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那個為贛鄱大地「種樹」的人走了

那個為贛鄱大地「種樹」的人走了

2018年9月9日,教師節前一天,周日。

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雨一如往常在辦公室里忙碌著,按計劃,當天他要準備好部省合建工作的彙報材料。誰知,他竟突發疾病,倒在辦公室的沙發上。

4年前,王雨毅然放棄在香港的終身教職、優厚待遇,拖家帶口來到江西。4年里,他像一枚超速運動的轉子,圍繞革命老區高校學科建設這根主軸,讓老區高校實現了不少「第一次」,而他的生命卻在50歲的節點上戛然而止。

直至今日,南昌大學的校園內,人們還在講述他的故事,追憶這位未曾走遠的人。

不顧一切的「逆流」

「你來南昌大學真是虧了,收入降了不少,苦也吃了很多。」王雨來校之初,副院長周耐根這樣跟他開玩笑。

王雨的人生,原本可以很從容。

2014年6月,南昌大學面向全球招聘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雨的大學同學章少華隨手將招聘信息轉發給在香港工作的王雨。

那個暑假,王雨就出現在南昌大學,實地考察一番後,決定參加競聘。

「要不再考慮考慮?」糾結的倒成了章少華,「你在香港有先進的實驗室,上千萬港幣的科研經費,帶領著一個穩定的科研團隊,還有舒適優越的生活。我們老區條件差,可能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章少華盼他來,又怕他後悔。

本碩博就讀於清華,隨後負笈香港、美國,師從多位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王雨的研究一直處於鐵電壓電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曾獲得國家科技發明獎二等獎,在頂級雜誌發表SCI論文300餘篇,年紀輕輕就在香港理工大學取得終身教職,生活富足安逸。

「國家的發展日新月異,正是最需要研究人才的時候。科教興國的大政策下,回歸中西部,能充分體現科研工作者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次,就讓我仗劍走天涯吧。」王雨的話語瀟洒而堅定。

對於王雨的決定,在香港中文大學教對外漢語的妻子給予了最大的理解與支持。他倆相識於清華園,在美國結婚,後來到香港,有了3個孩子和一個溫馨的家。

妻子明白,王雨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夢,他期待著一個機會、一個平台,可以把熱愛的材料學科做大做強。她明白,在香港優越的環境里,王雨覺得已經能望到退休的生活了,去南昌大學既是突破自己,又是報效國家。

王雨要離開的消息很快在香港理工大學傳開了,領導和團隊再三挽留,同事直接把他堵在實驗室門口。

「謝謝大家的關心,希望去南昌後,我們可以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我會一直關注你們的。」在王雨真誠的話語面前,大家的不舍,變成了真誠的祝福。

就在此時,南方科技大學也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南方科技大學就像一個9分的選擇。對我來說,如果通過大家的努力,能把南昌大學從實力平平提升到在國內外有廣泛的知名度,這本身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在安徽省太湖縣大別山深處長大的王雨不止一次對妻子說,「老區更需要人才。」

2014年11月,王雨順利通過南昌大學競聘。學校給了他半年時間交接香港的工作,可一個月不到,他就背著一個大包來報到了。

此後幾個月,王雨常常是周五坐最晚的飛機到香港處理剩餘工作,周一又坐最早的飛機趕回南昌。如此持續了半年,他才處理完香港的工作,將妻子和孩子們帶到南昌。

「老師總跟我說,科技興則民族興,我們做科研的,掌握著『國之利器』,要以提升祖國的科技水平為己任。」說這話的費林峰是王雨在香港的學生。他眼中的王雨,雖有很多西化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但骨子裡仍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

「老師說,搞科研的人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了解最前沿的動態、最先進的方法。但是,任何時候都別忘了要回來,老區更需要人才。」受王雨影響,最終費林峰也成了學院的特聘教授。

只管「種樹」的人

儘管沒有自己的實驗室和團隊,沒有像樣的辦公室,但參加學術會議和籌劃學科建設時,王雨能一口氣準備幾萬字的材料。然而,讓他填報個人榮譽材料,半頁紙他都嫌麻煩。

王雨來南昌後唯一獲得的榮譽,還是幾個年輕博士私底下幫他填報的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學院卻在他的帶領下,迎來了不少標誌性的「第一次」。

「起初還想沾老同學的光,用下他的實驗室,哪知來校4年,他都沒建自己的實驗室。」章少華明白,一心為公的王雨是把整個學院作為一個實驗室來打造。

王雨剛來時,發現偌大的學院實驗設備嚴重不足,本科生實驗室、教師個人實驗室設備陳舊,學院沒有公共科研平台。

這樣搞科研怎麼行?

王雨先用自己的科研啟動經費給學院購置了一台高分辨透射電鏡,又為金屬加工平台與高分子平台分別購置了數百萬元的設備。隨後,他索性找到校長周創兵,要學校把給他個人的科研經費,全投到學院公用的科研平台,資源共享,大家擰成一股繩,一塊干。

「學院底子薄,卻在我身上花了那麼多錢,所以資源一定要共享,以此帶動更多人的發展,促進學院的整體提升。」王雨寬慰旁人。

一邊忙科研,一邊忙管理,王雨以創業的激情投入工作。「每天清晨第一輛出現在學院的車是他的,幾乎每天深夜最後一輛離開學院的車也是他的。寒來暑往的日子裡,只要來學院總能看到他的車,看到他辦公室開著的門。」學院行政副院長陳建琴回憶說。

「別人每周的工作時間一般是8小時乘以5天,而您的工作時間是16小時乘以365天,遇到閏年就是16小時乘以366天。」費林峰時常這樣和他開玩笑。

準備資料、撰寫報告……到任之初,王雨就帶領學院上下忙著申請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6年6月,認證順利通過,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培養質量自此實現了與國際等效,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陣」。

來不及喘口氣,王雨又帶著學院投入到下一個「戰役」中。

為了探索學科「雙一流」建設和部省合建的路徑,王雨花了幾個月時間到全國十幾所高校虛心求教。回來後,他通宵達旦設計建設方案。

很快,他向學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把化學、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物理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等材料相關專業聯合起來,建設一個大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統一規劃、統一發展。

為什麼要搞大學科制?王雨認為,現在的學科建設已經不是某個學院、某個專業的事,只有搞交叉學科,把相關力量整合到一起,才能讓學科發展駛入快車道。

在他的提議下,南昌大學著手構建理工一部,打造學科特區,全力支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

好消息不斷傳來:2016年1月,江風益團隊所研發的「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體」項目獲得當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唯一的一等獎;2017年9月,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同年該學科ESI正式進入世界排名前1%,站上了國際舞台;2018年3月,南昌大學被列入部省合建高校,學校再次把合建的重點之一放在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部省合建後,王教授更忙了。」青年博士兼學院科研秘書饒鄭剛記得,以前王雨加班還會讓他帶份快餐,到後來,總說帶個麵包就行了,因為吃麵包節約時間。

這些年,王雨帶領大家為學院發展打下了紮實基礎,再過幾年,學院平台建設、科學研究、產業運用的成果都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他卻看不到了。

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王院長曾說自己是一個種樹的人,只管把樹種好,其他的就交給時間。」陳建琴說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感染身邊人

學院的年輕博士一度覺得王雨「婆婆媽媽」「事無巨細」,還時常大半夜在學科微信交流群里「冒泡」,大段大段地給大家灌「雞湯」。

2018年2月8日,王雨在朋友圈裡寫下這樣一段話:海外猶豫的博士後們,你們要捨棄的就是個博士後,至少比不上我當年的終身教職吧,有啥要斤斤計較猶猶豫豫的,請跟我來,去找找那科研的詩和遠方……

「現在再也看不到他發言了,才發現原來他說的那些是多麼可貴。」青年博士廖霞霞說,「只有站在他的高度,才會明白,那些『心靈雞湯』,正是他踐行的人生信條。」

王雨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希望有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到學院的建設中。

歷時兩年,王雨終於將在香港的學生費林峰邀請到南昌大學擔任特聘教授,這期間費林峰常在香港、南昌兩頭跑,但每次來南昌,王雨一定會提前幾個小時問他,住宿安排好沒有?吃飯怎麼辦?

「好幾次,我夜裡比較晚到,他都借口自己正好下班,把我從火車站接到酒店。其實,我倆很熟,他完全無須這樣客氣周到。」費林峰說,王老師的古道熱腸、春風化雨感染著身邊的人。

本在深圳大學教書的柯善明是在王雨去世後,正式以青年骨幹學者的身份加入學校的。

柯善明並不是王雨的學生。他是為王雨而來。

2009年,柯善明帶著妻子、孩子到香港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後,一家只靠柯善明微薄的工資生活。王雨知道後主動找到他,請他愛人到課題組幫忙。

「他想幫我,又顧及我的感受,開出的工資比普通的助理高很多。」得益於王雨的幫助,柯善明順利完成了博士後的學業,成為深圳大學的副教授。

柯善明說:「只有來到江西,才了解王老師曾經歷過的巨大落差,也才能理解他為何會廢寢忘食地工作。他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個落差填平。」

「你放心,你只要負責做科研,其他的我來。」面對相中的人才,王雨常常這樣承諾。他北上南下,相繼引進了兩名學科領軍人才、兩名學科方向帶頭人及14名具有一流大學教育背景的青年博士。

隨著學院引進的人才越來越多,學院不但實驗空間缺乏,辦公空間都不夠了。

「向學校打報告,增加辦公面積吧!」有人提議。

「學校盤子大,不容易,我們有困難,盡量先自己解決。」王雨帶頭把自己的辦公室隔成兩間,學院也跟著優化辦公空間,同時進行實驗室空間整合。

2018年7月,辦公室的一面牆還在裝修,王雨就搬到靠里的那間。陳建琴勸他搬到別的辦公室過渡一下,他拒絕了,理由是:給人才的一定要是最好的。

王雨總是先方便別人。

2016年暑假,為了說服一名江西籍的年輕博士加入學院,王雨做了不少工作。

該年輕博士到學校考察了一番,還是謝絕了王雨的邀請。

「即便如此,王老師還是讓我開著他的車,往返400多公里把這位博士送到農村的家裡。博士的老父親站在家門口迎著,感激得不行。」舒龍龍是王雨來南昌後引進的第一位博士,他介紹,這些年,去機場接專家、去各高校調研、去企業走訪,用的都是王雨的車,並且他從不讓拿發票報銷,理由是「能自己解決的事兒就別麻煩學院」。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科研最前沿信息,王雨請來不少材料界知名專家到學院作學術報告。報告結束後,王雨都是個人買單吃飯,並叫上一幫青年博士陪同。

起初陳建琴覺得太讓王雨破費了,後來才明白他的真正用心:公務接待限定陪同人數,私人接待則可以讓更多的青年博士在一种放松的狀態下與專家們交流,便於以後加強學術合作。

光照後來人

「我有時甚至希望自己和王院長從來沒認識過,這樣現在就不用那麼難過。」舒龍龍至今無法接受那個總在奮力奔跑的人,突然倒下了。

王雨離世後的第二天,舒龍龍獲得了中國硅酸鹽學會頒發的優秀青年獎。「這是他一直希望我能得的獎,現在我得到了,本來要第一時間和他分享,可我只能偷偷地大哭一場。」

暑假加班籌備南昌大學部省合建方案時,總說自己身體很好的王雨突然和章少華說了句:「好累啊!」

「早知道這樣,說什麼都要勸他保重身體!」章少華內心無比複雜。章少華明白,王雨來到南昌大學的這4年,是學院發展最快的4年,是他人生高速運轉的4年,也是他不斷被忙碌拖垮的4年……

事發後,公安人員查看了王雨的手機,感慨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正能量的人,因為他手機里的信息全是關於工作的,經常是凌晨一兩點還在發材料。

王雨的突然離去,讓學院措手不及。所幸,王雨這幾年引進的人才和青年博士沒有一個離開,大家含著淚、憋著勁,要把他未竟的事業幹下去。

「一個人的感染力並不只是在他的生前。」王涵林是2018年9月調到學院當書記的,只和王雨正式搭了幾天班,在王雨離開後,他聽到太多追憶王雨的故事,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動著。

聽說記者是來採訪王雨生平的,不管是惜時如金的學者、事務繁多的行政幹部,還是剛邁進研究領域的學生,都會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只想認真講講王雨的事。

搭平台、做科研、帶團隊,王雨高速運轉的大腦,還不忘給旁人行方便,唯獨忘記關心自己。

起初,學校將王雨一家安置在老校區的宿舍樓,往返辦公室一趟需要兩個多小時。「太浪費時間了。」他索性住進了辦公室,一周只回一次家。

半年後,王雨在學校附近租了房,雖然每天回家,但都是早出晚歸。學科底子薄,他實在有太多的事要去處理。

一心撲在工作上,王雨把物質生活的要求放到了最低。

覺得家裡人跟著他吃了苦,他堅持每天一大早送上初中的大女兒上學;沒時間逛商場,又不想麻煩妻子,他就一口氣在網上買下6條同樣款式的西褲,打算輪換穿,妻子只得又好氣又好笑地挨個給他裁剪褲腳;時常夜裡十一二點加班回來,怕打擾家人休息,他打算吃包泡麵了事,妻子一邊責怪他不愛惜身體,一邊開火煮麵,不忘加個雞蛋;他把不到50厘米高的床頭櫃當書桌,坐個小馬扎時常一忙就是一整夜……

妻子不忍心,勸他多愛護身體。

「我身體好著呢,吃點苦沒啥。」王雨每次都這樣應著,大山深處長大的他,根本不把吃苦當回事。

當年,憑著一股能吃苦的勁頭,王雨15歲便考進清華大學材料系,又靠著能吃苦在科研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這一次,為了自己的夢想,王雨樂在其中。他曾在QQ空間留言:「每當有人說苦,我就高深莫測地一笑。干自己想乾的事,還怕苦?」

出事的當天是周日,早已習慣了丈夫的早出晚歸,妻子還是不忘在他出門前叮囑一句「早點回來」。

「嗯,部省合建方案還要修改下。這不剛開學,今晚咱一家人逛逛商場,給孩子買點學慣用品。」王雨應著。

然而,一向守信的王雨這次卻失信了……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9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鄭春華:讓孩子體會平凡背後的偉大
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來了!首批將在5個領域試點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