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儒家思想家都是偏執狂嗎?

儒家思想家都是偏執狂嗎?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儒家學者是一群固執不懂靈活變化的老夫子,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孟子也是一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固執的人。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孟子總是堅持仁政和王道理想,堅持人性善,堅持人皆可以為堯舜。無論在哪個國家,他總是不厭其煩其宣揚仁政和王道。在和齊宣王的交鋒中,無論齊宣王說自己貪財好勇還是好色,孟子總能把話題繞到仁政上去,這簡直不要太固執。其實這誤解了儒家思想,誤解了孟子。

儒家思想家都是偏執狂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儒家是一個理性務實的學派,強調通達權變,在社會公義面前,人應該堅守原則和底線,但在特殊的情況下,儒家倡導在適當的範圍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出適當的改變。孔子就善意地提醒人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觀臆斷,不絕對看事情,不墨守成規,不自以為是。如果為人處事做到這幾點,就學會了客觀、全面、變化地看待事情、處理事情,堅守原則而不固守陳規懂得權變,生活自然能左右逢源悠然自得。在《論語》中,孔子說: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被遺落的人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這是伯夷叔齊吧。』說柳下惠、少連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說話合乎倫理,行為合乎人心。』說虞仲、夷逸『過著隱居的生活,說話很隨便,能潔身自愛,離開官位合乎權宜。』『我卻同這些人不同,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

孔子說好多隱士、逸民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身上有明顯的標籤,他們都是死守一種原則的人,而自己卻不同,可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所以,孔子是一個圓通而不圓滑,堅守底線但不固執己見的人。孟子最崇拜孔子的「時中」的精神,所謂「時中」,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與時俱進、識時務者為俊傑,能夠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在「中」即原則的基礎上,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儒家思想家都是偏執狂嗎?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原來,孔子可以出仕就出仕,可以退隱就退隱,能長久干就長久干,能迅速果斷就迅速果斷。孟子很崇拜孔子的這種靈活通達權變的做法,最大願望就是學習孔子。

舜為什麼擅自談戀愛?

孟子既主張「執中」,又主張「行權」,人既要堅守原則,又不能固執己見在一棵樹上弔死。舜是孟子尊崇的聖人,但總有人拿舜的過去說事,因為在他們看來,舜也不是那麼潔白無瑕,因為他沒有報告父母,就把堯帝的兩個女兒娶回了家。儒家強調孝順,這也就意味著一切事情必須向父母彙報,特別是婚姻大事上,必須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則就是不守禮數。這一次,萬章拿孟子崇拜的聖人開刀——舜一直是大孝的典範,但舜沒有稟告父母,就暗自結下婚約,自作主張地結了婚,這就是不孝。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萬章問:「《詩經》上說:『娶妻應該怎麼辦?必須稟告父母。』如果這話是真的,舜應該最遵守這句話。可是舜沒有報告父母就娶妻了,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稟告了就娶不成了。男女結婚,是人生的重大倫常。如果稟告了,就要廢棄這個倫常,從而就會怨恨父母,所以大舜沒有報告父母。」

萬章說:「舜不稟告父母而娶妻,我懂了;帝堯嫁女兒給舜而不通報舜的父母,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帝堯也知道如果告訴了舜的父母就不能把女兒嫁給舜了。」

儒家思想家都是偏執狂嗎?

萬章指責舜不孝,堯不懂禮數,而孟子恰恰認為,舜和堯都是通達權變的人,因為舜家庭很特殊,父母和弟弟一心想搞死舜,怎麼可能還讓他娶老婆呢?堯也知道,要是和舜的瞎眼狠心的父母商量這門婚事的話,那婚事最後肯定黃掉。所以,舜結婚沒有報告父母,恰恰是大孝,因為不結婚就沒法生孩子,不生孩子才是大不孝,因為儒家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堯帝也不是個死守原則的人,要是他死守原則的話,舜可能打一輩子光棍,自己的兩個女兒可能就成了「剩女」啦。

所以,孟子認為,做事一定要分清楚輕重緩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才是明智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孟子說:「智者沒有不蓋知道的,但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什麼不親愛的,但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堯、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的事物,是因為他急於去做眼前的大事;堯、舜的仁德不能遍愛所有的人,是因為他急於去愛親人和賢者。如果不能夠施行三年的喪禮,卻講求緦麻三月、小功五月的喪禮;在尊長面前進餐,大口吃飯,大口喝湯,卻講求不用牙齒咬斷干肉,這就叫不識大體。」

在孟子看來,楊朱主張為我,我就是一切;墨子主張兼愛,世界就是一切,這就是太偏執而不識大體。堯、舜、孔子「執中行權」,懂得通達權變,就是識大體的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玩的國學 的精彩文章:

魏晉風度:不能拓展生命的長度,那就活在當下,增加生命的密度

TAG:好玩的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