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牙刷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在此之前古人都用什麼清潔牙齒

牙刷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在此之前古人都用什麼清潔牙齒

《詩經·衛風·碩人》是一首描寫齊國女子庄姜出嫁的詩,第八句「齒如瓠犀」說庄姜的牙齒像葫蘆籽一樣白潔細密。如果沒有基本的牙齒養護手段,庄姜不可能在出嫁年齡還能保持一口健康白潔的牙齒。

雖然中醫對牙科分類較晚,但古人一早就發現,不對牙齒進行必要的保養,必然會出現各種癥狀的牙科疾病。

除了醫術中有記載之外,我們在象形文字中也能尋得一些蛛絲馬跡。比如「齟齬」一詞的意思是意見不一,相互抵觸,本意指的卻是牙齒參差不齊。上下齒咬合不齊者被稱為齪,排列不齊者被稱為齜,不平整者被稱為齲,均視之為病態。類似的字和詞有不少,可見古人很早就開始關注牙齒和口腔健康了。

但像現代人一樣刷牙卻是很久之後的事情。

圖1 上世紀的假牙

周朝禮儀認為刷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此最初的牙齒清潔方式是漱口法。《史記·倉公傳》記載說「食而不漱」是造成齲齒的直接原因,飯後漱口成為當時人們每餐之後必備的功課,漱口水的材料是現在常見的鹽水。聰明的古人在食鹽的過程中發現鹽有消炎殺菌的作用,易溶於水的鹽粒成為漱口水的首選。《禮記》中有:「雞初鳴,咸盥嗽」,的記載,說明那時候的人已經將鹽水漱口作為牙齒保健的生活習慣。

鹽在當時的中原地區是一種奢侈品,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消費得起的,日常食用都稍顯珍貴,更不要說用來漱口刷牙了。於是,酒、醋、葯湯、茶水便成為漱口水的替代品。尤其是茶水這種便宜又易得的東西,成為普通人家刷牙漱口的首選。

茶水中含有的一種特殊酶可以分解殘留在口腔里的食物殘渣,防止酸性物質產生,造成齲齒;而茶葉內含有的氟元素和更是能與鈣質產生親和作用,附著在牙齒表面,進一步防止齲齒產生,穩固牙齒。雖然古人不能像現代人一樣知曉茶水中含有的特殊化學成分是保護牙齒的關鍵,但實踐足以證明茶水是一種完美的漱口水。

圖2 《紅樓夢》劇照,林黛玉漱口

現代的醫學廣告為了吸引眼球,總是千方百計地吹噓牙膏里含有綠茶精華之類,其實這些都是智慧的古人玩兒剩下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的增加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可供選擇的食物更加豐富。原始的漱口法已經無法滿足清潔牙齒的需要,急需一種更加高效快捷的牙齒清潔方式。「手指揩齒法」就在這個時候誕生。

用手指清潔牙齒,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種方法在古代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而這個時候的牙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早些時候貴不可攀的鹽已經降低了身價,成為普通大眾能消費得起的日用品,「青鹽擦牙法」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牙齒清潔方式。《紅樓夢》中就有賈寶玉用青鹽擦牙漱口的描寫。而青鹽只是用普通鹽加熱炒制之後,呈現出一種特殊的青黑色,是不是比普通鹽更具有護牙功能就不得而知了。

「手指揩齒法」從秦漢時期一直到清代都廣為流傳,更高端的刷牙方式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才開始流傳開來的。

圖3 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

敦煌196窟的晚唐壁畫《勞度叉斗聖變》是現存最早的古人刷牙圖,畫面上一左一右兩個人,右邊的人正在接受剃度,他赤裸上身,一手提著水瓶,另一手兩指橫放,半蹲著身體,露出兩排潔白的大牙。

與普通大眾刷牙作為日常生活習慣不同,刷牙不僅是佛教徒的日常,更是一種儀式。

在俗家人皈依三寶時,必須刷牙、剃髮、沐浴,經過這三個最基本的潔身過程,才能進行下一項。也就是說,中國古人刷牙可能是來自古代印度,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舶來品。

這個推測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也能得到證實。書中提到印度佛教徒每餐飯後必定用牙籤對牙齒進行清潔,每日一早一晚必定用樹枝進行清潔。

借著樹枝清潔牙齒的習慣隨著唐玄奘回到大唐一同傳入中原。因為印度地處熱帶,所產樹木質地鬆軟,諸如無花果樹之類極易尋得,印度佛教徒常用無花果樹作為清潔牙齒的工具。唐玄奘回到大唐之後,幾經甄選,最終選擇楊柳枝作為無花果樹枝的替代品。就這樣,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原始的牙刷。

圖4 晚唐用楊柳枝做牙刷

楊柳樹生長迅速,在中國廣為栽種,加上其質地鬆軟,纖維含量豐富,輕輕一咬,便露出樹枝里的纖維毛刷,這種牙刷自帶樹木的芳香,自然很快成為唐朝時期最受歡迎的潔牙工具。而楊柳枝成為佛教潔身的必備十八物之一,晨嚼齒木是每個佛教弟子必須完成功課。

不過楊柳樹只產於中國的局部地區,一些不產楊柳樹的地區還是保持著「手指揩齒法」傳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楊枝刷牙」和「手指潔牙」兩種方式並存。這種狀況直到宋朝才被打破。

1953年發掘的遼代駙馬贈衛國王夫婦合葬墓,是一座遼代契丹貴族墓。該古墓雖遭盜掘,依然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尤其是兩支牙刷刷新了中國人刷牙的歷史。

這兩支牙刷出土時僅剩刷柄,一端打有兩排細孔,想必是固定刷毛用的。這兩柄形制和近代牙刷已經頗為接近。契丹人在入住中原後逐漸漢化,生活習慣也日趨中原化,刷牙這種生活習慣在貴族階層也流行開來。

圖5 北宋的牙刷

刷牙在宋朝更加流行和平民化。此時的宋朝,用牙刷刷牙已經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宋朝境內不僅絕大多數人用牙刷刷牙,還出現了專門販賣牙刷的店鋪,製作牙刷的作坊。宋代《夢梁錄》就有「傅官人刷牙鋪」之類的記載,這些刷牙鋪就是專門出售牙刷的。

宋朝的牙刷製作,材料多選木、竹骨、角,比起遼代,材料來源更加豐富,價格也變得平易近人,使用牙刷刷牙變得更加低廉。

宋代牙刷和現代基本類似,在之後的朝代沒有太多改變,直到明孝宗墓中出土了一支完整的牙刷實物,已經和現代牙刷完全相同了,讓這個皇帝成為世界牙科醫學會認可的牙刷發明者(其實早在幾百年前中國人就用上牙刷了)。

圖6 茯苓,古代制牙膏原料之一

在牙膏方面,古人發揮了更大的想像力。最早是用鹽水、酒、醋、葯湯這些漱口水作為牙膏替代品,後來將鹽加工成青鹽,成為專職牙膏替代品。直到楊柳枝擦牙法出現,各種琳琅滿目的中藥牙膏替代品便應運而生。

宋代,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潔不幹凈,就用牙刷清潔,實在沒有,去院子門口掐一段楊柳枝楊柳枝,再不濟,雙指橫放,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齒。

對於牙膏的選擇,古人並不拘泥於某一種配方,古書記載的牙膏配方不下一二十種。大文豪蘇軾和科學家沈括各自發揮聯想,製作牙膏。蘇軾選擇的材料是松脂和茯苓,沈括選擇的是苦參。

比起歐洲人,中國人刷牙的歷史要早千年以上,接吻是現代歐洲人的日常禮儀,要是放在古代,倆人一見面,露出兩排大黃牙,親一個?簡直是一場災難。

文:曾府成

參考文獻:《夢梁錄》《禮記》《史記·倉公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突發大火的巴黎聖母院,有著怎樣的輝煌歷史讓世人為之「心碎」
咸豐皇帝期間所呈現出的三大錯誤,將清朝推上了不歸路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