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人福與禍的多寡,和兩種心理特徵有關

一個人福與禍的多寡,和兩種心理特徵有關

《老子》第五十八章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就是說: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可以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那麼,到底哪些因素是導致福與禍的根源呢?

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他被譽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子),他在《韓非子·解老》這篇哲理散文中深刻闡述了:人生的福與禍,和這兩種心理有關。一個人福與禍的多寡,往往和這兩種心理特徵有關。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第一,敬畏心理可以福報多多,

韓非子曰:「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有了禍害,內心就會產生恐懼心理;內心恐懼,行為就正直;行為正直,思慮就成熟;思慮成熟,就能得到事物的規律。行為正直,就沒有禍害;沒有禍害,就能盡享天年。得到事理,就一定能成就功業。盡享天年,就能全身而長壽。一定成就功業,就富有而顯貴。全壽富貴叫做福。而福本源於有禍。所以《老子》說:「禍啊,是福所依存的地方。」

民間有句俗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雖然小心畏懼過頭了就顯得不合時宜,但是小心駛得萬年船,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做人做事多懷點畏懼心理,反而可以減少災禍,繼而事業有成,福報也多多。

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問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樂?」大家眾說紛紜,不外乎功名利祿,但是朱元璋都不滿意,直至一位老臣意味深長地說:「畏法度者最快樂」,朱元璋這才露出了微笑,頻頻點頭稱是。的確如此,越是遵紀守法,處世合情合理的人,越容易成功,越容易快樂幸福。

一個人,正是因為吃過虧,受過罪,吃一塹長一智,所以時刻懷有敬畏心理,為人處世不至於偏離正常軌道,才能合乎「人道」和「天道」,得道多助,繼而因禍得福,福報多多。所以說,人生的福氣和敬畏心有關,福報多的人,也往往都有敬畏心理特徵。

第二,驕狂心理容易招致禍患,

韓非子曰:「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有了好福氣,富貴就來到;富貴來到,衣食就美好;衣食美好,驕心就產生;驕心產生,就會行為邪僻而舉動悖理;行為邪僻,自身就會早死;舉動悖理,就不會成就功業。內有早死的災難而外無成功的名聲,也就成了大禍。而禍根源於有福。所以《老子》說:「福啊,是禍所潛伏的地方。」

老話說得好:「天欲其亡,必令其狂」,上天想滅亡你之前,總會給你些許好福氣,讓你驕狂自滿,言行舉止有失偏頗,繼而招致禍患,自取滅亡。曾國藩也多次強調「驕傲」的壞處:「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古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等等。所以說,越是好福氣來臨的時候,越要謙虛低調做人,這樣才能守住好福氣。

一個人若衣食無憂,生活條件優越,則更容易溫飽思淫慾,甚至驕奢淫逸,招致禍患。所以,晚清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都秉持勤儉的家風,因為他們都懂得求缺惜福,有福不可盡享。

比如曾國藩說:「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左宗棠也說:「自奉寧過於儉,待人寧過於厚。一切均從簡省,斷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勤儉持家,低調做事,是惜福之道,而驕狂自大則是招禍的根源。所以說,人生的禍患和驕狂心理有關,多災多難的人,也往往都有驕狂心理特徵。

《菜根譚》云:「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

由此可見,上天先給你小福氣,如果你產生了驕狂心理,則容易招致大禍患;上天先給你小禍患,如果你謹守敬畏心理,則可以趕走禍患,迎來更大的福報。

《太上感應篇》也說:福禍無門,唯人自招,所以,敬畏心理可以招致好福氣,驕狂心理可以招致禍患。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2019】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今日話題:

您是怎麼看待人生福與禍呢?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發表您的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琢磨君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將要走福運,往往會有這三個跡象

TAG:琢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