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棍傳奇:千年不衰的武林往事

西棍傳奇:千年不衰的武林往事

「東槍西棍,南拳北腿」,一句拳諺千年流傳,一段武林往事歷久彌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方人精悍而機靈,河流密布,拳打五尺,故而善於使拳,南派武術以拳法為主;北方人人高馬大,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四肢修長,長於用腿,北派拳法以腿為王;潼關以東的人們善使大槍,如岳家槍、梨花槍、梅花槍、六合大槍等等,顯然與逐鹿中原密切相關;西北戈壁沙漠交錯,絲綢古道萬里迢迢,一棍傍身既能探路過溝,又能驅獸抗匪,故而西北人善於用棍。

甘肅是西棍流行的核心區域,千百年來尚武之風經久不衰,如今那些遠去的武林高手們留下了怎樣的故事呢?27日,蘭州市武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周建睿講述了流傳千年的西棍傳奇。

西棍傳奇:千年不衰的武林往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戰國時,秦人對棍法並不擅長

「南拳北腿,東槍西棍」這句流傳了千年的武林拳諺,讓許多人認為,西北人自古擅長棍法。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據記載,戰國時,孟子曾對魏惠王說:「王如施仁政於民……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這裡說的梃是棍的另一種稱呼。從孟子的這番話語中,我們能得到這樣一個信息,其時,崛起於西北的秦人,並不擅長於棍法,秦人靠的是堅甲利兵,而魏國人以棍為自豪,甚至把棍當作抵抗秦楚堅甲利兵的優勢項目。如今秦始皇兵馬俑等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一點,出土的秦人兵器多為劍戈弓弩。

那麼,魏國的棍術是何時在甘肅出現的呢?我以為在漢代,漢武帝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大批河東移民進入甘肅,在河西走廊等地戍邊,這些人中一部分是原魏國的居民,因而他們有可能把魏國的擊梃之術帶到甘肅。

要說明的一點是,在魏國擊梃之術傳入甘肅之前,甘肅本土應該有自己的棍術,只不過我們尚未看到這一方面的資料。

西棍傳奇:千年不衰的武林往事

明代是西棍的興起之時

西北棍術真正興起是在明代,是人口流動的結果。明代政府多次組織山西、江蘇等地的居民遷移甘肅等地,移民的人數非常龐大,有王府護衛隨從、普通百姓、戍邊將士、罪戍等,可見移民中的大部分人都會點武藝。

值得關注的是罪戍,罪戍就是犯罪充軍的人。誕生在明代的《水滸傳》雖然講的是北宋故事,但生活背景基本上是明代的。此書形象地給我們展示了明中期的武術流傳情況和罪戍情形,如林沖、宋江、武松等人都是犯罪後充軍的,從他們身上能看到明代罪戍的情形。《水滸傳》也有些明代武術流傳的影子,如禁軍教頭王進被發配充軍延安府,路過華山時,在九紋龍史進家中借宿,兩人比試棍術,王進瞅准九紋龍史進的一個破綻,擊敗史進,後來王進成了史進的師傅。

移民們到甘肅後,自然也把武術帶到甘肅。整個明代,西北地區的武術中棍術逐漸成為主流,並且逐漸形成體系。就西北流行的「天旗棍」而言,有人說,這種棍術的式子中主要突出了「旗」字,如「秦王磨旗」、迎風卷旗、天王倒掛旗等;也有人說,這種棍法是從明代天啟年間開始流行,所以叫「天啟棍」(也有人叫「天齊棍」的)。就這個問題,2009年,我在西安舉辦的西棍論壇上專門和各門派的傳人進行了交流。

移民只是西棍起源的大背景。西棍的具體傳入,依舊模糊不堪,缺乏一個清晰的脈絡,現有的材料,大多為民間故事,主角不是和尚,就是道人,要不就是歸於某一家,許多結論相互矛盾,有時又相互抵觸,甚至詆毀。

為何會形成如此混亂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武術家們相互交流較少,其二是技不外傳,尤其在明清兩代,重文輕武之風很盛,武術活動尤其是單一器械的記載和描述也就少之又少了,這也就是明清兩代記載武術的筆記以及著作屈指可數的原因吧!

依我之見,叫哪種旗(啟、齊、奇)字已不重要,是西北的山山水水養育了西北人,勤勞勇敢的西北人在數千年的勞作和抵禦侵略自衛生存中創造出了具有西北地域特點的棍術——西棍。

目前,流傳在甘肅的棍術可分為三種:條子、鞭桿、五尺棍。條子棍,這種棍的長度稍高過人頭,棍細而長,技擊方法上是棍中有槍(槍法),槍中有棍(棍法)。戚繼光在《槍經捷要篇》中講:「中平槍槍中王,高不攔低不拿,中心一點鬼難防」。槍棍相加,這種棍法是何等的厲害!這也正是西北棍術的特點。除此之外當屬「五尺棍」,棍的長度以人在站立姿勢的狀態下從地面到人的眉毛為準,故而又叫齊眉棍。還有一種短棍叫三尺鞭桿,長度一般是本人的一臂加一肘的長度,或是站立姿勢下,棍的長度從地下到胸口的高度,故此在民間有三尺鞭桿之說。

西棍傳奇:千年不衰的武林往事

西北棍王傳奇,一人打倒十八對半

說起西棍,有幾個人不能不說,他們就是王天鵬、羅文源、關其泰三人,都被人們稱為「西北棍王」。

這三個西北棍王中,以王天鵬名氣最大,他也是西棍的集大成者。他離開我們已經有四十多年了,但是武術界的老人們還是經常談起他。王天鵬字子翔,祖籍山西太原,後定居蘭州。我沒有見過王天鵬,據別人說,他肩寬背厚,臂力過人,特別是下盤功夫如柱石一般。

王天鵬年輕時曾拜有「神腿」和「神棍」之稱的山西籍拳師楊秉文為師,他與山西人管茂亭並稱得楊門真傳,他所擅長的天旗棍也是得自於楊秉文。王天鵬初到蘭州,曾一度以保鏢為業,在蘭州德盛鏢局當鏢客,在當時的秦隴鏢行中頗受推崇。

我早年經常聽到先師馬穎達老師說起:棍為槍之母,練槍必須先練棍。我想,先練棍的原因是棍在民間容易普及。西北人練習棍術,大多選用白蠟桿,這種材料有個特點,輕易不斷裂,一旦用力過猛最多也是披裂開叉。遠在明末,白蠟桿就大規模裝備部隊使用了,據說明末名將秦良玉就率領3000白蠟桿兵,東征西殺,名震各地,白蠟桿兵其實就是用白蠟桿做槍桿的長矛兵。可見,說西棍興起於明代,是非常有道理的。

王天鵬練武也離不開白蠟桿,但由於他臂力過人,一根白蠟桿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裂開了,無奈之下,他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把白蠟桿放在水缸內浸泡一段時間,這樣一來,白蠟桿的韌性增加了,不易打斷和披裂了。他的武功很高,高到了什麼程度,誰也說不清楚。

蘭州曾流傳著他一人獨斗十八對半的故事。蘭州東教場過去是軍隊操練的地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駐紮在東教場的部隊中有三十多個武林高手,據說號稱十八對半。好武的人集中在一起,難免有爭鬥。一來二去這幾十個人就養成了橫衝直撞的作風。一天進城看戲時,和戲院發生衝突,正巧王天鵬也在戲院內,他按捺不住,在戲院門口和這幫高手們大打了一場,棍王堵在戲院門口硬是不讓他們進來,為了面子,東教場的高手們只好往前沖。西北棍王的戰術很高明,堵住門口,真正和他正面打鬥的人並不多,最後這37人都被打倒了。這是解放前蘭州武術界的一點趣事,也是流傳下來的關於王天鵬為數不多的傳奇故事。

到了三十年代以後,王天鵬很少和別人交手,到晚年,最多就是拿著煙鍋和同行中人切磋一番而已。

西棍傳奇:千年不衰的武林往事

往事蒼茫歷久彌新

王天鵬的主要精力在棍法上,他廣擷博採,努力發掘蘊藏於甘肅棍法中的優秀內容,積極創造出了既保留老法又富於新意的棍法流派,為此他曾在甘肅隴南諸縣及臨洮、岷縣、臨夏等地尋求名師高手,武藝日精,造詣日深。

現在流傳的「六合條子」、「琵琶條子」、「扭絲棍」、「迎風條子」,鞭桿「五陰、七手、十三法」和「吊手鞭桿」等棍術套路和棍法基本上都是傳自於王天鵬等人。可以說,他在西棍的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王天鵬練習的棍術和鞭桿是以功力見長,與之較棍者,只要棍一接觸對方的棍,不是落地便是從手中飛出。在三位棍王中,王天鵬風格質樸而氣勢渾厚,勁力和身法中含有劈掛拳的吞吐開合的特點,而在把法的結構上又雜糅了晉、冀以及隴右一帶諸家的棍法,尤其是他所精心創編和練習的短棍(在甘肅一帶又稱為鞭桿)更是精彩至極。羅文源則注重風韻,特點是細密精巧,富於變化。聽先師馬穎達老師講:王天鵬在方法和功力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西棍傳奇:千年不衰的武林往事

我和第三位西北棍王關其泰先生有過交往,1984年10月,我帶領蘭州武術群英共赴隴南受災地區慰問表演,關老師也隨隊前往,回來時,我們在天水和天水武林名叟黃寶珊先生進行了交流,那時,關老師拳腳器械功夫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做烏龍搗骨時,渾身散軟,骨節嘭嘭啪啪作響;練起翻子拳,式式相扣,招招不斷,尤其是鞭桿五陰和七手,熟練至極,步法和腿法配合極佳,手對棍的感覺:棍就好像粘在了手上一樣,一會兒撥雲見日,一會兒橫掃千軍,纏絲紐帶,變化無窮,一趟吊手鞭桿演練下來氣定神閑,好不叫人仰慕。

這次演練也使我對西北棍術鍾愛備至。我生於斯,長於斯,願西棍這一地方特色的武術運動項目代代相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貞觀之治」有多少是真的?
陳獨秀生命中的最後歲月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