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又製造「學術交流障礙」,在美華人學者未來一兩周飯碗要丟?

美又製造「學術交流障礙」,在美華人學者未來一兩周飯碗要丟?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勇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學術研究正越來越多地被捲入美中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中。」當地時間18日,世界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以此為題刊文稱,包括國際學術會議、學者簽證、科學資助等在內的學界各個方面都已經受到地緣政治影響。文章列舉了一系列相關事件,比如幾所美國大學預計將在本月內解僱一些外國教研人員,因為他們涉嫌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這裡的「外國」主要指中國。「拒簽、解僱,在美華人學者遇寒流。」「美國之音」19日這樣評論。「如果連學術交流都要以陣營劃分,那麼這意味著中美關係中的冷戰色彩加重,同時也意味著這一個別領域的事件或將起到毒化整個中美關係大局的效果。」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不僅會給中美兩國帶來損失,也將對全世界的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據《自然》雜誌18日報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近日出席美國國會一場聽證會後表示,一些美國大學的教研人員將在一兩周內丟掉飯碗。去年8月,柯林斯向NIH資助的1萬多家美國機構致信,要求他們尋找關於「一些外國實體」干預該研究院資助項目的問題。「美國之音」說,NIH的重點調查對象是中國研究人員,但不僅限於中國。柯林斯在聽證會上表示,55所美國科研機構通過調查發現了一些「異乎尋常」的情況,比如資助接受方沒有披露自己還曾接受外國政府的資金,或是把其所在的美國機構的知識產權轉移到了中國或其他國家。「行動正在展開。」柯林斯說,很多涉嫌違反資助規則的教研人員將離開崗位。「美國之音」稱,美國科技領域的華人學者擔憂他們的工作正受到額外審查。

《自然》雜誌提到,目前在美學者提交研究項目的安全審核時問題不斷。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管理人員莫沃里表示,有時候他要提醒研究人員,他們的中國學生可能無法通過審核。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科研人員會決定退出項目。莫沃里說,這給學校造成了困難,因為中國學生在其國際學生中的佔比是30%至40%。另外,這也會影響學校招生。「如果他們(中國人)被告知無法參與美國機構的前沿研究,那麼他們就會選擇前往其他國家。」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關於約30名中國學者赴美簽證被吊銷或遭遇行政複審的報道引發國際輿論強烈關注。《自然》雜誌補充了又一例證——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他錯過了兩次在美國召開的學術會議,其中一次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的2018年年會,在這次會議上他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了克利夫蘭獎,但他因沒有及時獲得簽證而無法前往。潘建偉說,他直到上個月才獲得有效期為3個月的單次入境簽,而此前他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裡就能得到一年多次入境簽證。「這將為美國和其他國家科學家間的合作帶來障礙。」 這名中國學者稱。

楊希雨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除了旅行受阻,FBI在美國境內對到訪中國學者的干擾與詢問也越來越多,牽涉其中的專業人士從科技領域擴大到社會科學領域,這令中美學術圈中形成恐慌氣氛。「在這樣的背景下,舊的學術交流項目被干擾,新的項目難以啟動,中美學術交流的活躍度大幅下降。」

這一局面是否會影響中國的科學發展?報道援引天津大學藥學院院長西格爾的話稱,近年來,中國已沒有那麼依賴通過與美國合作來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他認為,中國擁有自己的資源,包括豐富的研究設施、龐大的勞動人口和強大的資金來源。「而且,(中國)學生和投資者已將歐盟視為一個對職業機會和商業發展來說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它被認為比美國更開放,也更願意接受和中國的合作。」文章說,中國的研究人員「會去歡迎他們的地方」。

楊希雨認為,無論是對中美兩國的發展,還是對全世界的進步,中美學術交流活躍度的下降都會帶來明顯損失。「以人工智慧為例,數據是該技術領域最寶貴的資源。在這方面,中國具有無與倫比的數據量,美國則在數據多樣化方面優勢突出,雙方聯手才能將效益發揮到極致。但在目前的氣氛下,中美在該領域的深度合作幾乎不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俄媒:阿拉伯國家條條大路通北京
韓國因為中國幹了件讓日本不高興的事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