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是陸遊的老師,這首詩彷彿隨手拈來,充滿了詩情畫意
詩人寫作的風格不僅和作者的學識水平、興趣愛好有關,還與其當時所處的環境、心理因素以及接觸的人群緊密聯繫。一位優秀的詩人必然是善於取長補短、海納百川,不斷地糾正自己的缺點,同時又積極思考、銳意進取,才能得到讀者的歡迎和喜愛。南宋有一位詩人就是如此,從開始深受其他人影響,到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三衢道中
宋代: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曾畿,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禮部侍郎等職。曾幾學識淵博,其詩講究用字鍊句,風格活潑清淡。北宋後期到南宋前期的百餘年間,詩壇上是江西派的天下。曾幾也免不了接受江西派的影響,他十分推重黃庭堅,把一部《山谷集》讀得爛熟,又曾經向江西派詩人韓駒、呂本中二人請教過詩法,所以後人也想把他列入江西派。
不過曾幾的風格比呂本中的還要輕快,尤其是一部分近體詩,活潑不費力,已經做了楊萬里的先聲。這說明他並不完全投向於江西派門,而是注意探索自己的路。詩人是陸遊的老師,這首詩彷彿隨手拈來,充滿了詩情畫意。陸遊後來回憶時也說,「我得茶山一轉語,文章切忌參死句。」
題目中的「三衢」是今浙江省籍縣一座山的名稱,詩中描寫舊曆四、五月間梅子成熟時節的江南山水之美。本來這個時候的江南多雨,賀鑄就曾精彩地描寫,「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便是此時的特有景象。
但在曾幾筆下,天氣卻是連日晴朗,這就為作者出遊增添了一抹亮色。「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前兩句寫時令、天氣和一路行程,一個「卻」字,描繪了詩人高漲的遊興。他先是乘舟而行,然後登山,水路和山路上所見都是草木成蔭、翠綠可愛。所不同者,只是在山中還聽到了黃鸝的斷續叫聲而已。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山路上古樹蒼翠,與來時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卻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後兩句在遍野蔥蘢的大背景中,忽而引入了鳥鳴之聲,更加反襯出環境之幽,使詩情畫意為之生動起來。「添得」二字看似隨意,卻暗示了作者遊興很濃。
詩人一定非常熟悉以前的黃梅天氣,不僅印象深刻,而且還特地與當時的「日日晴」進行對比,同時又將歸途中綠蔭和黃鶯的鳴叫與先前進行對照,融入了作者的喜悅之情。詩人並不拘泥於詳盡地描寫一景一物,而是採用了相當概括的手法,從出遊的角度寫出。似乎是隨手拈來,毫不費力,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精美的畫面,正符合作者輕快活潑的寫作風格。
※作者自稱太上隱者,這首詩出塵飄逸,悠然如野鶴閑雲
※李白的一首禪詩,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