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德經奧秘: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誰能看懂?

道德經奧秘: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誰能看懂?

作者:坐照入神

道德經不適合小孩看,一個是文言文的解讀障礙,一個是語義的簡潔深刻經常被誤讀。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問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啥意思?你不能慫,硬著頭皮也要解讀,重要的是跟上老子的節拍,他的節奏是這樣的:無為、守靜、至道,無為、守靜、至道……

老子不是一位我們玄幻小說里的仙人,他有智慧,也很接地氣,不談鬼神之事,專講宇宙的奧秘。在《道德經》中,老子不但認為聖人不仁,而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春秋以前,祭祀時也經過了演變,開始時用真的豬牛羊等當祭品。人類覺得自己喜歡的,送給老天爺就沒錯。後來,大家也醒悟了,老天爺好象沒動祭品,祭肉就拿回各家吃掉了。老天爺收沒收到,古人不想常任探討,反正祭祀時要誠心誠意,就妥了。

當然,吃祭肉的人都感覺不錯。當年被漢高祖劉邦讚賞的陳平就是分祭肉的,每次村鎮里祭祀結束,大家一至公推陳平來分肉,然後高高興興拎肉回家改善伙食去了。分祭肉的結果,讓大家發現了一個能人,待人公平的陳平。

孔子周遊列國時也重視祭祀,當他隨國君參加祭祀結束後,等著國君分肉。結果沒分到,孔子就知道,這個國家不能再呆了,對人才不公平不重視,不值得。你看,祭祀活動,老天滿意與否無從判斷真偽,反而是祭祀中參與的人有了各樣的結局。後來,在很多祭祀過程中,就用草扎一隻草狗代替祭品。祭祀時,畢恭畢敬地擺上。等到祭祀儀式一結束,草狗沒人理了,肯定沒人拿回去吃了,草狗就被扔到一邊。

芻狗,也就是用草扎的狗,一生的命運就是從草變成一隻偽裝的狗,然後被當祭品供奉,最後失去價值,遺棄於地。

你是不是在當初剛讀這句時,心裡冰涼的,覺得聖人冷冰冰的,很陰險,已經修鍊到沒人味了。經過我的解讀,盼望能幫助你認識《道德經》深意。簡單地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就是:聖人無所謂平常世俗的仁慈,聖人沒有偏執的愛,而是用無為的智慧,讓百姓自由呼吸,自由成長,去探索天地的大道。讓任何人去經歷自己人生的喜怒哀樂而不過多干擾。

現在,你可以很自然的告訴孩子,聖人不是冷酷無情,而是有大愛之人,聖人明白每個人的一生是獨特的一生,不會去強行改變每個人的人生選擇自由。因為自由成長創造,這樣人類社會才生勃勃,生活在快樂的人當中才會真正快樂。

讀道德經,一生平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多年後我還會想起 的精彩文章:

三國里的英雄智慧,入木三分的人生哲學

TAG:許多年後我還會想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