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鑄史,那些有趣的青銅器:「匈奴鳴鏑」與「冒頓弒父」
一、引言:「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簡介
19世紀末始至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中國北方長城沿線地帶,陸續發現了大量以動物紋飾為特徵金、銀器和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造型寫實,小巧別緻,具有濃郁游牧文化特徵:
金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曝光率極高的「鷹頂金冠飾」
青銅器:
圖引自注【1】
在山西和山西北部的黃河地帶,考古也發現了一批青銅兵器和禮器。
其中,青銅劍有很明顯的游牧風格:
但另一些斧鉞和青銅食器,具有有很明顯的「中原文化基因」,有些則是具有「游牧」和「中原」兩種器物風格相結合:
圖引自:【注2】
今天,考古學上將上述這些在中國北方發現的青銅器稱作「北方民族青銅器」:
注【3】
分布範圍遍布整個中國北方,西抵陝甘寧新疆、北達蒙古、貝加爾湖,南抵中原,東至遼東沿海,中心區域在內蒙鄂爾多斯、陝北、山西呂梁。
因為「北方民族青銅器」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發現的最為典型,而且數量眾多、分布集中,所以,學術界也稱為「鄂爾多斯式青銅器」。
總的來說,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方民族青銅器)有五大類: 「飾物、兵器、工具器、禮器、車馬器」,與中原王朝的【夏商-秦漢】這一歷史時期相對應。
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北方的「鬼方、混夷、獫狁、戎狄、林胡、樓煩、匈奴。。。。」等的戎狄系諸族,相繼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開創了中國北方最早的游牧文明。
這些馬背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和帝國,與中原王朝展開了長久的衝突爭鬥、交往融合,是華夏文明五千年歷史記憶的主旋律。
中國北方的馬背民族,匆匆登台,匆匆謝幕,幾乎沒帶走一片雲彩。漢代以後,「胡運難過百年」的幾乎成為草原政權的「魔咒」。
我們的祖先,曾用漢字記錄下他們的傳奇。吉金鑄史,而這些精美青銅器,也凝鑄下了這段湮滅的歷史。
所以,本文結合中國傳世歷史文獻,談一下我認為最有趣的幾件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一窺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歲月。
二、「匈奴崛起」與「鳴鏑弒父」
說起北方馬背民族,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匈奴,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戰國晚期,善與騎射的匈奴崛起於中國北方草原,與中原王朝展開長達數個世紀的衝突與融合,東漢以後,匈奴才漸漸式微消失,部分融入華夏。
【戰國—西漢——東漢】匈奴與中原的地域示意圖:
圖引自【注4】
匈奴的強勢崛起,始於秦漢之際(公元前209年),匈奴太子冒頓(mòdú)弒父奪位!
冒頓(前234年-前174年),攣鞮氏,冒頓於殺父而自立。
這段歷史幾乎就是「周幽王廢長立幼,自取其禍」的翻版,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了這個非常有戲劇性的歷史事件:
引自:《史記·卷一百十》
《史記》記載冒頓殺父之前經過長期的隱忍和準備,他用一種叫做「鳴鏑」箭矢,訓練自己率領的匈奴騎兵。
「鳴鏑」是什麼呢? 我們來看古人對《史記》註解:
南朝宋裴駰的《史記集解》引《漢書音義》曰:鏑,箭 也,如今鳴箭也。韋昭曰:矢鏑飛則鳴。
唐朝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應劭云:髐箭也。韋昭云:矢鏑飛則鳴。
從《史記》註解可以看出:「鳴鏑」是一種射出去能發聲的箭矢,起到一種類似今天「信號槍」的作用。
冒頓命令自己的「響箭」射哪裡,兵士就射哪裡,不射則斬之:
- 冒頓先用「鳴鏑」射鳥獸,不跟著射的騎兵被斬。
- 然後以「鳴鏑」射自己的愛馬,左右不敢射者,冒頓立斬。
- 接著又升級,以「鳴鏑」射自己的老婆,猶豫的人又被斬掉。
經過這樣的「魔鬼訓令」,冒頓的「鳴鏑」射向哪裡,他的部下就射向哪裡,完全變成只聽命於他的「射箭機器」。
於是,有一天當冒頓的「鳴鏑」射向他的父親頭曼單于的時候,部下也就隨著「鳴鏑」的叫聲萬箭齊發。
殺死了老單于之後,冒頓將後母和弟弟等政敵一網打盡,自立為新一代單于。
冒頓掌權以後,率領匈奴騎兵滅東胡、征月氏。伐烏孫、奪河套。。。席捲大漠南北,建立起地域龐大的匈奴帝國。
匈奴帝國統治勢力東至遼河,西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直接威脅初生的漢帝國,一度讓中原漢王朝望而生畏。
兵困劉邦於白馬,書信調戲呂后的就是冒頓,數代漢帝都採取和親納貢的辦法韜光養晦,直到漢武帝時代國力恢復,才開始對匈奴用兵。
三、出土所見的青銅鳴鏑及其發音原理
「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中就有青銅鳴鏑出土,如下圖鄂爾多斯青銅博物館所收藏的匈奴青銅鳴鏑:
引自注【5】
引自注【6】
「鳴鏑」包括三個部分:「箭鏃、箭哨、箭桿」:
「箭簇」各部分名稱:
鄂爾多斯式青銅箭簇:
引自:注【7】
「鳴鏑」分為「連體式」和「分體式」和兩種:
- 「連體式鳴鏑」的「箭簇」和「箭哨」一體形成,以青銅材質為主,如下圖:
- 「箭鏃」和「箭哨」分開為兩部分,一般「箭哨」多為「骨質、木製」:
可見上述匈奴青銅鳴鏑就是「一體鳴鏑」:
鳴鏑發射以後產生氣流形成口氣振動發聲,發聲原理和笛子、簫等邊棱氣鳴樂器一樣,也就是所謂的邊棱音(Edge tone):氣流衝擊窄縫遇到正對著的棱邊時所發出的聲音。
引自:注8
「鳴鏑」在中國史書有「髐箭、骹箭、鳴箭、哨箭、響箭」等多種稱謂。除匈奴青銅鳴鏑以外,鮮卑、契丹、女真、滿清的鳴鏑也在考古也經常有發現。
下圖是遼金墓葬中出土的骨質分體式鳴鏑:
圖引自【注9】
鳴鏑上的骨哨
木製鳴鏑
四、結論
從上文可見,巔峰時期匈奴帝國的勢力範圍,跟「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分布幾乎是重合的,
《史記》記載的「冒頓響箭殺父」的故事,是目前記載北方草原民族使用「鳴鏑」最早的文獻。
考古也恰恰發現了秦漢之際的匈奴青銅鳴鏑,能與《史記》的記載互相驗證。冒頓弒父射出的鳴鏑,很有可能就跟鄂爾多斯博物館所收藏一體青銅鳴鏑相同。
漢代以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創作中,跟「鐵馬、彎弓」一樣,「鳴鏑」代指「北方胡人」和「胡人入侵」,如:
- 曹植 《名都篇》: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
- 左思《詠史八首》: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 陸機《從軍行》:飛鋒無絕影。鳴鏑自相和。
目前考古發掘出土了一定數量確定為鳴鏑,外形同文獻記載相同,而且都是與箭鏃一起出土同出,有「骨質、木質」和「金屬質」兩種材質,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使用。
在遼闊空曠的的北方草原,「鳴鏑」不但可以當做信號槍用指揮戰鬥,也用可以傳遞信息,也用於射殺捕獵的時候驅趕獵物。
下一節,我們將談一下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中最具中原風的禮器。
----------------------
參考文獻
- 王志浩. (2006). 鄂爾多斯青銅器. 文物出版社.圖版部分
-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 (1995). 中國青銅器全集. 15, 北方民族. 文物出版社.圖版部分
- 同注2,頁4
- 河南博物院——匈奴與中原-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主題展覽,from:http://www.chnmus.net/clzl/node_1573.htm
- 石蒙蒙. (2018). 中國境內出土鳴鏑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頁19
- 同注4
- 同注1
- 同注5
- 劉景文, & 王秀蘭. (2004). 遼金兵器研究. 北方文物(1), 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