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馬文·明斯基:求索 「智能」 奧秘,人工智慧之父的傳奇一生

馬文·明斯基:求索 「智能」 奧秘,人工智慧之父的傳奇一生

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新智元推薦

來源:微軟研究院 AI 頭條

【新智元導讀】在 70 年的人工智慧浪潮中,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與機器學習、神經網路、虛擬現實、框架理論等熱門名詞緊緊聯繫在一起。他是定義和發展 「人工智慧」 的先驅者之一,也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首點陣圖靈獎獲得者,被尊稱為 「人工智慧之父」。本文為大家講述 Marvin Minsky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傳奇故事。

探究智能的狂熱

1927 年,Marvin Minsky 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他從小在私立學校接受教育,高中畢業後遵循猶太傳統應徵入伍,在二戰末期經歷了兩年海軍生涯。退伍後,他在哈佛大學主修數學,同時選修了電氣工程、遺傳學、心理學等學科的課程。廣泛的學科涉獵為他對人工智慧研究發起挑戰打下了基礎。

在哈佛學習期間,Marvin Minsky 就對人類心智起源、認知事物的奧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探尋真理。於是他一頭扎進機器智能的研究,在本科的最後一年與同學 Dean Edmonds 一起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神經網路計算機 SNARC(Stochastic Neural Analog Reinforcement Calculator)。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時,他繼續遵從興趣,完成了在當時的評審委員會看來格外離經叛道的博士論文 ——「神經網路和腦模型問題」。在《紐約時報》的一次採訪中,他談及了這一選擇:「智能問題看起來深不見底,我想這是值得我奉獻一生的領域。

Marvin Minsky 博士畢業時,正是控制論興起的時候,他開始投入用計算機模擬人類的心理和思維的研究。當時,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也發表了頗具影響力的文章《計算機器與智能》,提出了機器學習、圖靈測試、遺傳演算法等概念,與 Marvin Minsky 的想法不謀而合。

「傳授」 智能於機器

Marvin Minsky 始終堅持著一個信念,他認為智能的本質是許多有著各異能力的代理之間的一種受管理的互動,因此智能不是人類所特有的,人的思維過程也可以用機器去模擬,讓機器也擁有智能。

也正是基於這種信念,Marvin Minsky 與當時在達特茅斯學院任教的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 ),以及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等學者共同促成了 1956 年的一場著名的會議 ——達特茅斯夏季人工智慧研究會議。在這次頭腦風暴式的會議中,「人工智慧」 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人工智慧正式被看作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

這個夏天的達特茅斯,聚集了多位未來的圖靈獎得主。在隨後的幾十年中,這些重量級人物和他們遍布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們,在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大放異彩。

達特茅斯會議五十年後重聚,2006

左起:Trenchard More,J. McCarthy,Marvin Minsky,Oliver Selfridge,Ray Solomonoff

上世紀 50 到 60 年代,Marvin Minsky 帶領他的學生們在人工智慧這片新開墾的知識領域快速地開疆拓土。「當時我們習慣於每兩三天就有一個重要的新發現,並且覺得理所當然」,Minsky 說。1960 年,Minsky 在論文 「Steps towa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中提出了由啟發式搜索、模式識別、學習、計劃、歸納等部分構成的符號操作(symbol manipulation),掀起了一場人工智慧的革命。此後,這些主題成為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探索的核心。

60 年代早期,Marvin Minsky 與志同道合的 John McCarthy 在麻省理工學院再次會和,共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 ——MIT AI Lab。在這個實驗室里,Marvin Minsky 不僅致力於向機器 「傳授」 人類的感知與智能,還尋求人工智慧技術和實用機器人的結合。他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幾款光學掃描儀,和帶有掃描儀和觸覺感測器的 14 度自由機械手,也開發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夠模擬人類活動的機器人 Robot C。這些進展對現代的機器人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機器人技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Marvin Minsky 與機械手

機械手像人手一樣搭積木

除了眾多領先的研究成果,MIT AI Lab 對共享電子信息的倡議也促進了計算機領域一種重要文化的形成,為開源軟體和互聯網的前身 ARPA 奠定了基礎。

Minsky 也對計算機圖形研究興趣濃厚。1963 年,他發明了首款頭戴式圖形顯示器,這種模式在今天的頭戴式虛擬現實顯示器中繼續得以應用。Marvin Minsky 在當時率先提出了「遠程呈現」(telepresence)的概念,通過微型攝像機和運動感測器等設備讓人類 「體驗而不真實介入」,成為虛擬現實的先驅。

60 年代末,Marvin Minsky 開始研究能捕捉部分神經行為特徵的感知器(perceptrons),將受神經活動啟發的人工智慧研究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而神經網路在經歷 20 余年的沉寂後重回人們的視野,再次掀起人工智慧領域的革命。

1969 年,Marvin Minsky 因他在創造、形塑和推進人工智慧的進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而摘得圖靈獎的桂冠。2011 年,他因對人工智慧和智能系統的重大貢獻入選IEEE AI 名人堂

興趣廣泛的跨界明星

極其廣泛的跨學科背景讓 Marvin Minsky 的科研成果也橫跨眾多領域。在人工智慧之外,他還為顯微鏡技術做出了貢獻,在 1956 年發明製作了第一台共聚焦掃描顯微鏡,這種光學儀器擁有極好的解析度和影像質量,後來在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領域被廣泛採用。

1975 年,Marvin Minsky 首次提出了重要的框架理論(frame theory),以框架系統的形式完整地表示知識。框架理論結合了心理學與社會學,提供了一種描述人類認知結構的全新方式,不僅對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影響深遠,還被引入大眾傳播研究等多個學科領域,成為重要的理論基礎。

作為頗負盛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Marvin Minsky 也出版了多本開創性著作,包括《語義信息處理》(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心智社會》(The Society of Mind) 和《情感機器》(The Emotion Machine)。

Minsky 不僅在眾多科學領域有著豐富的經歷,對音樂也有不少研究。在學術研究之外的生活中,他是一位頗有建樹的即興鋼琴演奏者,享受用音樂表達他的哲思。

有趣的是,Marvin Minsky 還作為顧問參與了 1968 年的史詩級科幻巨作《2001:太空漫遊》的製作。導演庫布里克親自上門諮詢電影中的技術細節,比如影片中著名的 AI 大反派 「HAL 9000」 計算機外型應該如何設計,在 Minsky 的建議下,原本包裹著花花綠綠標籤的 「未來計算機」 成為了電影最終呈現的無數小盒組成的機器。

《2001 太空漫遊》HAL 9000 主機內部

無盡的科學求索

「我認為沒有什麼是我們最終無法認知的,區別在於時間、難度以及優先順序。」 晚年接受採訪時,Marvin Minsky 回憶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工智慧 「每周都有新突破」 的黃金時代,依然流露出無限嚮往的神情。

Marvin Minsky 一生致力於開拓人工智慧疆界,幾乎見證了人工智慧興起後所有的潮起潮落。他本人亦是這風浪中的弄潮兒,對人工智慧發展的影響深遠。

Marvin Minsky 始終相信計算機是有史以來能最大限度增強人類能力的東西,這也是他最初為人工智慧奉獻一生的信念和目的。他期待比人類更優秀的機器人擔任工程師、數學家、物理學家,來為人類更好的理解經濟的本質,解決我們正面臨的人口老齡化、貧困、教育等問題。正如這位高瞻遠矚的人工智慧之父所言:「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的未來打算。」

參考資料:

[1] Marvin Minsky.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vin_Minsky

[2] 探尋大師足跡,一覽馬文?明斯基學術風采

https://v.qq.com/x/page/d0331u040cc.html

[3] 馬文?明斯基一生做了什麼,為什麼他被稱為 「人工智慧之父」?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601/XU8hHZWu40cgpvgt.html

[4] 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回憶 AI 的發展

https://v.qq.com/x/page/f0182h49jd8.html

[5] TED: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解讀人工智

https://v.qq.com/x/page/z0173e6nw0c.html

[6] 從馬文?明斯基到 AlphaGo,人工智慧走過了怎樣的 70 年?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601/qXo5EaNlM0Lt4CyR.html

[7] Marvin Minsky, Turing Award Winners

(本文轉載自微軟研究院AI頭條,ID: MSRAsia)

更多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元 的精彩文章:

MIT教授:我們有50%-100%概率生活在《黑客帝國》的虛擬世界裡
何愷明團隊神經結構搜索最新力作:設計隨機連接網路,效果超ResNet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