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00年前,漢朝人就發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眼鏡

2000年前,漢朝人就發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眼鏡

配圖-古代眼鏡/放大鏡

據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辭文字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武丁(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時期,就有關於眼病的記載,如「貞王弗疾目」、「大目不喪明」等等。

陝西周原出土的一些周朝甲骨中,最小的文字僅有一毫米見方,古人沒有眼鏡,卻能刻寫出如此細微精美的文字,可以想像,周代對甲骨文書寫者的視力要求是相當高的。

東漢時期,古人發明了一種「放大鏡」。

1980年,考古發掘江蘇揚州邗江縣甘泉鎮漢墓群,漢墓的墓主人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子——廣陵王劉荊。

嵌水晶金圈(東漢)

古墓出土了一件圓柱形金器——「嵌水晶金圈」,水晶經過打磨製成凸透鏡,用這件嵌水晶金圈如同單片的老花鏡,看書的時候,文字可放大五倍,被考古界譽為史上最古老的眼鏡。

嵌水晶金圈做工小巧精美,水晶純度極高,令人嘆為觀止。

劉荊死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據此判斷,「嵌水晶金圈」應該在永平十年以前打制的,這件眼鏡實物的發現,將眼鏡發明的歷史提前了一千二百多年。

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眼鏡是英國人羅格·貝肯在公元1268年發明的。

此外,在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南京北郊郭家山東晉墓中,相繼出土六件水晶磨製的凸透鏡。

由此可見,在魏晉時期,以水晶磨製凸透鏡的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了。

南宋時期,出現了雙片老花鏡,古人稱作「叆叇[àidài]」。

宗室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一書中記載:

「叆叇,老人不辯細書,以此掩目則明。其形色絕似雲母石,類世之硝子,而質甚薄……老人目昏,不辯細字,張此物於雙目,字明大加倍。」

老花鏡的製作材料類似雲母石和硝子,硝子是一種礦石燒制的假水晶。

明朝學者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解釋說:

「假水晶用藥燒成者,色暗青,有氣眼,或有黃青色者,亦有白者,潔白明瑩,謂之硝子。」日本人一直把玻璃稱作「硝子」。

明朝時期,佩戴「叆叇」看書者不乏其人。

明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記載:

「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

浙江提學副使林大春有兩副眼鏡,薄而透明,如同硝子、琉璃一般,用這種眼鏡看書「精神不散,筆畫倍明」,很多人都不認識,林大春問田藝蘅此為何物,博學多識的田藝蘅不無自豪地回答說:「此叆叇也!」

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光學專家孫雲球研製了「隨目對鏡」的驗光方法,根據近視、老花程度驗光制鏡自此開始。

《吳縣誌》記載:「孫雲球擴昏眼、近視、童光等鏡為七十二種,又有遠鏡、水鏡、端容鏡、焚香鏡、攝光鏡、夕陽鏡、顯微鏡、萬花鏡各種,著《鏡史》行世。」

清朝時期,配戴眼鏡已經十分普遍了,嘉慶年間的詩人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中寫道:

「近視人人戴眼鏡,

鋪中深淺制分明。

更饒養目輕猶巧,

爭買皆由屬後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她是戰國宮鬥狠角色,白居易詩中的蛇蠍美人
發現中國人一個秘密後,八國聯軍再也不敢瓜分中國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