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女明星自曝被害慘:原生家庭的爛牌,該怎麼打成王炸

女明星自曝被害慘:原生家庭的爛牌,該怎麼打成王炸

文/談心社

「我和爸媽沒事從來不聯繫。」

「獨立都是被逼的,因為沒有人關心。

在綜藝《女兒的男朋友們》里,王子文用平淡的語氣,講述童年創傷:

單親家庭,開始有記憶的時候,父母早已分開,做什麼都是單獨行動,很少顧及到她。

她安慰說:「這樣也好,那我就能收兩份壓歲錢了。」

慢慢地,她發現自己不得不分外敏感、小心翼翼地去觀察父母,投其所好才能得到關愛。

王子文習慣父母分開 / 《女兒們的男朋友》

看到另一位嘉賓的女兒,在節目里元氣滿滿,愛笑愛鬧,經常和男友高調秀恩愛,她滿眼都是羨慕:

「您女兒一看就是沒有太多童年創傷的孩子,自信又有魅力。

王子文羨慕姜文麗 / 《女兒們的男朋友》

而她長期在冷漠的環境下成長,哪怕如今名利雙全,依然無法成為那樣自信的人。

因父母而生的敏感、自卑和小心翼翼,已經成了性格里無法抹去的一部分:

「這個創傷,我這輩子都帶著。

一輩子帶著創傷 / 《女兒們的男朋友》

有人說,這一生,最終都要跟世界、跟他人和解。

可還有無數人,一生都無法放下那些源於至親之人的傷害。

「抱歉,我沒法放過我自己」

很多父母總覺得,成年後的「心理問題」,都來自於小時候經歷的「大事」,例如病痛、刺激、意外。

其實,有太多傷害,可能只源於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習慣。

一位網友回憶,幼兒園時候,某天她想穿裙子,於是告訴媽媽。

媽媽大怒:「這麼小就學會挑衣服了?」

一氣之下,拿起剪刀剪掉了她衣櫃里的所有裙子,問她:「還穿裙子嗎?還穿裙子嗎?」

她哭著回答:「不穿了。」

從那以後,二十多年,她不再喜歡穿裙子,看到漂亮的裙子,都會想起那一幕。

網友的「裙子陰影」 / 微博@吳十二的上上籤

也有人,在父母長期的冷漠或苛待下,懷疑自己。

哪怕已經為人妻為人母,還是無法接受自身,無法逃脫無止境的謾罵、挑剔、攀比。

想要原諒,太難了。

讀者關於原生家庭的留言,每一句都是一段飽受委屈的童年

社長也曾寫過一些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發現那些受過傷害的孩子,多少都有一些共同特點:

自卑、敏感、軟弱、討好型人格;

很難信任別人、覺得不會被愛、也不敢大膽去愛……

女星阿嬌婚後,和丈夫參加了一檔綜藝《爸媽學前班》。

別的夫妻秀恩愛、撒狗糧,阿嬌和丈夫卻很少親密。

丈夫想要搭她的肩,她立刻試圖走開;出門散步,一直和對方保持距離;待在房間里,常常陷入長久沉默……

在丈夫身邊,她最常見的動作是雙手交叉抱在胸前。

這是一個常見的防禦型姿勢,是下意識地在自我保護,常見於一些缺乏安全感的人身上。

總是雙手環抱的阿嬌 / 《爸媽學前班》

有人評論說阿嬌太冷漠,其實這些並非沒有原因。

《非常靜距離》中,她談起童年生活:

媽媽生她時只有十八九歲,爸爸在她一歲時就去世了。

母女倆居無定所,她經常被寄養在親戚家,光是幼兒園期間,就轉了六次學。

家人常常拿她和其他孩子比較,讓她很沒有自信。

某次,一個親戚用手敲她的頭,她回去告訴母親,母親不信。

從此她便習慣了咽下委屈,既然說了也沒有人關心,還不如閉嘴。

童年的經歷讓阿嬌十分沒有安全感,也造就了她慢熱內向的性格。

「我從來都沒有自信過」 / 《非常靜距離》

加上幾段無疾而終的感情風波,她「很難信任別人、打開自己」。

被問到是否願意把時間倒回到10年前,她說只想回到20年前:

「想改變家庭,想從頭再成長過,我好像沒有童年一樣,我希望有一個開心的童年。

阿嬌希望童年能從新來過 / 《舉杯呵呵喝》

有些傷害,不是後來的「功成名就」就可以彌補。

它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一個人的性格和人生。

父母關愛的缺席、過於強烈得控制、索取欲,都可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憾。

如武志紅所言:「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就像宿命。」

好的原生家庭,沒有標準公式,只有一樣的愛和理解

2018年,某大學調查了七萬多名學生及其原生家庭。

發現那些原生家庭健康的孩子,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個領域的評分,都要高過那些原生家庭有缺陷的孩子。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在「自信」和「包容」品質上,評分最低。

但說起怎樣的原生家庭才是健康的,大家的答案都很模糊。

調查中,有一個985高校的女生,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沒人知道,她的優秀,建立在從小父母的嚴厲管教之上。

賴床,母親就會闖進卧室,直接掀開被子責罵;

卧室書桌稍微雜亂,母親就會指責她「沒個女生樣,看以後誰要你」;

學習上,也從來得不到父母認可,試卷上的家長簽字內容永遠都是「問題太多,還需努力」……

大學接觸了心理學後,女生認為,自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導火索正是父母。

一次假期,她終於在父母的責罵中爆發:「都是你們害了我。」

父親瞪圓了眼睛:「我對你嚴厲,是為了你好。供你吃喝供你上學,你不僅不感謝我,居然還覺得我有問題?」

以愛為名的過度控制,有時也是一種傷害

與女生相反的,是另一位男生,他從小「被放養」。

爸媽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創業繁忙,又因為國外經歷,非常注重孩子的自由成長,沒有強迫他學習任何興趣,也從不在成績上逼迫他。

但男孩從小就是個「問題少年」,打架、叛逆、調皮搗蛋,老師頭疼不已。

後來班主任和男孩談話發現,他是因為覺得父母總是忽略自己,才想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吸引爸媽的注意。

管得太嚴不好,太松也不好。中式教育不好,西式也不見得好。

好的原生家庭,從來都沒有固定公式,但好在有一些「範本」可供參考。

前幾天剛剛拿下全國游泳冠軍賽女子100米仰泳冠軍的傅園慧,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樂觀、開朗、大大咧咧。

她和父親一起參加的綜藝里,社長看到了最好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子:

傅爸爸一直是女兒的「頭號粉絲」,不遺餘力地支持鼓勵她做想做的事情。

被父母鼓勵長大的傅園慧 / 《我家那閨女》

和女兒一起訓練的游泳隊隊員,因傅園慧的「自戀」向傅爸爸「告狀」時,他能大方說出:

「我們傅園慧,真的就是天才」。

「我們傅園慧,就是天才」 / 《我家那閨女》

很多家庭里,父親總有著「無上權威」,傅爸爸卻十分懂得「尊重和平等」:

他從不要求傅園慧一定做到什麼事,有什麼麻煩兩個人會協商解決;

知道女兒從小手裡就喜歡摸一塊小毛巾,長大了依舊允許她在衣服上帶根紅繩,讓女兒手邊有個安撫物;

全盤接受了女兒孩子氣的依賴,並且無條件信任她「有分寸,大事上不會含糊」。

打遊戲的傅園慧和尊重女兒愛好的傅爸爸,社長酸了 / 《我家那閨女》

什麼樣子的家庭,才能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沒有標準答案。

只是,那些沒有創傷的孩子,成長中一定少不了愛、理解、尊重、溝通……

說這些,並不是讓大家去找「原生家庭欠了我什麼」。

畢竟,現實中很少有父母真的像「樊勝美媽媽」、「蘇明玉媽媽」那樣難以寬恕。

對平凡普通的我們來說,原生家庭的一些傷害,並不是無解的難題。

決定人生好壞的,除了家庭,還有自己

沒人可以否定,我們的一生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可是,走出原生家庭後,一生還很長,不是沒有修復的機會。

心理學家Alfred Adler覺得,一段經歷、一段心理創傷,不會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人們賦予這段經歷或傷害的意義,才會決定我們最終的人生走向。

「你可以把這段經歷變成傷害,也可以讓它變為成長,關鍵是,你要有勇氣面對現實,面對不那麼完美的自我。」

如果原生家庭真的很惡劣,你還有幾十年,把它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如果並沒有差到極點,就不要一點小事就去追溯「家庭陰影」,放大父母的一些失誤。

你可以不原諒,但千萬不要在懊惱悔恨、自怨自艾中賠上一生。

你不必因父母的過錯愧疚一生

伊能靜的母親在她小時候,反覆提及: 「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會過得好一點。」

這讓她一度陷入自責,認為是她拖累了媽媽。

「如果沒有你,媽媽會過得更好」 / TED

許多孩子,因為父母長期偏心、冷落,會開始質疑存在價值,懷疑「他們不愛我,是我做的不好嗎?」

當然不是,誰都無法選擇原生家庭,選擇什麼樣的人做父母。

你無須因為父母的過錯,懲罰自己一生。

你值得被愛。

有一個清晰的自我界定

心理治療師 Susan Forward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提到:

「情感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徹底斷絕聯繫,而是說你既是家裡的一份子,同時也是獨立的個體。

簡單來說,先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再去關心他人。

自我界定不是自私,而是有獨立的思維和信念,了解並滿足自己的真實需求。

父母的過度控制、無理要求,你可以堅定立場、選擇拒絕。

成年後,你必須學會不被父母影響意志、被家庭拖垮生活。

真正的愛可以幫你療傷

有一個殘忍的真相:你的父母可能真的不愛你,或者沒有能力愛你,過去給不了,未來也一樣。

但父母畢竟只陪伴我們人生一段時光,童年缺失的愛,不是沒有機會在別處獲得。

這種愛也許來自朋友、戀人,也許來源於自己。

他人的愛,讓人相信「我值得被愛」;自己的愛,則代表全盤接納。

伊能靜和丈夫秦昊結婚後說,丈夫告訴過她:「我不是你的醫生。

他愛她、關心她、照顧她,也十分清楚,只有她發自內心接受缺憾,才能真正「脫胎換骨」。

「在男友自信樂觀的影響下,我也慢慢在改變」 / 讀者留言

其實,追本溯源,最終是為了修復,「擁有給自己療傷的能力」,比沉溺於怪罪更能讓人成長。

不勸你原諒任何人,因為這對你來說不公平。

但敢放下,敢改變,才有機會靠近更好的生活。

總是集中精力回憶家庭帶來的創傷,不如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過好當下,如何珍惜自己」。

家庭沒法禁錮某人一生。

「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不是終點。」

一輩子是好是壞,最終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每個人的幸福或不幸,都可以從小時候去尋找,心理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沒有絕對閾值,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不會有完全一樣的結果,一個人人格的形成也是如此,它是一個先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養方式

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發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你在家對你的孩子是什麼教養方式?

快來測評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媽媽的5大自由:二胎自由、離婚自由…你實現了幾個?
章子怡吐槽女兒長得丑:這種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