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技術破冰到佔領市場,路還遠——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上游發展的「困」與「惑」(下)

從技術破冰到佔領市場,路還遠——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上游發展的「困」與「惑」(下)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關鍵核心技術在別人手裡的苦楚,生物行業中儀器製造領域的專家並不陌生,據統計,基因測序儀巨頭企業Illumina在基因測序儀核心技術領域的專利數高達五位數。有專家表示,其專利保護已經系統、緻密地將核心技術圍得像「鐵桶套鐵桶」。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培育一批尖端科學儀器製造企業」……2018年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總書記對高精儀器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

如何突出重圍?即使技術破冰,仍舊需要成熟產品,提高市場佔有率,走出核心技術之「困」的測序上游產業又如何應對發展中的「惑」?

自主破冰只是起點

2012年,一直購買Illumina儀器的華大基因忽然發現試劑耗材報價漲了好幾倍,新儀器難以購買,老儀器也不再維修。對方甚至對華大的發展「指手畫腳」,「華大希望將基因組計劃中獲得的技術和成果向醫學臨床轉化,而要推進臨床就需要獲得儀器所屬企業的許可和支持。」華大智造COO蔣慧說,對方卻並不支持華大。

直到2013年,事情出現了轉機。在美國基因測序領域排名第三的Complete Genomics公司有出售計劃,華大決定抓住這個機會,通過收購解決專利問題,實現核心工具能力自主化和可控。

「我們很慶幸那時當機立斷完成收購。」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岩梅表示,這一收購不僅改變了華大被挾制的局面,還讓中國的高通量測序儀核心技術實現從無到有。

「那個時候我們拿到的樣機重達2噸,是個名副其實的『黑鐵塔』。」蔣慧回憶,為了讓樣機能夠量產,團隊做了大量工作。兩年後,市場上出現了中國自己的儀器。隨後,專事測序儀研發的華大智造成立。2018年10月25日,華大智造發布的T7,日產出數據6Tb,成為目前產出數據最快的測序儀。

抓住機會,自主破冰,只是起點。「基因測序行業是有上下游鏈條的,除了要生產出高精密的測序儀,還要配備有效的試劑盒,以及成套的解決方案。」蔣慧說,華大後續開發了納米球技術,能夠實現測序擴增前的原版「影印」;找到萬里挑一的測序酶,使生化反應時間可以縮短到1分鐘內……

「用技術創新挑戰『寡頭』,提升測序儀能力和標準。」蔣慧表示,從企業自身來說,修鍊「內功」是推動建立成熟的基因檢測服務網路、對接好下游測序和場景落地企業的前提。

2018年,有媒體發布產業布局圖顯示,在上游儀器、試劑、軟體三方面均有研發和生產能力的,Illumina和華大均在列。華大成為實現測序儀量產的中國企業。這種轉變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Mathias Uhlen評價:「項目中產出的數據質量很令人滿意,事實上這也是我們見過的最好的數據。」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41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年夫順此前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預計我國科學儀器成果未來幾年將進入重要的推廣應用階段,將緩解我國對國外高端科研儀器的依賴。相關業內人士表示,也有不少企業正在調研或推進新一代基因測序儀的生產,據估測,目前國內有近十家企業在試水高通量之後的更新一代技術。

走出推廣應用的「怪圈」

在談到突破「卡脖子」技術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倪光南曾指出:當自主技術形成的產品已經從「不可用」到「可用」,需在應用中「練兵」,才能從「可用」向「好用」發展。

重要的推廣應用階段即將到來,市場卻似乎沒有準備好:一邊為科技創新歡欣鼓舞;一邊卻在試用新產品時心存疑慮。最令創新者心寒的是使用方的「三不」態度:不接受、不關心、不試用。新技術有了,如果五六年不使用,國外有了新的迭代,再新的技術也會落後。

對此,有業內專家表示,一方面,研發方要有工匠精神,對儀器工程化、可靠性的研究仍應該持續加強;另一方面,使用方應動態判斷,如果國內儀器已經與國際持平,應大膽採購。

事實上,政府出台了多項鼓勵政策推進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的落地,例如對屬於國內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按不超過市場銷售單價60%的封頂補助,有的地方政府還引入了市場化的保險制度,並為企業補貼保險費用。

「理論上,有國家經費支持的設備採購應堅持『有國產不進口』的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中,對是否有國產的前提判斷艱難、甚至微妙。」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

國產儀器應用進入一個「怪圈」——推廣難、用戶少,研發企業難以根據反饋改進,使產品追不上世界最高品質,產品品質的差距又造成了應用推廣的困境。

科技創新的「練兵場」似乎被一種固執的偏見封鎖了。「進口用得好好的」這種信念也帶來惰性。華大基因在科研項目的招標中也遭遇過類似的拒絕,「有高校院所,在設置應標門檻時增加限制,有明顯指向性和排他性,使得只有特定企業能進入投標程序。」朱岩梅說。

「練兵場」的開放將有益於整個測序產業生態的建立,而充分的競爭是健康生態的基礎。「擁有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儀器,完全可以建立健康發展的測序生態。」朱岩梅希望,對於測序儀產業來說,近九成的測序數據從國外壟斷企業產出的現狀能夠改變。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我所知道的李政道與季羨林、季承父子
定了!今年一本二本合併,又多一地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