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作品缺少高妙立意,結果便是無用功

作品缺少高妙立意,結果便是無用功

作品缺少高妙立意,結果便是無用功

文/吳冠南

————

唐代王維論畫講「意在筆先」。張彥遠也曾在論吳道子的畫時講:「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雖筆不周而意周也。」又:「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其實不單單作畫是這樣,作文、作詩也都是這樣。詩文、繪畫的形式只是作者內心「意」的跡化。如果沒有心中的先立之「意」,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成功的作品出現了。魯迅先生有「願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的妙句。朱是紅色,而從一般描繪春山來講,應該是用綠色才合乎情理與常規的吧?所以「新意匠」三個字就成為了需要我們作深入思考並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其實在中國畫創作中從來都是以重視表達「意」的深度為成敗標準的,所謂「意足不求顏色似」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水墨與宣紙的黑白,在中國藝術家眼裡就是提純的絢爛七色。中國的先哲們把紛繁複雜的自然與生命現象,智慧地歸納為簡單到再也無法簡單的一黑一白,一虛一實,這是對生命和自然最最本質的科學總結。正由於掌握了對事物本質認識上的哲理深度,所以用純黑白表現一切題材並不顯得單調和唐突。因為中國畫創作追求的是自然和生命的本質,當作品具有了生命力,顏色以及一切要素也就包含在其中了。齊白石先生的名作《蛙聲十里出山泉》,畫面上出現的是一泓山泉數只蝌蚪,而通過這些我們卻分明聽到了山間的群蛙一片鼓雜訊。白石老人的這幅作品無疑是中國畫寫「意」的傑作!

筆、墨作為工具和材料均只存在運用上的技術問題,所有技法、材料的運用都是必須要以「得心應手」為原則的。只有首先得之於心,才會有應之於手的意匠跡化。所以中國畫也就有了「心畫」的說法。

清代畫家王原祁講:「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雖渲染周致,終成隔膜」。這已經講得十分明白了,一幅作品如果缺少高妙的立意,縱使你再怎麼技術精湛,結果也只能是隔靴搔癢,未入門徑的無用功而已。

中國畫中的「寫意畫」特別重要表達的就是這一個「意」字。畫內畫外,筆已完,意無盡。因此寫意畫畫的是文化,畫的是人品,畫的是生命與自然的本質。

吳冠南

江蘇宜興人,1950年生。1962年步入畫道,初學芥子園畫譜後學吳昌碩、旁涉黃賓虹、齊白石。精於寫意花鳥畫。數十年來在各種媒體大量發表作品及論文和多次參加大型學術提名展、雙年展。近年來致力於立足本土傳統文化藝術的拓展與創新。出版個人著作幾十本。獲2004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研究院美術學術獎,「黃賓虹獎「、2004年南京傳媒水墨畫三年展」傅抱石獎「。現為江蘇省國畫院藝委會委員、陝西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品欣賞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欣賞 石濤書畫精選
三十五幅蘭花,三十五種風情!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