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人多就一定有用嗎?看了這場戰爭才明白,人多有時候成為累贅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幾萬軍力大勝數十倍於自己的前秦軍。
那麼,到這裡很多人就有一個疑問了,東晉的幾萬大軍為何能大勝數十倍於自己的前秦軍?這裡,我們想要搞清楚苻堅為何在淝水打了敗仗,就得弄明白苻堅當時的兵力有多少。由於,歷史資料中的記載十分駁雜,所以,史學界對苻堅當時的兵力也是眾說紛紜。
根據《資治通鑒》中的記錄,當時,苻融率領了一支三十五萬人的軍團,而苻堅又帶了八千騎兵前來支援,所以,總兵力為三十五萬八千人,我們暫且以這個數據為基準。此後,苻融調遣了三萬人馬進駐荊州,而主力部隊在攻打洛澗時又傷亡慘重,後來,又留下部分守軍駐紮。
據此推算,最終,在淝水戰場上參戰的前秦軍應該在二十萬左右。
二十萬兵馬,對於指揮官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考驗。苻堅的軍隊中融匯了各個民族的士兵,編製相當複雜。例如:坐鎮中軍的是氐人,這些精銳是苻堅的王牌主力,而漢人、羌人、鮮卑人等則士氣低迷,他們多半對氐人有強烈的排斥感,只是因為畏懼而效忠,硬著頭皮上戰場。
多種族強行湊成的部隊,則會帶來了巨大的交流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揮官的發揮。各民族之間語言、文化皆不同,且很難統一語言,苻堅在傳達軍令的過程中,必須將內容翻譯成多種語言,傳達效率大幅降低。
況且,這二十萬人除了氐人精銳部隊,大多沒接受過正式訓練,就算是請軍神孫武坐鎮,也很難順利調度。
之後,秦晉雙方在兩畔對峙,短時間內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此時,謝玄將軍向苻融修書一封,信中表示:「您與敵人在淝水兩岸拉開陣勢,是想與敵軍打持久戰嗎?這樣難免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您將先鋒撤出,讓我帶一支騎兵渡河強攻,若能取得成效便可令中軍乘勝追擊,若騎兵失利中軍也能做個接應。」
對於謝玄的建議,前秦領導層均持懷疑態度,他們覺得:如果,讓騎兵打頭陣無異於送死。可是,苻堅和苻融這兩兄弟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如果,趁著晉軍渡河時,讓騎兵輕裝上陣,閃擊晉軍,勢必會挫敗敵方。
最終,在苻堅的指揮下,前秦全軍後撤,給謝玄的騎兵留出進攻的空間。
苻堅的作戰思路是沒錯的,兩軍隔水對峙期間,先渡河的一方肯定會吃虧,前秦軍若以逸待勞勢必會佔據極大的戰場優勢。然而,苻堅卻忽略了一個細節,那就是:誰都沒法讓這支二十萬各族士兵組成的「雜牌軍」井然有序地移動。
混亂從軍令傳達過程中就已出現了謬誤,每支部隊的小隊長很難向部下解釋,全軍該如何向後撤出一定空間,然後,回過頭來與渡河的晉軍作戰?站在一個普通小卒的角度思考,置身於二十萬人海中,突然有一個命令讓全軍後撤,那麼,前方究竟發生了什麼?
前秦軍在後撤的過程中越來越亂,每個士兵都知道,晉軍就在自己的身後,隨時有可能渡河過來捅自己一刀,將後背留給敵人可不是什麼好事。隨著恐懼在前秦軍中蔓延,抱有這種想法的小兵越來越多,大家的步伐越來越快。
這個時候,就從最開始的列陣後撤,逐漸變成集體賽跑,場面越來越亂。
苻堅根本沒想到自己的一個軍令會如此的「一發不可收拾」,可不論如何下令,已無法扼制住這些恐慌的士兵。隨著前秦軍混亂不堪,晉人安插在前秦的間諜終於開始「發力」,他們在軍隊中不斷高呼:「我們失敗了!快逃命啊!」這句話無異於像在軍隊中拋下重磅炸彈。
最終,前秦軍像沒頭蒼蠅一樣四散而逃,因踩踏而死者不計其數。此時,謝玄的騎兵已與敵軍交鋒,苻融眼見局勢已難挽回,便騎著馬來到軍陣中,想要重新恢復秩序,誰知亂軍根本不聽他的指揮,反而,將他連人帶馬一同撞倒,失去坐騎的苻融很快便被追擊而來的晉軍殺死。
晉軍有驚無險地渡過淝水,在幹掉了謝玄的騎兵後再未受到任何抵抗,只見,前秦主力落荒而逃、互相踩踏。晉軍雖一頭霧水,但是,仍把握時機乘勝追擊,將前秦軍一路追趕至青岡。相傳:前秦軍在這場戰役中被踩死的人「蔽野塞川」,而活下來的士兵紛紛風聲鶴唳,聽到一點聲響都以為是晉國的追兵殺來,轉身便逃。
可以說,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甚至,有很多人說:那個時候,如果有無線電、如果士兵都接受過正式的訓練,哪怕部隊的編製再簡單一些,歷史都有可能會被苻堅給改寫。但是,可惜的是,這些條件苻堅都不具備,所以,最終他的結果只有落敗一途。怪就只能怪:這些人馬早已超出了他的指揮能力範圍。
參考資料:
【《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二》、《淝水之戰的性質和前秦失敗的原因》】
※嵇康為什麼最終被殺?其實,在他的性格中有一個致命缺陷
※李世民生前做了一件不果斷的事,結果,卻害得大唐三百年動蕩不安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