臨歷史的指責,不過考慮到皇帝安危,孫覿只能草擬了投降書,孫覿成了一個犧牲品,沒人在意他有多麼大的苦衷,只會認為他為了榮華富貴,踐踏了一個讀書人的尊嚴。
在宋欽宗多次催促下,孫覿終於下筆,成了受人唾罵的大漢奸,如果孫覿真的像史書中記載的那樣諂媚大金國,為了活命主動寫投降書,那麼他又怎麼會繼續在南宋做官呢?歷史就是這樣自相矛盾。
靖康之恥原則上是皇帝的怯懦,只因為他是高高在上的真龍天子,就能把黑鍋甩給其他人,經過這件事以後,孫覿日夜憂慮很快就病倒了,雖然短暫出任過南宋尚書,卻因為看不慣秦檜等人,甘願歸隱家鄉。
返鄉之後,孫覿「不交賓客,不談世事」,將全部精力都放在著書立說上,因為戰亂大多遺失,僅留下《鴻慶居士集》四十二卷,孫覿死後,被安葬在禮嘉鎮禹城村,按照當地記載,孫覿墓原本高三丈,下葬時附近幾個村的村民每人都捧了一把土來安葬他。
經過800多年的風雨侵蝕,如今只剩下一個兩米多高的小土丘,村裡人為了紀念他,特地將村子命名為「孫覿村」,可見百姓並沒有忘記他。
在儒家倫理主導的社會中,人們個個標榜「忠君愛國」,自然不敢責備皇帝,孫覿就這樣被歷史錯誤的選中,承擔了本不該承受的污名,他不能申辯,也不能申辯,君主的尊嚴不容觸碰,孫覿只能帶著永遠的屈辱死去,幸好還有百姓還給他一個真相。
他的一生堪稱傳奇,本可以成為棟樑之材,最終卻成為「漢奸」,是命運捉弄了他,尤其是「靖康之恥」後,他為士大夫所唾罵,十分冤屈,但也無從申辯。
後來他一直研習佛法,念經打坐,最終安然離世。
參考資料:
【《靖康之恥》、《宋史》】
※此人自稱太子,大臣一看,紛紛下跪哭道:完了,我們成亡國奴了
※相術師預言此皇帝能活80,皇帝40歲病逝,死前說:果然算得准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