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莊子的異和同
?人們經常說到「老莊」,其實,他倆雖有相似,但差別還蠻大的。
關於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現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曾為周朝「守藏室之史」(管藏書的史官);生卒年月不詳,應在公元前500年前後,與孔子同時——孔子說,曾向他請教禮的學問。後來,周朝式微,老子遁匿。出函谷關時,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以上概源於《史記.老子傳》。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的本體論。
1,「道」是世界總根源。「道」為「萬物之宗」;他說,「吾不知(道為)誰之子,象帝之先」——「道」沒有父母,是最開始的根兒。
2,「道」的本質是「無」。「道」的特點是:「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因此,「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是「無」,生出來的「一」是最原初的物質「元氣」,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3,「道」是超時空的絕對,先於天地時間而生。「道」,「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獨立運行,永不改變。世上其他的都不行,「天地尚不能久」;只有「道」可以,「道乃久」。
4,最關鍵的,「道」是獨立意志。一是,「道」無所求、無所爭、無所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二是,「道」不受約束,「道法自然」,隨意任性,「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二,用「玄覽」的直觀方法認識「道——老子的認識論。
1,不贊成靠感覺經驗獲取知識。主張「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要「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2,也不贊成靠間接經驗獲得知識。「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學知識多了,對道的掌握就少了;不如反過來,不斷減少自己的知識,達到無為境界,也就掌握了「道」。
3,認識「道」要靠「玄覽」這種神秘的直觀辦法——先要「滌除」,把自己內心打掃乾淨,清除雜物,以「致虛極,守靜篤」,然後「玄覽」,去發現「大象無形」、「道常無名」之「道」。這種悟「道」的方法,有點兒類似於「參禪」。
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1,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包括美醜、損益、剛柔、強弱、福禍、榮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勝敗、攻守、進退、靜躁、輕重等等都是。
2,事物都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3,強調要關注事物的變化,不過解決的辦法有些消極。「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物壯則老」。他主張「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這樣,就能夠「柔弱勝剛強」。他讚賞水,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所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四,「小國寡民」——老子的社會理想。
1,持「現實批判主義」態度,表示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老百姓饑寒是大小地主造成的。「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芋」——這樣的貴族和強盜沒有區別。
2,他反對當時的周禮。「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是忠信的不足,是大亂的禍首。
3,主張回到原始的「小國寡民」狀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關於社會治理辦法,他主張,「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太聰明了不好管。他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所以,要先「使民常畏死」,具體辦法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人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以上是老子學說的梗概。
關於莊子。
莊子 ,名周,宋國蒙(現河南商丘東北)人;當過漆園小吏,後來辭職了;生卒約為公元前369-前286年,比老子晚了約150年左右;曾大義凜然拒絕楚威王的拜相之聘,說了一句很像《紅樓夢》里的話——「沒的污了我的名頭」。沒有證據證明,莊子師從過老子的弟子。但其思想核心,應來自老子。司馬遷把他收入《老子傳》中,說他學識淵博,其學說無所不及,寫了十餘萬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式的。
一,進一步闡發老子的「道」。
1,「道」是本源,是非物質的。「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鬼神,都在「道」之後,靠「道」顯示作用。「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能產生「物」的「道」是「非物」——精神性的。
2,不同意老子的「從無到有」。《齊物論》里說,世界有開始,那在前面就一定有沒開始;沒開始也應該有沒開始的開始;既然有沒開始的開始,還會有沒開始的開始之前的沒開始……,這麼推論下去,就沒完沒了了。他說,乾脆就不要說「從無到有」,根本就沒有「有」。如果,老子的「道」是客觀精神的話,莊子的「道」,反而接近主觀精神了。?
二,某種程度的「二元論」。
莊子認為「道」是天地鬼神之前的根本,但又認為自然界是最高的權威。
1,主張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己活動的結果——風發出的各種聲音,都是風自己產生的;風停止,也是自己停止的,不是聽了哪個主宰者的命令。莊子反對有神秘主宰者存在,他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天道無為」。
2,認為自然界已經安排好了一切。《逍遙遊》里說,自然界已安排了日月照明,可是人們點的火把還不熄滅,這對於光來講,不是太為難它了嗎?適時的雨已經下了,可是人們還要灌溉,這對於湖澤來講,不是太勞累它了嗎?
3,以消極悲觀來表述「二元」思想。人可以認識和掌握「道」,但是在自然界面前仍然一籌莫展。《齊物論》里說,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從生下來一直到死,總是在與物(自然界)交鋒、磨擦,像賓士的馬永不停歇;終生勞碌,也看不到成功,以致疲憊不堪還不知道最後的歸宿,這豈不是太悲哀了嗎?所以,《人世間》里主張,「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自然界是不可戰勝的;人的作為不可能改變命運。所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知道做不到而不去做,這就是最高的道德了。?
三,最著名的是相對主義認識論。
1,認為任何事物都沒有質的確定性。《秋水》里,記載了他和惠施一段觀魚的對話——他說,魚游的多快樂呀!惠施反駁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他回答說,你也不是魚,怎麼知道我不懂魚的快樂呢?莊子認為,細小之木和粗大房柱、丑和美、寬容和狡詐、奇怪和妖異等等,從「道」的角度講,都沒有區別。同樣,物也無所謂成和毀的區別,因為成也就是毀,毀也就是成,其結果總歸一樣。
2,主張事物的異同完全由觀察者的主觀認識角度決定。《德充符》中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肚子里的肝膽,會象楚國和越國那麼遙遠;但若從事物相同的觀點來認識,就可以說萬物毫無差別。《秋水》篇,詳細論證了事物本身沒有確定的性質、特點,所謂事物的性質、特點,都是認識者主觀加上去的——「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非。」——貴賤、大小、有無、是非等等,都是由認識者的主觀決定的。
3,認為主觀的認識能力是受限的,因此認識是不可能的。《齊物論》里說,人睡在潮濕的地方會腰腿痛,難道泥鰍也這樣嗎?人爬到高樹上會恐高,難道猴子也這樣嗎?那麼,人、泥鰍、猴子三者,究竟誰算知道正當的住處呢?也就是說,誰對居所有正確的認知呢?他接著舉例說,美人毛嬙、麗姬 ,人以為是美的,可是魚見了她們嚇得鑽入水底,鳥見了她們嚇得高飛,麋鹿見了她們趕快跑開。那麼,人、魚、鳥、麇鹿四者,究竟以誰的尺度作為衡量美與不美的標準呢?他的結論是——「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是非標準本就一團混亂,人的認識無法判斷,正確的認識不可能取得。莊子還講了「夢蝶」的例證,「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 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搞不清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因此,探尋認識是沒有意義的,只能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但最好的辦法,是取消彼此是非,這即「謂之道樞」——這是「道」最核心的理念。
四,最值得關注的是他對精神自由的奔放追求。
1,滿懷激情地宣揚精神自由是前無古人的。《逍遙遊》里說,大鵬飛翔,要靠長風和大翼的幫助;行千里者,要帶足三個月的口糧,這種需要條件的情況,還是不自由的。傳說列子,能御風飛行,且能飛半月之久,這比一般人自由多了,但列子也還要有風才能飛,所以列子也不是真的自由了,而且他能去之處也有限。真正的自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變),以游無窮者,彼且悉乎待哉?」——不依賴條件的境界才是徹底的自由。
2,認為這種絕對自由,要擺脫自身的束縛。導致不自由的原因,不外乎生死、壽夭、貴賤、貧富、得失、毀譽等——其實這些都不應該成為「有己」、「有待」的負擔;要想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一切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他認為,「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神人」、「聖人」是莊子對理想人格的三種不同稱呼。
3,總結了達到絕對精神自由的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這又和老子主張的「悟道」差不多了。《大宗師》里說,「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饃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可以鑄成寶劍的好鋼,也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可以成為英傑的可造就之才,忘我才行。
關於老莊評價。
一,前述對老莊的評介,皆以現代眼光而言。 這個評介,不代表對老莊的臧否,只是介紹。必須把老莊還原到當時的年代,才可公允評價,不能以現在的眼光看待兩千三五百年前的歷史人物。
二,把老莊還原到那個時代,他倆就極其偉大了。
1,他倆,在那個年代,已經探討了世界上最早的哲學家們所探討的本體論、認識論、自然界、思想自由、社會理想,其實還包括道德倫理等所有問題。西方,擅長講古希臘,對東方有些不屑一顧。古印度哲學確實也比較早,但是以宗教形式表述出來的。像老莊這樣,絕無僅有,完全可以和古希臘叫板。 這不僅表現在哲學門類的齊全,更表現在深度上。當然,不是說老莊可以完勝古希臘,而是說各有所長,深度相當。
2,老莊思想,已足夠思辨,千萬別拿中國哲學缺乏思辨來說事。中西哲學的語境不同,但就老莊來說,其學說的縝密和邏輯性,是非常之高超的。 黑格爾,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不過他在對老莊的態度上極不嚴謹,具體不多贅述。
三,老子的「道」,幾乎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如出一轍,但比黑格爾早了兩千多年。不能苛求老子2000多年前寫出洋洋洒洒數百萬字的巨著。然而,關於本體,關於發展,關於辯證法,在老子那裡都具備了。黑格爾反而像是給老子做細化的補充。 老子對中國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不說道教。後來很多朝代的思想家,都可以從老子那裡找到根源。老子關於「從無到有」的思想、發展變化的思想、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想、柔弱勝剛強的思想、把握髮展的度的思想等等,都極具價值。
四,莊子也足以讓許多西方大哲學家仰視——笛卡爾的「二元論」,莊子早了兩千年就講了;休謨的不可知論,不如莊子講的更生動徹底;尼採的悲觀主義,還悲觀得過莊子? 最關鍵的,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後,才提出了人的精神解放問題。後來,到了康德,剛大張旗鼓地研究絕對精神自由。康德的先驗概念,老子早提過了;而絕對精神自由,莊子不但早講了兩千年,而且講的生動深刻。
以上不是「自嗨」,只是說,中西語境不同,不要用中國的模式套驗西方;反之亦然。 對於老莊,還是要原到當時的時代——別用現在的標準否定他們;也不必言必稱之,畢竟時代已經大大發展了。可以做的,是把對老莊的研究,歸於理性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應該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