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全程不到5秒,這是我最近看到最灼心的視頻

全程不到5秒,這是我最近看到最灼心的視頻

今天,一段「上海17歲男孩跳橋身亡」的視頻在微博和抖音瘋傳。

看完挺難受的。

短短5秒,一個生命就隕落了。

據傳,他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遭到母親的批評,然後就從橋上跳了下去。

母親沒拉住,捶地痛苦。

很多評論都在說,溫室里長大的孩子,太脆弱了

不僅不愛惜自己的性命,還會讓母親在自責中度過餘生。

也有人批評母親,偏激教育

指出脾氣火爆的家長,通常多家庭悲劇。

魚叔無意分析誰對誰錯,更不願意在這樣的悲劇面前指責誰。

而是想聊聊教育

在我的記憶里,九年義務教育基本上是閉著眼過的,根本不存在什麼升學壓力,直到中考。

然而,現在的孩子,壓力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如果想進入好的私立幼兒園,不僅孩子要接受各種面試考核,五關斬六將,家長也需要。

甚至,家長太胖都會影響小孩升學,因為這說明父母自制力差…

可儘管入學難,收費貴,錄取率低,家長還是硬要把孩子塞進去。

原因無他,就是大家都認為,私立學校出來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裡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對此,階級觀念最為根深蒂固的英國人,拍了部紀錄片,揭開了答案。

而我覺得,有些孩子的悲劇,也可以在這部紀錄片里找到答案——

《交換學校:階級分化》

BBC 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讓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孩子們和就讀於昂貴的私立學校的孩子們,體驗為期一周的交換生活

因此有人說,這是英國版《變形計》

但口碑卻是天壤之別——

相比只會通過差異製造節目效果,堪稱邪惡的《變形計》而言,BBC顯然更有使命感,致力於透過教育差異,探討教育改革以及社會公平

片中參與交換的兩所學校,在硬體上存在很大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光網球場就有12個,教學樓也都是重工打造,大門由著名設計師設計,甚至連校長辦公室的椅子都是有著兩百年歷史的古董。

公立學校本羅斯,才幾十年的建校歷史。

擁有700名學生,每年卻只有500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除了硬體條件,生源也有很大差異。

沃敏斯特中學學費高昂,每年2萬7千英鎊(合人民幣23萬)。

這意味著,進入這家中學的孩子,都有著優渥的家庭條件。

而本羅斯中學的生源,就比較混亂了。

每周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

中途入學的插班生往往是來自伊朗、敘利亞等戰亂地區的難民,通常還不會說英語。

更有三分之一是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因此,有一部分教學資源就被分給了特殊教育。

生源上的不同帶來的差距,非常明顯。

私立中學的學生進入公立中學之後,學校組織了一次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十八歲群體的平均水平;

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七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通常,差距還是全方位的。

來自公立的布萊特,下課時,完全沒有形象管理意識,會把毛衫上的尼龍繩叼在嘴裡。

來自私立的贊德看到,就幫他把尼龍繩放了下來,說「別咬,毀形象」。

上課時,布萊特一會兒跟同桌竊竊私語,一會兒摳手玩筆搞小動作,一會兒又開始頂撞老師,沒完沒了的搗亂。

旁邊的贊德問他,「你不擔心自己的未來嗎?」

布萊特說,「我擔心啊,不好好學就考不好,但我不是一直玩兒,我就玩一會兒」。

顯然,贊德說的「未來」並不是能不能考好這麼簡單的問題。

面對日後的規劃,布萊特說,「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可以看出,他接受學習的動機是「不得不」,對未來是模糊的

而贊德就清晰多了。

明確表示自己喜歡工程學,「我已經決定了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人生目標出現得更早、更確定,也就更清晰學習的目的,是「要成為」,而非「如果不」

這一切差異來自兩個學校的教育,私立學校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而公立學校則並沒有把重心放在這裡。

沃敏斯特的校長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對他的評價是:

不僅會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還會時常cue到沉默的小透明,然後瘋狂誇讚。

而這一堂課下來,馬克的感想是:

本羅斯的孩子確實普遍膽怯,而孩子們的這些成長及表現,是社會經濟因素造成的。

在公立學校呆了一周的贊德,結束交換時說,「在這裡我常常感受到異樣的眼光,有人在評頭論足,這剝削了我的信心」。

接下來,輪到公立中學的學生們交換到私立中學去體驗生活。

沃敏斯特中學的學生六點半起床,五點放學,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

而本羅斯的學生八點起床,三點放學,沒有作業,放學就打遊戲。

相比起來,私立學校的制度更森嚴,作息時間更嚴格。

每天早上,都有老師化身人形鬧鈴提供叫醒服務,保證每位學生按時起床,有條不紊進入新的一天。

並規定了學生著裝,男生必須把襯衫的第一個紐扣扣好,女生不能披頭散髮,這都是為了日後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這樣的生活節奏,使得沃敏斯特的學生能夠體面淡定的在課程之間穿梭。

而這也是最令本羅斯校長震驚的一點:

這裡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已經開始走起了「牛津步」

同時,沃敏斯特中學經常會邀請社會名人前來演講。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贊德可以擁有如此明確和具體的人生目標了。

不僅如此,參加晚宴也是沃敏斯特教學的一部分。

晚宴要求學生們穿禮服西裝,相當正式,而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他們在這種場合也能夠做到侃侃而談,遊刃有餘。

宴會上,私立學校的學生們都表現的落落大方。

而公立學校的孩子則顯得不那麼舒服了,有點孤獨尷尬地坐在角落裡。

不過,也有例外。

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活潑好動愛搗亂的布萊特

當其他孩子還在尷尬中努力適應時,布萊特就已經在酒會上與校長攀談起來了,還非常自然。

實際上,從走進沃敏斯特的那一刻起,他就愛上了這裡。

剛剛走進宿舍就表示,「這兒比我們學校好」。

但真正讓他徹底改變的是一次與校長的面談。

校長說,「我希望你在這裡能夠意識到…」

布萊特馬上接過話茬兒,「我做的不夠好,我會再接再厲。」

然而校長說,「我話沒說完呢,我希望的是,你在這裡能夠意識到,你是能成大事兒的人。

從那以後,布萊特明顯變了。

他更加積極,更加努力適應沃敏斯特的生活。

不到一周,他的態度和氣質就與在公立學校時完全不同了。

交換即將結束時,布萊特對贊德說,「我真的很喜歡這裡,想要留下來。」

其實,讓他重新樹立信心的,不僅僅是校長的那一句「你能成大事」

更多的,是整個環境中平等尊重、彬彬有禮的氛圍。

在本羅斯中學時,贊德和布萊特經常會遇到一些「小里小氣」的同學。

目光交接時,不打招呼,而是趕緊躲開,表情奇怪。

而在沃敏斯特,學生們則會友好很多。

陌生的同學之間目光接觸後會笑著對彼此打招呼,甚至有人主動對布萊特搭訕,友好熱情。

確實,我們常說的「贏在起跑線」,指的就是贏在這樣的氛圍上

周圍的環境有條不紊,周圍的同學落落大方,從小就高度自律,也就更能在長大後的日子裡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還有更多的機會去見識和接觸成功人士,與名流之間的距離更短,與成功之間的距離也就更近。

這並非人脈,而是讓孩子從小就明確地知道,「我也有這樣的可能性」。

因此,出身好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為優秀的人。

「龍生龍,鳳生鳳」的原因並非拿錢砸,而是優秀成為了一種基因

有句老話叫「寒門出貴子」,意思是出身貧苦的孩子,往往更願意拼搏奮鬥,不畏艱辛。

可事實並非如此。

正如我們在片中所看到的,在進入沃敏斯特中學之前的布萊特,完全茫然,沒有目標,對於未來的邏輯也是「如果不」,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這也是寒門難出貴子的原因。

交換結束之後不久,「想要留下來」的布萊特,成功獲得了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隨後正式入學。

現在的他,也已經徹底脫胎換骨。

不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參加了學校第一橄欖球隊,甚至還參與過學校組織的出國交換。

而另一位來自敘利亞的女孩納茲,則始終堅持留在公立學校。

她是個學霸,門門拿A,而她不去沃敏斯特的理由:

一來是因為成績已經到了天花板,不會更好了;

二來則是因為沃敏斯特的學生個個家境優渥,她認為這是個象牙塔,並非真正的社會。

納茲的選擇也有她的道理,畢竟見過大海的人,才能在選擇小溪時表現得篤定自信。

看了這些交換生的後續發展之後,魚叔發現環境起點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其內核有兩個:

一、獨立人格

擁有獨立人格,內心更加強大,不會輕易被現實打敗;

也不會在面對挫折時,繳械投降,選擇結束生命來解決問題。

二、目標感

魚叔始終不喜歡很多家長掛在嘴邊的「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去撿破爛」這樣的口頭禪。

這樣的話不會給孩子動力,而是會在無形中,讓學習變成孩子的無奈之舉。

往前看,一片混沌,而往後看,無底深淵

他們只能一頭霧水地往前跑,終點在哪兒,不知道。

而好的教育,則是平等的分享信息和資源,讓無論何種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夠清晰地明白,社會上任何優秀的,傑出的角色,都是你可成為的

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獨立魚 的精彩文章:

今天滿屏都在刷它,我只好把這片安利給你
妞妞媽:我又不是第一次打孩子

TAG:獨立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