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年度催淚電影,LGBT群體的無奈,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年度催淚電影,LGBT群體的無奈,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文:點點

LGBT群體的生活十分困難,因為取向和大部分人群不同,大眾經常朝他們投去異樣的陽光。科研成果表示:性取向分很多種,每一種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但總有人捂住耳朵和眼睛,把小眾性取向當做異類,忽視LGBT這個艱難的群體,剝奪他們應有的生活權利。

今天,點點要和大家聊一部和LGBT群體有關的影片,名字叫《被抹去的男孩》。

影片中,性取向為同性的男孩傑瑞德百般無奈,被親人和社會所傷害。由此引出「LGBT群體究竟該如何生存?"的問題。

本片的演技陣容非常強大。

男主角盧卡斯·赫其斯憑藉《海邊的曼徹斯特》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那一年,他剛剛20歲。

第75屆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傾力加盟這個故事,再次貢獻教科書級別表演。

故事發生阿肯色的保守小鎮,青年傑瑞德突然發現:自己不喜歡漂亮的女生,反倒是對男孩的身體異常感興趣。

情難自禁,他和自己最好的同性朋友有了進一步關係。

這事有點難形容,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對於同性群體而言,這件事情在正常不過。畢竟,誰都渴望擁有自己喜歡的人。但對於傑瑞德而言,這是人生突如其來的越軌。

——從小到大,他都是生活在一個保守的家庭,接受「異性戀」才是正道的家庭教育。所以,在事情發生後第二天,傑瑞德想也沒想,就選擇了逃避…

《被抹去的男孩》節奏非常快,戲劇衝突極速爆發,留下不少觀眾。

——開篇不過5分鐘,傑瑞德就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發現自己喜歡男孩、嘗試和父母溝通自己喜歡男孩這件事情、被父母強制性送往同性戀矯正中心。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矯正中心,強制性規範孩子們的性別認知,男孩和女孩們遭受各式各樣的非人對待。

不可以和任何人親密接觸(只能握手),不能在日記里記錄心情,每過一段時間,就要在大眾面前懺悔,諷刺自己過去所進行過的同性親密行為。

侮辱、體罰、歧視、麻木。

這是同性戀矯正中心中最常見的四種形式。導演拍攝大量群像鏡頭,記錄孩子們所遭受的非人對待。

一開始,他們還會嘗試著反抗。但慢慢的,所有人都學會了偽裝,用過來人的心態告訴新人:你需要把自己偽裝成「討厭同性戀」的樣子,這樣的話,你就能迅速出去了。

《被抹去的男孩》採用插敘手法,參雜以大篇幅碎片化回憶鏡頭。

有孩子們在同性矯正中心經歷的非人對待和重獲自由後小心翼翼的殘酷對比,也有沉重的自殺鏡頭。

故事切入點很特殊,從LGBT群體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傷害出發,依次呈現外界、親人、社會對這一群體的偏見和冷漠,非常現實。

最令點點印象深刻的鏡頭,發生在傑瑞德站在廁所窗戶旁往外看的時候:第一次產生逃走的念頭,第一次嘗試反抗這些非人的待遇。

不少觀眾表示:這一刻,是故事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長久陰霾後,終於迎來屬於希望的陽光。

與此同時,這個鏡頭也非常諷刺。

被囚禁的人群,應該是犯下錯誤的人群。LGBT群體什麼錯都沒有,卻要被矯正,要費盡心思逃離。

這不是他們應該承受的狀態。性取嚮應該是自由的,愛喜歡誰,就喜歡誰。性別從來不是決定愛情的必然元素。如果愛情非要有一個必然元素,也應該是擁有共鳴的靈魂。

為什麼總是有人捂住眼睛和耳朵,假裝不知道這些?

除此之外,《被抹去的男孩》還有更多意味深長的設定:矯正中心的老師也是同性戀,影片中LGBT群體終於勇敢反抗,傑瑞德努力改變,努力擁抱真正的自我。

最好看的地方,是各個主要人物的心路變化歷程。情感渲染比較濃厚,相比之下,忽略了戲劇情節的表達,故事整體稍顯平淡。

導演之所以拍攝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大家:LGBT群體受到傷害是必然,現實使然,這一群體應該更勇敢、更堅韌的生活。

以及,社會應該自省。黑人平權、女性地位、LGBT群體。本質而言,這三者是同一件事情,沒有任何區別。

生而為人,總有不同。如果今天我們不為這份不同發生,那麼今後,也不會有他人為我們的不同發聲。這條道路,所有人都應該堅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生活 的精彩文章:

韓國又出爆款韓劇,開播直接飆到8.8分,這次題材更大膽!
劉詩詩新劇開播,劇情不夠狗血來湊,這樣的國產愛情片還有救嗎?

TAG:電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