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穀雨禪茶會:喝茶里的修行竅訣
「清明太早,立夏太遲,
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明代學者許次紓《茶疏》
民間諺云:「穀雨穀雨,採茶對雨。」穀雨前採摘的茶細嫩清香,味道最佳,所以穀雨品新茶,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從時間上分,清明後、穀雨前,確實是最適宜的採制春茶的季節。所以說,明前茶是茶中的極品,雨前茶是茶中的上品。
穀雨時節宜喝茶。因為到了暮春,人體肝氣當令,冬天蓄積體內的陽氣隨著春暖轉為向上外發,若藏陽氣過多,會化成熱邪外攻,誘發鼻腔、牙齦、呼吸道、皮膚等出血以及頭痛暈眩、目赤眼花等疾患,這就是所謂「春火」。穀雨茶,經過雨露的滋潤,營養豐富,香氣逼人。喝起來口感醇香綿和,對人的身體特別好,通全身不暢之氣——以茶驅濕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特別是據說穀雨這天的茶最好,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
在中國的文化里,喝茶,這是跟禮儀、修養、品性聯繫在一起的,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生活觀念和生活藝術。所以茶有茶道。尤其在佛教文化里,喝茶往往具有更深的內涵。
有一個人到一位禪師處參學,見面後,禪師為他倒茶,眼看茶杯已滿,禪師卻還在倒,那人就急忙說:「師父,茶滿了,不能倒了!」這時,禪師放下茶壺,看了看他,說到:「是的,茶杯滿了怎麼還能再倒得進呢?」
這句話的言外之音是什麼?我們的心裡裝了太多的東西,如果不「空」出來,即使聖賢來到面前,也會無動於衷,即使真理已經呈現,也沒有容受之力。
所以我總在想,一個人的心靈如果是一個容器的話,應該讓這個容器發揮它的功能性,為更美味更利於身心的飲食作準備。
讓心靈保持美好的狀態,愛自己、愛親人、愛國家、愛真理,這就是心靈容器里的正能量,這種能量能使自我生命充實而喜悅,使人類世界溫馨而光明。
遠離魔障,返得清醒,這是茶在佛教修習中的功德體現。我們在佛前供茶時通常會念:蒙山雀舌,獨佔先春,趙州有語遍禪林,三盞退魔軍。爽快精神,堪獻大能仁。嗡啊吽。
有「趙州古佛」之稱的從諗禪師,一句「吃茶去」,所有天南海北來的人,就都安頓在道場了。「吃茶去」,這麼一喝就喝了一千多年,乃至現在很多茶館、茶室里寫著的「禪茶一味」,其實就是從從諗禪師這裡來的。
喝茶,不管大碗小碗、白瓷玻璃,不管綠茶紅茶、龍井普洱,都不能空喝。喝要喝出一些覺悟來,要去參:誰在喝茶?
虛雲老和尚五十六歲時在高旻寺打禪七,有一天沖水,開水濺到手上,茶杯落地,一聲破碎,老和尚疑根頓除,恍然大悟。即說偈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沒有你也沒有我,沒有天也沒有地,修行就要修到這種「不二」的狀態。
所以喝茶是佛門當中一個很特別的法門。喝茶的時候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也很難言說。你可以用一句話講,用十句話講,也可以寫一本書來講。有的人走進佛門,問:佛教是什麼?有時候,師父只是對你說:喝過茶了嗎?來,喝喝茶吧。其實這個時候已經在跟你講佛法了。
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喝龍井,你說師父,你跟我講講龍井茶吧。我還真講不出來,很難講。就像你說學佛到底有什麼好,我也很難講得完全。講,講不出來,拿給你看,你也看不到,只有——你要相信我,就跟我一起走吧。
保持正覺,很安定地走在學佛的大道上,這裡面的清涼就是佛法,就是佛教。像我師父,他不管什麼時候,眼神總是那麼定。尤其是當老和尚遇到老和尚,相互之間甚至不用講話,往那裡一坐,一定,靜靜地喝茶,彼此的境界知道得一清二楚。我那時因為做侍者的緣故就有機會看到長老之間這種殊勝的禪林風光。
古人喝茶,什麼茶葉用什麼水泡,甚至用什麼柴火燒,都是非常講究的。柴火不同,燒出來的水味道會不同。這種微妙精細,其實就是儒家所言的「道心惟微」。
以道心喝茶,方為茶道。「一期一會」,這是茶道中流傳很廣的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每一次的相遇,都可以把它看成是最後的一次,唯一的一次。
佛教也講「無常」,有了無常觀不會讓你特別悲觀,反而會讓你珍惜每一次相會的緣分,珍惜每一次「喝茶去」背後身心的安立與清涼。
——摘自傳喜法師開示
迴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聲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公眾號:fojiaohuiri608
※佛教的修行是一個證真的過程,關鍵在信心
※清明節,我們也為自己掃掃墓
TAG:傳喜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