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又大又重的戰略預警雷達,大戰一開打,豈不只有等死的命?

又大又重的戰略預警雷達,大戰一開打,豈不只有等死的命?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里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印度宣布成功進行反衛星試驗#

總理,向您報告一個好消息和壞消息!

哦?好消息是?

好消息是我們成功實現了反衛星!

那壞消息呢?

壞消息是我們把剛發射的間諜衛星炸了!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踢館#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台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

問:請堂主介紹一下,隨著未來技術逐漸提升,打仗第一波就會被搞掉的大型陸上固定預警雷達系統還有多少價值,類似陸基薩德式的車載雷達、艦載宙斯盾系統,甚至空中預警機等,是否能夠聯合起來替代這類雷達呢?未來雷達體系會製造成什麼樣子?

大型陸上固定預警雷達系統?你指的是啥

要是指的是鋪路爪一樣的導彈預警雷達,那攻擊這玩意就代表了全面核戰爭開始,大家一起比煙花還寂寞,所以其實是沒啥意義的,它能探測到導彈朝自己飛過來,那就算完美的完成任務了。

圖:大型預警雷達站往往在縱深地區,戰術武器不好打。而如果不想打核戰爭,通過打擊攔截系統實現核導彈的戰術突防,也沒有必要打它。雷生啊,真是寂寞如雪。

而地面防空雷達警戒網,部署固定雷達估計是二戰時候的事情,後面大家大部分都是用拖車運載的大型警戒雷達了。

圖:廢棄的老式雷達站,這種雷達完全不可能移動。

你看到的那些一個大球的雷達站,其實都只是一個大型防風防雨罩,日常執勤的時候把雷達車開進去在裡面轉,免得風吹雨打影響壽命,真要打仗都是到處亂跑。

圖:需要進出時就是這樣的。

未來雷達系統關鍵是組網,就是你說的這些雷達聯合起來工作,實現信號層面的數據融合,這樣等於一個目標同時面對若干個方向角度,不同波段雷達的監視,互相比對信號特徵分辨誘餌和隱身目標。

圖:現在發展的CEC防空就是數據融合的應用,讓每個平台都可以獲得所有平台發現的信息。

問:這段時間研究了下飛機的雷達,發現飛機的雷達在「抗干擾」或者「跟蹤」等模式下,走的都是犧牲一部分性能比如探測距離或者角度做到的。那麼雷達在這種比較實用的模式下,除了犧牲性能以外還有達到相同效果的方法嗎?如果電磁干擾過於強大,雷達會出現徹底失效的情況嗎,該如何反制?

抗干擾模式,實際上就是通過特殊的濾波器(軟體硬體結合)設計,把干擾波給濾除掉,這個過濾的過程就會損失信號本身的信息量,同時還會提高外部背景雜訊,所以探測能力降低是必然的。跟蹤模式也是一樣,轉化為單脈衝也得損失一些其他方面的能力。

圖:左邊是添加概率為0.2的椒鹽雜訊,右邊是原圖。

圖:程序員都懂的圖,左邊是自適應中值濾波器(最小窗口為3,最大窗口為7)的結果,右圖是常規中值濾波器(窗口大小為5)的結果,顯然都不如原圖。

現在比較好的是,相控陣雷達可以實現數字波束成形和多波束,各個波束干不同的工作,這樣的話同時進行搜索和跟蹤就比較方便。

圖: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形成很多波束,不同的波束做不同的用途。現在甚至可以做計算波束,也就是虛擬波束,這樣波束的數量只收計算能力限制,可以說相對而言是無窮多的。

至於說干擾太強雷達失效,那說明你的雷達和對方的干擾機有技術代差了。本來對抗就是螺旋形發展的,敵人干擾強了,你趕緊開發更強的雷達。

圖:干擾的前提是發現,然後針對雷達主瓣進行干擾。我國稀布陣雷達可以讓對方發現不了雷達信號,這樣就不擔心被干擾。只要保持技術進步,辦法總是有的。

問:我軍某些三代機不能發射對地/海導彈的這個問題,長久以來很讓人頭疼,但是感覺現代的飛機突防走的都是超低空突防+躍升投彈的打法,因此不能使用導彈的缺陷能否用滑翔炸彈填補?在未來三代機停產以後,這些功能不健全的三代機通過後期升級,還有發射導彈專攻對地/海打擊的潛力嗎?

當然是可以的,除了蘇-27以外。因為現代武器使用其實就兩點,一是掛架要有足夠的承載能力,第二是電子系統能夠接入,這兩點實現,要使用武器其實就是細枝末節了。

掛架本身都是存在的,哪怕不掛武器也有掛副油箱的重型掛點,這基本上都不是問題,剩下的就是介面了。

圖:蘇-27的掛載能力不是問題,它至少有5個點可以掛1噸的炸彈,而且掛點數量多,不像F-15那樣只能用阻力更大的複合掛架。

現在對空對地武器基本都是採用的1553B標準介面,所以從介面來說也是沒區別的,只是圖像制導武器要麼有模擬式的閉路電視線,要麼配數字化的光纖匯流排,這些都是老飛機沒有的,不過要改用霹靂10這樣的成像空空彈,改裝的時候也得加上。

圖:蘇-27掛國產武器的問題,在殲-11A上就解決了。這麼多年很少帶導彈,最大的可能是空軍早期不重視對地任務,後期不重視殲-11A。

圖:蘇-27和殲-11最大的問題就是壽命短,按照一年250小時的飛行時間算,8年就該到壽報廢了。哪怕降級飛,15年也很勉強。現在殲-11A已經沒幾年了,殲-11B因為交付晚還好一點,但也不值得大改。隱身機的時代了,改進10架殲-11也不如買一架殲-20效果好,錢反而更多。

最後問題其實就是軟體了,通過添加武器的控制程序,就能獲得使用能力了。

圖:在和平時期,殲-11能做好高級教練機就好。在戰時,我軍主力集中到戰爭方向,在其它方向勢必形成兵力空檔,這時候殲-11作為有一定的制空能力的飛機去填補威懾,就比用殲-7好。至於攻擊任務,多買點殲-20解放更多三代機執行對地任務就好。

問:我們現在的步兵班組火力嚴重不足,堂主理想中我軍最強的步兵班火力組成大概包含哪些?我軍現有的95班機、通用機槍性能與美軍差距如何?即使有隨車導彈,現有型號在國際上是什麼水平(能否與毒刺、標槍媲美),120火精度只靠肉眼嗎?問的很多,辛苦堂主啦

現在的問題其實是槍太少,而不是槍的火力如何。現在一個步兵班9個人,1個火箭筒手,1個機槍手,1個火箭筒副手,1個機槍副手,然後5個步槍手。

圖:ZBD09步戰車的步兵班,1挺機槍、1具火箭筒、5個步槍手。

機槍手有班用機槍不提(實際上就是步槍),火箭筒副手也有步槍,但是火箭筒手和機槍副手都是沒槍的。也就是一個步兵班只有5隻95步槍,而美國人一個班是5隻步槍以外還有兩隻M249機槍,這火力差距就大了。

圖:美軍普通步兵班有8支M16A2步槍,2支M203榴彈發射器,3具AT4或M72火箭彈,一具標槍導彈發射器或是毒刺導彈發射器,2支M249輕機槍,1支M21或M24狙擊槍。機步班9人,少了1個機槍手。

隨車導彈肯定不能跟標槍比,標槍那多昂貴的玩意……鈔能力是不可戰勝的。

圖:國產紅箭12在技術上可以和標槍看齊,但是裝備的少。

120的問題不在於精度,而是在於使用不方便,必須射手瞄準好了以後才能裝填。而且裝填介面設計很爛,稍微歪一點電極就無法連接也就沒法點火,農業台當初節目裡面就記錄了一個裝填手訓練了幾個月才勉強能在靶場上穩定裝填。戰場機槍迫擊炮火力覆蓋下,哪兒來機會讓你慢慢瞄準裝填?

圖:PF-98是先瞄準再裝填,然後因為彈重,還得站著裝填,蹲著發射,這在戰場上就很難生存了。

問:堂主,二戰時期,人類科技水平和工業水平也沒有翻天覆地的進步,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時期武器裝備發展如此迅速,性能突飛猛進的呢?

實際上並沒有,二戰期間除了末期革命性的噴氣式飛機、導彈以外,其他東西都是循序漸進發展起來的,在二戰中實現的只是批量生產和改進。

比如說螺旋槳式戰鬥機,在30年代的施耐德杯水上飛機競速賽裡面,義大利和英國飛機已經突破700公里大關,只是存在高速狀態不穩定的問題,還有發動機壽命過短,戰時實際上就是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實用化,噴火就是施耐德杯英國參賽飛機的基礎上改進來的。

圖:施耐德杯,應該說不愧是法國人贊助的。法國著名鋼鐵和軍工大王施耐德之子雅克·施耐德認為水上飛機是最有希望解決跨洋遠距離飛行問題的機種。為了推動水上飛機的發展,他決定創立一項水上飛機競賽,以鼓勵航空製造業者製造出性能優良的水上飛機。

圖:1931年9月29日早上7點,斯坦福斯登上S.6B(S.1595)。飛機僅攜帶了少量燃料以減少重量,平均速度407.5英里/小時(655.8公里/小時),人類第一次突破了400英里/小時大關。

二戰坦克性能飛速發展,但其實基本上除了M26以外,所有型號都是在30年代技術基礎上就能解決的。德國人的虎式坦克的88炮實際上跟一戰的88高射炮都是兼容的,M4系列其實是M2坦克的家族化延續,底盤基本不動,只是根據需求換了炮塔而已。

圖:M2坦克戰鬥全重17.23噸,乘員6人,包括車長、駕駛員和4名機槍手。裝1門37炮和8挺機槍,最大速度43公里/小時。M2的37炮根本對付不了德軍坦克的75炮,美國軍方決定研製裝75炮的M3坦克,M2隻生產了94輛。

二戰實際上就是在強烈的對抗下,把30年代的技術預研基礎實用化,根據需求來做調整。比如30年代覺得防護不重要,到40年代拚命堆裝甲,但是這些都是設計問題不是技術問題。

圖:德國梅塞施密特262這種噴氣式戰鬥機,也不是突然冒出來的。1921年,法國人馬克西姆·紀堯姆獲得了第一個噴氣發動機的專利,其設計類似軸流式。1930年1月,惠特爾提交了噴氣發動機的設計專利,1937年首次試驗。1938年德國空軍命令研製噴氣式戰鬥機。1939年8月27日,德國裝奧安噴氣發動機的He-178首飛,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1942年3月25日,梅塞施密特262首飛。前後21年的奮鬥,才有了噴氣機的應用,這哪是突然冒出來的。

問:尊敬的塘主,請教一個歷史問題。為什秦朝時候能北卻匈奴,漢朝卻用了百年才打贏匈奴。從秦到漢期間,出現了什麼黑科技讓匈奴的戰鬥力產生質的飛躍?

因為秦始皇時候的匈奴,跟西漢遇到的匈奴壓根就是兩碼事。

秦始皇時期的匈奴,只是河套地區的一個游牧民族,並不是整個草原的,在草原東部還有東胡這樣比匈奴更強的游牧民族,西邊也有強盛的月氏。《匈奴列傳》寫得很清楚:當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

圖:東胡文物立人柄曲刃青銅短劍。能作出這種東西,說明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蠻族。東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從商朝初期到西漢,東胡存在約1300年,最早見於先秦的《逸周書》。戰國時期,東胡位於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最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中原,後來逐漸衰弱。

圖:秦始皇32年(公元前215年),被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秦朝控制到陰山以南和燕山山脈,秦末戰爭時因為兵力被抽回,所以這些地區丟失。

是冒頓單于這一代,通過奇襲打垮了東胡,再滅掉月氏,才有了我們記憶中那個強盛的匈奴帝國。

圖:秦末時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匈奴首領的妻子)和土地。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圖:冒頓單于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并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和秦朝時候比,匈奴的力量本身是強大了三、四倍,而且還不用以大量力量防備月氏和東胡,可以集中力量南侵,整體實力比起秦朝時期可能是強大了七、八倍,自然打起來辛苦多了。

迷你踢館

問:印度航母艦島外側那麼大區域是幹什麼的,貌似飛機過不去啊,做炸彈農場有必要擴建的那麼大嗎?

圖:基輔級原始設計是有這麼一塊空地,用來布置一些雜物,包括交通艇之類的。

圖:改裝時擴大,根本原因是飛行甲板面積增大,為了平衡左舷增加的結構重量,不得不同時擴大右舷的面積。如果是從頭設計,那麼可以通過調節艙室重量分布來解決,但現在不是改裝嘛。現在這塊可以用來停放各種車輛、堆積雜物,總是用得上的。

圖:它還真的曾經考慮用來調運飛機,這個構思最早是英國人在6、70年代提出的,但是因為航母下馬也就沒有用過。

問:請教堂主,我大二航空航天系,現在面臨選專業的問題,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和飛行器動力工程,他們的就業方向分別是什麼,哪個就業面廣、工資高?

動力工程就是去航空航天動力單位造發動機,比如航空的606所、624院、航天4/6院這種,飛行器設計就是去造飛機造火箭了。以前是項目帶發動機,要設計單位先搞飛機、火箭方案,然後才會搞配套的發動機,所以發動機所是孫子。現在搞預研牽引,應該好很多了。

要說就業嘛,堂主這一波人本科畢業的時候,軍工各動力所本科生隨便進,碩士畢業的時候本科已經不要了,博士畢業的時候碩士也不想要了……你現在想搞本專業,至少得博士畢業,考碩博選導師比選專業重要多了。

問:堂主,像是電子戰機的電子設備操作手,或者對地攻擊機的武器操作員,本身對飛行技能要求如何,是能做基本飛行,還是能操作電子設備即可,預警機上的操作員呢?為什麼感覺現在報道出來的雙座機組(當然,主要是墜機和光榮事迹)飛行員,都是后座年紀要大一些呢?

這些人員大部分都是沒飛行執照的,就是技術軍官甚至很多就是士官,畢竟飛行員還是貴啊。

圖:A-6的電子設備操作員連操作桿都沒有。雙座戰鬥機是兩個飛行員,這樣的一般是同型教練機,就比如蘇-27SK和蘇-27UBK,後者就是教練機。但很多飛機不一樣,后座就是電子設備操作,那樣就是一個飛行員和一個操作員,後者不學飛行。

問:步兵班防守據點的時候,有沒有人想過全自動武器站一樣的無人火力點,通過類似膨脹螺絲固定底座、無線遙控,在布設陣地時早就選好幾個點,隱藏布設號四、五個火力點,如果有敵人想從側面或後面包抄,指揮員從監控就可以發現,同時遙控射擊,這樣敵人就算能端掉這個火力點,也不知道哪裡還有火力點,所以除非地毯式轟炸,否則根本不敢接近陣地。

這樣的火力點你考慮過多重么?步兵如果是在複雜地形,根本帶不動這樣的武器站。在車輛能機動的地方火力強大,這樣的武器站也沒用了,也就是永備工事裡面可能有用。

問:堂主,美國的M1A2SEP3在前裝甲上裝了很厚的附加裝甲,為什麼這甲不是全尺寸的呢,這樣不會影響防護性能嗎?

之前堂主說過,裝甲其實就相當於一個箱子,而沒附加裝甲的部分其實就是箱子的側壁,朝向證明厚度大,還全是鋼,穿甲彈根本不要指望打穿。而且那本身也在戰鬥室正面以外,打中了也沒影響。

圖:炮塔是密封的,而且底部結構要承受重量並傳遞給座圈,所以炮塔底部結構很結實。附加裝甲沒遮住的下部,就是那個底部結構。中間部分有炮盾,這也是額外的厚度。

問:堂主,電池和電容有什麼共同點又有什麼不同,各自的應用領域都有那些區別,在研製上有什麼共同點嗎?

這個……你得回去學一下初中物理了。電容是短時間低容量但是高速率的電流存儲中轉機構,而電池是長時間性的儲能元件,兩者基本沒啥共同點,完全不同的東西。

問:堂主,抗戰及解放戰爭期間,中國軍隊裝備最多的的輕機槍就是ZB26,但是它只有20發的直彈匣,火力持續性弱雞,設計者為何不選用30發或者更大容量的彈匣或彈鏈提高班排的火力持續性?

戰前用彈鏈機槍的也就是德國人的MG34了,班用機槍要求簡單輕便,這個要求基礎上用彈鏈技術難度很高。而且部隊一般也沒德國人這樣的教育水平,班一級伺候不了彈鏈。德國人也是搞出來金屬彈鏈才行,要是帆布彈鏈也得哭死。

當時美國人的M1918也就20發容量,大家都差不多,毛子的DP倒是47發,但是那個彈盤非常坑爹。

圖:這個攜帶性首先就不合格。

問:再題一腳,假設美國可以賣,我兔買了F-35和美國開戰,會不會由於敵我識別問題沒法用啊,相互都打不了對方?//以前說某國買的毛子的戰鬥機敵我識別系統,對毛子自己的雷達沒效果,導致被擊落。國際軍火市場上,會不會出現類似交戰雙方買了同體系的裝備,造成電子設備互相無效或者兼容引發混亂呢?

稍微像樣的國家,都會自己重新更換敵我識別系統的,只有那種純粹的弱雞才會沿用別人的。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TAG: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