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亞馬遜敗退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亞馬遜敗退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註:本文來自於公眾號扯氮集(weiwuhui_com),作者為魏武揮,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當我看到所謂「亞馬遜退出中國」的時候,心情是很複雜的。

因為很多年以來,我買書基本上只在亞馬遜。我不是一個對書價特別敏感的人,所以噹噹和京東在圖書市場廝殺的時候,我依然在亞馬遜購書。

道理很簡單:我需要用kindle這個硬體:我有七八個kindle硬體。

但這一天終於還是來了。

雖然嚴格意義上,亞馬遜並沒有完全退出中國。但在零售市場上,用一個「大敗虧輸落荒而逃」的形容,不算誇張。


我們幾乎可以說,在互聯網領域裡,沒有一個外資巨頭在中國能討的了好去。

這和其他領域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外資品牌,汽車、飲料、連鎖餐飲、化妝品、服飾,等等,都有著非常出色的表現。中國人要說沒點崇洋,是不確切的。以至於有很多明明是本土品牌,也要起個洋名。

但就是在互聯網領域,贏家全部是本土品牌——我一時里想不出什麼外資品牌贏的例子。

如果說谷歌敗於一些非商業的因素——事實上,我並不認為這是谷歌敗因的全部——那麼,亞馬遜就很難歸咎於此。

08年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的時候,該公司所有的數字設備採買都在新蛋網——等等,你聽說過這個網站么?

MSN的潰敗,是從中國大陸開始的。

還有Uber,還有Groupon,最終都賣給了中國「友商」。

這裡還有一些不那麼出名的互聯網項目,比如Evernote,比如LinkedIn,這兩個案例很有趣,我後面還會提及。

到底是為什麼?


水土不服。

這四個字太過表象,其實啥都沒說。因為正如前文所說,並不是所有領域外資品牌都節節敗退。難道那些領域中的外資品牌,就水土很服?

在一些媒體報道中,我們會看到:決策鏈太長。

我一個朋友和我說,在亞馬遜中國,一個三級頁面的改動,都需要美國總部同意。

這個可能是真的。

但我懷疑一件事:很多外資品牌並非不重視中國市場,正相反,中國龐大的互聯網人口,但凡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品牌(主要是美國公司),都不會說:我不重視。

如果早期美國總部對整個業務鏈條看得太緊太死,那麼,到了中後期,業績數據擺在那裡,難道他們就不會想到:我們不妨放放權試試?

哪怕就是死馬當活馬醫呢?

但似乎沒有。

以貝索斯的智商,你我都知道的事,中國媒體都知道的事,他不知道?

這未免太過古怪。


現在來說說Evernote和LinkedIn。

這兩個項目之所以要提一提的原因在於:老美不是沒認識到在中國,是需要獨立決策的。

於是這兩家公司很有意思,他們在中國是做獨立公司的:意思就是,在中國,是獨立融資的。並不是跑來中國開個分公司那麼簡單。

事實上,Uber都是這麼做的。Uber中國甚至還拿到過百度的投資。依然鎩羽而歸。

Evernote中國和LinkedIn中國——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名字,一個叫印象筆記,一個叫領英,印象筆記甚至有國際版和中國版兩套完全獨立的賬戶系統——還是在中國沒有什麼大起色。

不要說有道雲筆記這類老玩家,新玩家諸如石墨文檔,都比印象筆記看上去更生機勃勃,雖然我對石墨即將撤銷對pc端軟體的維護非常耿耿於懷。

至於領英,你聽到過什麼動靜么?

還是Boss直聘這種公司來得更「洗腦」吧?


在四番群,幾位群友討論這件事。

一開始都歸因於「水土不服」、「決策鏈太長」、「機制僵化」。

這些詞大多來自於媒體對該公司前員工的採訪。而我,其實是很懷疑這些詞的。道理蠻簡單的,難道我被採訪時說我們不夠努力?我們不夠聰明?我們研判失誤?

這話有點糙,可能也有些誤傷,但至少有三分是成立的:拉屎拉不出要怪馬桶。

另外一個事實是,外資品牌,比如亞馬遜,在全球都在攻城略地,偏偏就要折戟沉沙於中國大陸市場。

它在其他地方就不「水土不服」?就不「決策僵化」?

與其說亞馬遜在中國太弱,我真的認為,不如說,對手太強。

這個和中國文化的確有關係。

中國有句古話,叫「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中國人是蠻喜歡做老大的,哪怕就是一個小山頭的老大,也是老大。

中國歷代王朝末年,你都會看到,到處都是山頭。比如秦末之時,所謂張楚政權不過就是個虛架子,隋末之時,則號稱有「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

中國人創業做老大,是有上千年的傳統的。

但太多領域其實很難單槍匹馬創業。外資品牌在很多領域的殺伐,對手並不是創業公司。

而互聯網領域,相對來說,創業門檻比較低。三四個人、七八條槍,立刻就可以拉起一個山頭。

創業者和打工者真得不太一樣。這一點無需否認。真正的創業者,996都是非常懶的也不夠格的,馬雲所謂的「12*12」(我的理解就是一天十二個小時,一年十二個月天天如此,請注意,996還是有假期的),至少對於創業者而言,並不魔幻。

一位四番群群友這麼說:「一個正常人,很難幹得過一個瘋子」。中國本土互聯網公司,都是一群瘋子。

其實老外也知道瘋子無敵,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是寫過《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的。

但外資品牌,在中國,都是一群打工者/高級打工者,不是創業者。這話可能政治不正確,但我還是要說:中國本土互聯網公司,真的有股子狼性在裡頭,尤其是早期篳路藍縷艱難創業之時。

第二個很重要的原因,中國本土創業者們的眼裡,不存在規則。

或者說,他們不太在意既定的規則。他們不按牌理出牌。

很長一段時間,kfc和麥當勞,是有價格默契的,誰也不會跳出來做價格屠夫,狠狠地用價格競爭。這在他們眼裡,匪夷所思。

貝索斯害怕虧損?他才不怕,他甚至把要求他盈利的投資者罵了個狗血噴頭。貝索斯不知道特別假期要打折促銷?不可能的,老美玩聖誕、玩黑五,並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事實上,黑五還是有盈利需求的,因為紅是赤字黑是盈利。

但亞馬遜中國就是不肯和友商一起玩雙十一。光棍和促銷有什麼關係?這種促銷算什麼企業的戰略性虧損?——貝索斯認同的虧損,是投資,是加碼物流加碼雲計算。雙十一大促,顯然不是投資。

這不是既定的零售業規則。但結果很要命:雙十一將大把消費者的資金於一天釋放,之前的一個月之後的一個月,通常都很慘淡。

這種很沒有技巧的很粗暴的很不動智商的價格戰,我總覺得,玩了上百年零售的老美理解不了。

我甚至在四番群里這麼說:南宋人是文明程度高,但就是打不過蒙古人。

文章寫到這裡,各位應該已經可以讀出,我有些批判的意思了。


我總覺得,中國的創業者是非常焦慮的——焦慮很正常,但他們是非常焦慮。

具體表現在,他們會很早就會提及「上市」。

我作為一個a、b輪早期投資人,我見過太多的bp會寫某某年,謀求上市。

但這種焦慮的根本,未必就是貪婪。

很有可能是恐懼。

在中國做生意,也就是馬老師會說說什麼102年——也就是說說,是不是真那麼想,who knows。反正太多的本土企業,並沒有這種想法。

有相當多的不確定性,讓你需要趕緊撈錢。

在四番群,我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老外可能真的是greedy is good,但在這裡,是fear is good。

「永遠恐懼著你的鄰居、你的同伴、你的同業;晝夜不停地勞動……」一位群友如是說。但我想,可能是對未來某種不確定的深深恐懼,這不禁讓我想起某賈姓知名前媒體人的口號。

一位群友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我有個觀點不知道對不對,就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求生欲或者征服欲,過早地透支掉了人口紅利。四番討論

我覺得是求生欲。

greedy會做出來的事,恐怕沒有fear做出來的事,更為極致。


我也想發財,這兩年無比的想。

以至於我從去年以來,勤奮很多。

但我心知肚明一件事,我不是一個貪婪的人,但我是一個恐懼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HTC陸續從應用商店下架14款自家APP,疑放棄手機業務
Uber到底值不值1000億美元?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