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杜甫的先祖杜預:史上同時配享文廟武廟的第一人

杜甫的先祖杜預:史上同時配享文廟武廟的第一人

洞庭湖博覽園

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濠河邊的洞庭湖博覽園,是一個以文化展示、文物保護、文化旅遊、文化創意、生態環保、休閑度假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文化旅遊產業集群。項目佔地面積2.7萬餘畝,總投資據稱多達110億元。首期工程洞庭湖博物館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展覽館正在建設中。旨在打造國際領先的湖泊博物館、中國湖泊第一館的洞庭湖博物館,早已被媒體傳得沸沸揚揚。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洞庭湖博物館所在的濠河,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先杜預組織開鑿的一條運河。

杜預是杜甫的祖先,這是杜甫自己透露的,千真萬確。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寒食節,30歲的杜甫在洛陽偃師西北的首陽山下祭祖時,寫過一篇《祭遠祖當陽君文》,自稱是西晉當陽縣侯杜預的十三世孫。文中,杜甫用了一連串四字句,來謳歌杜預的功績:「降及武庫,應乎虯精。恭聞淵深,罕得窺測,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繕甲江陵,祲清東吳,建侯於荊,邦於南土。河水活活,造舟為梁。洪濤莽汜,未始騰毒,《春秋》主解,膏隸躬親。」並表示自己「不敢忘本,不敢違仁」。

此外,天寶十年(751年),在長安當了多年「京漂族」的杜甫,曾利用唐玄宗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南郊三大典禮的機會,呈上「三大禮賦」,並順便向唐玄宗寫了一封求職信。信的開頭,杜甫是這樣自我介紹的:「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意思是:自我的先輩杜恕、杜預以來,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擔任官職。我的祖父杜審言,以文章著稱於唐中宗時期。我憑藉著祖輩的遺業,從七歲開始寫詩文,已經近四十年了。

杜預畫像

雖說是五百年前的老祖宗,但杜恕、杜預確實是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值得杜甫在求職時拿出來炫耀一番。杜恕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幽州刺史、建威將軍。其子杜預是西晉的鎮南大將軍、滅吳的統帥之一,也是批註《春秋左氏傳》的著名學者。除此之外,杜預還有一個特殊身份——他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大謀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的女婿。其妻高陸公主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姑母。也就是說,杜甫的祖先杜預曾是西晉的皇親國戚。至於杜甫的祖父杜審言,乃唐高宗咸亨年間進士,不僅「以文章著稱」,還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

關於杜預,史籍中對其評價甚高。《晉書·杜預傳》中說:「預在內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意思是杜預學識淵博,如武庫兵器,樣樣具備。事實上,杜預確是一位罕見的文武全才。明代以前,他是唯一一個同時配享文廟和武廟的人物。直到明成祖時,諸葛亮也進入了文廟,同時配享文廟和武廟的儒將才增至二人。

杜預進入文廟,當然是由於他的學術成就震古爍今。杜預在政治、經濟、曆法、律定、歷史、算術、工程等諸多方面均有研究與著述。在經史研究中,杜預特別喜歡左氏,自稱「《左傳》癖」,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30卷,為現存最早《左傳》注本。杜預曾參與修訂晉律,負責法律註解。他將773萬字、26000餘條的漢魏律令,精簡為12萬字、2900餘條。這在法律編纂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對後世法律的編修產生了很大影響。杜預在《律序》中提出的「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是中國法律史上區分律、令的最早定義。由此可見,「杜武庫」稱號絕無過譽之嫌,而是當之無愧。

德才兼備「杜武庫」

杜預進入武廟,主要是由於他在西晉滅吳之戰中,表現出了高超的軍事智慧和傑出的指揮才能。西晉咸寧四年(278年),長期在朝廷擔任掌管經濟財政事務的度支尚書一職的杜預,被任命為鎮南大將軍,南下襄陽(今湖北襄陽)接替因病去世的原荊州都督羊祜的職務。杜預是文人出身,不善武功,連騎馬、射箭都不會,但他善於謀略,以運籌帷幄、料敵制勝而著稱於世,指揮千軍萬馬是他的強項。

杜預到達襄陽後,積極進行軍事部署,準備滅吳。先是用離間之計,使生性多疑的孫吳君主孫皓召回了戰略要地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的守將張政,為滅吳之戰創造有利條件。接著三次上書晉武帝司馬炎,排除種種干擾,最終促使司馬炎下定了滅吳的決心。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西晉兵分六路,水陸齊進,大舉進攻東吳。杜預擔任西線指揮,主要任務是攻取江陵佔領荊州。鑒於江陵城防堅固,易守難攻,杜預採取先掃清外圍障礙、最後攻堅的策略。在攻取江南軍事重鎮樂鄉之戰中,杜預採用渾水摸魚之計,讓士兵喬裝打扮混入樂鄉城中,活捉了吳軍都督孫歆。當時軍中有歌謠說:「用計代戰,以一當萬。」

西晉滅吳之戰示意圖

由於杜預多次用計取勝,東吳人對他又怕又恨。史料記載頗有意思:杜預患有大脖子病(甲狀腺疾病),東吳人就在狗頸上掛個水瓢,說這是杜預的脖子。看見長包的樹,就在樹上寫上「杜預頸」,然後砍掉,藉以發泄對杜預的仇恨。東吳人此舉倒是有點阿Q精神勝利法的味道。

拿下江陵之後,杜預準備繼續東征。但因天氣轉熱,加之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軍中疾疫流行,不少人產生了畏難情緒,建議等到冬天再戰。杜預說:「我軍連戰連勝,士氣大振,而吳軍士氣低落,此時乘勝追擊,必將勢如破竹,迎刃而解。」成語「勢如破竹」和「迎刃而解」,就是這樣來的。隨後,杜預命水軍揮師東進,直取孫吳都城建業。孫吳君主孫皓見敗局已定,被迫出城投降,吳國滅亡。

勢如破竹,迎刃而解

天下重歸一統後,杜預因功受封當陽縣侯,並繼續鎮守襄陽,治理荊州。在荊州數年間,杜預居安思危,勵精圖治,一方面繼續操練軍事,維護局勢的穩定,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因而深受百姓愛戴,人們稱之為「杜父」。當時有人作詩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治水是杜預最有影響的政績之一。當時的長江荊州河段,河道彎曲,泥沙淤積,水患連年。杜預到江漢平原和洞庭湖一帶實地勘察後,提出了一個既能治理長江水患又能溝通南北漕運的解決方案——開鑿一條從楊口(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北,即古楊水入沔水之口)至巴陵(今湖南嶽陽市)長達一千餘里的運河,將夏水(自今湖北沙市南分長江東出,經今監利至沔陽入漢水)與洞庭湖直接連通。這條運河建成後,不僅緩解了長江的泄洪問題,而且提升了荊州南北間的漕運能力,並使沿線一萬餘頃農田得以灌溉。今岳陽市君山區境內的濠河,便是這條運河的遺存,也是岳陽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水利和交通建設工程。所以,洞庭湖博物館建成後,建議有關部門在濠河邊立一尊杜預的塑像,以紀念他治水的功績。

杜預沉碑

實際上,杜預是一個很在意自己名聲的人。他常說,我這一輩子,不指望立德,但立功、立言還是有可能的。到了晚年,生怕後人遺忘他的成就,特地請人刻了兩塊石碑,記載他的功績。其中一塊石碑沉入漢水之中,另一塊立在峴山之上。這樣做的目的是:世事多變,滄海桑田,刻兩塊石碑,總會有一塊存留於世,為自己揚名。不過,杜預大概沒想到,他的這一做法,反倒招來了後世不少調侃。如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曾作《讀史》詩嘲笑杜預:「汗簡書青已兒戲,峴山辛苦更沉碑。」

杜預一生仕途順利,堪稱官場不倒翁。與皇室有婚姻關係,固然是杜預平穩的一大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杜預情商高。杜預鎮守襄陽時,多次厚禮饋贈京城裡的權貴要人。有人問他為什這麼做。杜預說,我不是想從他們那兒得到什麼好處,而是希望他們別害我。顯然,杜預深諳官場的處世哲學。而他的十三世孫杜甫,在這方面就比他差遠了。杜甫仕途坎坷,多半是由於他不善於同權貴打交道。

杜預死於太康五年閏十二月(285年初)。當時他被徵調為司隸校尉,加位特進,地位同三公。但在進京途中,杜預突發重病,不治身亡,終年63歲。得知杜預死訊,晉武帝司馬炎甚是哀悼,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成。(文/謝志東)

洞庭湖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古今事 的精彩文章:

TAG:笑談古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