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就業市場分化明顯 求職心態需擺正
這些天,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某位博士的調查研究結果在社交網路上引發熱議。其中顯示,在中國求職市場上,本土大學畢業的求職申請者得到招聘者的回復率比美國大學畢業的求職者更高,甚至從美國名校畢業的求職者得到的回復還沒有中國本土一般大學畢業生得到的回復多。
該信息引來多方討論。行業分析人士指出,由於統計口徑不同,最後得出的結論可能大相徑庭,也會與事實存在較大出入。該研究的權威性、科學性有待證明,但有一個趨勢值得注意,即如今海歸就業市場越來越呈現出分化特點,市場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大,優質海歸非常搶手,而競爭力相對較弱的留學生,求職遇冷的現象則時常發生。
海歸競爭力分化
「我前不久剛參加了一場留學生回國就業的春季招聘會,企業給出的待遇多數是『六險兩金』或『八險兩金』,都挺不錯的。」年初剛從澳大利亞回國不久的小潘告訴記者。招聘會上,他與兩家企業達成了簽約意向,準備「再看看」是否還會有更好的選擇。
小潘表示,自己的不少同學從美國、英國的著名高校畢業回國,都找到了理想工作,「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學習,最重要的都是學生本人的態度。學習不踏實、技能水平低,都難以找到好工作。」
在某國企控股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和招聘工作的小徐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用人單位基本還是根據業務和崗位特性招聘,優秀的海外學習背景毫無疑問極具競爭力。「以我們公司為例,招聘以融合為主。因為公司職位對英語的要求較高,需要對英文條款把控能力強的人才,所以社招主要是看工作經驗,應屆生的校園招聘則偏向於針對海歸。」小徐說。
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小徐表示,招聘市場正在變得越來越理性,「看國外文憑就給offer」的時代已一去不返,「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對優秀海歸的需求量很大,也提出了很多指向性強的崗位要求。」
本土人才有優勢
國內高校培養質量的提高,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海歸的「光環」。留法回國的孫賀認為,得益於本土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海歸在信息渠道方面並不佔優。
「本土高校的秋招、春招很早就會開始,學校跟企業接洽頻繁。現在,很多學生在讀書期間就擁有適應和接觸中企的機會,相較於留學生,這是很大的優勢。」孫賀告訴記者,「我在國外學習、實習、工作,然後回國。我沒有經歷過在國內找工作的過程,所以回國的第一個感受就是陌生。」
在他看來,對本土文化了解深入、知道如何與企業打交道,會在求職過程中發揮有效作用,而這恰恰是國內高校畢業生的長處,另外,其所擁有的導師、學兄學姐等諸多人脈資源,也是本土優勢的體現。
回國近10年的孫賀,對中國如今在產學研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績感觸頗深。「我剛回來的時候,中國高校與企業間的合作還沒有如今這樣廣泛、完善。國內高校畢業生現在擁有了更多機會和條件。」他說。
求職心態需擺正
全球化智庫與智聯招聘在去年8月聯合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中顯示,認為自己收入高於甚至遠高於預期的海歸不足1%,80%的海歸認為收入水平低於預期。同時,逾七成海歸認為所在的工作崗位與海外所學專業匹配度不高,超過半數海歸有更換工作的經歷。
預期與現實存在落差,為彌補落差便選擇跳槽。業內專家認為,有些留學生回國就業時的低穩定性和高流動性,客觀上影響了用人單位尤其是一些實力一般的企業招聘海歸的意向。「留不住」「用不好」,便乾脆不招了,也體現了一部分招聘者的心態。
智聯招聘首席執行官郭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應聘者應擺正求職心態,深耕某一方面並不斷積累經驗。留學經歷對於求職者來說是綜合賦能,並不只體現於一朝一夕,立足於整個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綜合考量,提升能力、持續學習更為重要。
孫賀認為,留學生回國後「第一份薪水」的高低或許沒有那麼重要。「出國留學的意義有很多,了解更廣闊的世界是更重要的目的。不同的國度、不同的風土人情,每個留學生本身就是交流的窗口。過分關注『第一份工作薪水的高低』顯得片面和短視,留學所帶來的視野和多層次的知識結構將會持久地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記者 孫亞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4月20日 第 10 版)
※F-35A在日本緊急迫降7次 墜毀戰機仍未找到
※蘇丹快速支援部隊:國家權力過渡期不得超6個月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