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致幻劑用於創傷治療有了新進展,經過 30 多年的申訴和研究 | TED 2019 現場

致幻劑用於創傷治療有了新進展,經過 30 多年的申訴和研究 | TED 2019 現場

致幻劑用於創傷治療有了新進展,經過 30 多年的申訴和研究 | TED 2019 現場

2007 年,初代 iPhone 發布一個月後,致幻劑 LSD 之父瑞士化學家阿爾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應朋友 Rick Doblin 的請求,手寫了一封信給喬布斯,希望他能資助一項應用 LSD 的瑞士心理學研究,這是 LSD 銷聲匿跡後的首次心理治療研究。

不久後,Rick Doblin 打通了喬布斯的電話。兩人聊了半小時,期間喬布斯興奮地說道「不如把它倒進自來水裡,讓所有人都 high 起來。」

「其實就算倒了也不會有用的。」在 TED 2019 大會現場,Doblin 大笑著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回憶起這次交流。不只是實際操作不可行,而且他也肯定不會同意這麼做。Rick Doblin 是「迷幻研究多學科協會」(MAPS)的成立者,他一直在推動 LSD 的「合理實用」,不是讓所有人 high 起來,當然也不是將它一禁了之。

不過他倒是理解喬布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基本上類似於讓政客們都滴幾滴,達成共識。事實上 MAPS 的很多支持者都有類似想法。

「研究發現,致幻劑會降低我們大腦中默認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的活躍度。大腦的這一部分是我們產生自我意識、優先意識、個人需求的源頭。」Rick Doblin 早先在演講台上說,用藥後,這一部分的活躍度下降,就像哥白尼發現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樣,人們更能夠感受到自己之外的世界。

今天的世界充斥著各種衝突。人類歷史上,當一個新強國誕生,戰爭或者至少對抗幾乎都無法避免。Doblin 認為,人們需要找到方法改變對相互關係的預期,而不是爭辯「我的國家更強」、「我的宗教更強」。

但 MAPS 在推進的東西實際得多。

1969 年,美國聯邦法全面禁止 LSD,並新立了執行反迷幻藥法案的委員會。1986 年,MAPS 成立,Rick Doblin 開始為科學使用 LSD 而奔走。三十年過去,Rick Doblin 告贏了美國緝毒局(DEA),LSD 也重新回到了實驗室,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倫敦帝國學院等均開展了相關研究。

Rick Doblin 如今也被視為推廣科學使用 LSD 的先鋒人物。今年,他出現在了 TED 大會上談了將它用於心理疾病治療的可能,這也是 TED 年度大會首次邀請人上台談致幻劑。

為了證明 LSD 中的主要成分 MDMA 配合心理療法可以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抑鬱症,藥物成癮等疾病,Rick Doblin 舉出了兩個例子。

「馬賽爾是一位曾經歷性暴力的女性。在很多年時間裡她一直遭受 PTSD 的折磨。」Rick Doblin 說,1984 年,他們對她進行了 MDMA 心理治療。在服用藥物後,她主動說出了自己多年來恐懼的原因——對她實施性暴力的人曾威脅要加害她的家人,這令她在之後的很多年裡一直有自殺的年頭。

「MDMA 能夠降低人類對死亡的恐懼,」Rick Doblin 說,這給了她分享故事的勇氣,也更能打開她的心結,獲得解脫。

Rick Doblin 解釋說,相比正常人的大腦,PTSD 病人的海馬體和前額皮質活躍度會下降,而杏仁核活躍度會上升。而 MDMA 則會相反地降低杏仁核的活躍度,提高前額皮質的活躍度,同時增強海馬體與杏仁核之間的聯繫。這讓人們體驗到視角的轉變,從而感受到更高的團結感,共享主義,利他主義,甚至精神聯繫。

致幻劑用於創傷治療有了新進展,經過 30 多年的申訴和研究 | TED 2019 現場

另一個例子是一名從戰場回來後得上了 PTSD 的美軍士兵。Rick Doblin 說,同樣是在服藥接受心理治療時,他也主動說出了自己從未向心理醫生表露過的話:他將自己的心理痛苦視為一種對死亡戰友的緬懷。同時治療能夠讓他從死亡戰友的角度去重新審視自己,意識到死去的朋友並不希望他這樣活著,而是希望他能夠充實地完成他們無法繼續的人生。

致幻劑用於創傷治療有了新進展,經過 30 多年的申訴和研究 | TED 2019 現場

此前也有研究人員對 LSD 有類似的看法。「LSD 減少了你對自我的整體感。」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心理學家 Katrin Preller 說,簡單來講,LSD 讓人類的自我消散,變得更加超脫,容易感受他人和周遭的環境,這就是為什麼過去的 LSD 服用者總會產生自己和世界合而為一的感覺。

根據 Rick Doblin 提供的數據,當心理治療不輔助使用 MDMA 時,完全治癒 PTSD 患者的成功率為 23%,當輔助使用 MDMA 時,成功率增長到了 56%。使用 MDMA 治療 12 個月後的成功率可以達到 68%。

致幻劑用於創傷治療有了新進展,經過 30 多年的申訴和研究 | TED 2019 現場

喬布斯最終並沒有資助 Rick Doblin 的項目,但經過 30 年的努力,MAPS 所倡導的事情也變得不再像遙不可及的瘋話了。2017 年 8 月 16 日,美國食葯監局 FDA 批准了將 MDMA 用於指定 PTSD 的突破性治療。

Doblin 的資助者非常多元,不僅包括索羅斯這樣的左翼激進派領袖,還有幫特朗普參選的極右派 Steve Bannon。後者出資 100 萬美元,希望能夠將他的治療方法用於退伍軍人。

據 MAPS 稱,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超過 86.8 萬名退伍軍人從退伍軍人事務部獲得了 PTSD 殘疾補助,估計每年的費用超過 170 億美元。據估計,每天平均有 20 名退伍軍人自殺。

喬布斯的遺孀勞琳·鮑威爾·喬布斯也出現在今年 TED 大會現場,她還向 MAPS 的支持者要了一件印有支持開放 LSD 研究的 T 恤衫。

開放 LSD 研究並不是一件易事。在過去 30 年中的大多數時間裡,政府和社會對於這種藥物的態度都很悲觀。做實驗,Doblin 要搞定的不只是 FDA,還有緝毒局 DEA、醫學倫理和監管專家,以及各州的執法機構。

1984 年,因為 DEA 將 MDMA 加入了禁止製造、銷售、購買或開處方的藥物列表之中,Doblin 去跟政府打了官司。1986 年,法官判決 Doblin 勝訴,但 DEA 拖到 1988 年,又在上訴中獲勝了。

Doblin 所在做的事情是前所未有的。因為自 1970 年美國通過《受控物質法》以來,還從來沒有哪種藥物上了 DEA 的名單之後還能被移除的。為了推動對於致幻劑的政策變化,Doblin 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修了公共政策,他說這是自己去哈佛的唯一理由。

1953 年,一名叫奧爾森的美軍化學藥物研究人員,在喝下中情局加了 LSD 的威士忌後,從十樓跳下摔死,福特總統後來還親自向奧爾森的遺孀道歉,賠償 75 萬美元。2017 年去世的美國邪教首領曼森也慣用 LSD 來洗腦教徒,用它來催生教徒的瘋狂行為。這些例證一直都是推廣 LSD 使用的障礙。

「你可以用刀殺人,也可以用刀吃飯。」採訪間,Doblin 邊義大利面邊拿起餐刀筆劃道,他說 60 年代至今數億億計用過葯,但曼森家族只有一個。而曼森的洗腦工具也包括披頭士的歌曲。

不過情況正在慢慢變好。Doblin 說,獲得了 FDA 的批准之後,公眾對 LSD 的認知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募資也容易了很多。但他現在並不急於找公司,還是希望保持非盈利。Doblin 現在主要在做的事情是培訓治療師。

- Doblin 的學員中包括來自中國的治療師。他說治療師並不一定要自己服用

去年,Doblin 出席了中國的一場有關 MDMA 的醫療研討會,演講者中包括以色列軍隊的治療師。中國軍方亦有治療師出席。

Doblin 正在推動 MAPS 的事業全球化。「除了美國,我們也在以色列和加拿大開設了研究中心。」Doblin 說,2018 年 3 月,他們已經開始接觸歐洲葯管局。

致幻劑用於創傷治療有了新進展,經過 30 多年的申訴和研究 | TED 2019 現場

最後,人們對於 LSD 的看法,常常走向「神化」與「妖魔化」兩個極端。Doblin 在過去 30 年中一直在推動社會減少對 LSD 的妖魔化,但神化 LSD 的人也不在少數。因為大量傳奇歌手、藝術家、科學家、科技界巨擘曾服用過 LSD,不少人將它看作提升創造力的靈藥。

「世上只有一種聰明葯,叫做『努力工作(Hardworking)』。」Doblin 給出了一句中規中矩的回答。「有一些關於服藥和創造力的研究,但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Doblin 的演講結束後,TED 現場觀眾大半起立鼓掌。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期間,也有多人走過來對他表示祝賀。

多年來一直有人向 TED 推薦請 Doblin 做年度大會演講。但直到兩個半月之前,TED 負責人克里斯·安德森才發出邀請。同時,TED 要求 Doblin 需要把演講中所有支撐其理論的研究數據都提供出來,並表示會在演講上線後附上相關鏈接。

這種謹慎可能也代表了大多數人對致幻劑研究的態度。

題圖/TED 所有配圖/Rick Doblin、MAP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Cover:曾經氣候潮濕的國家,面臨怎樣的水資源儲備情況?
999 感冒靈推出爆珠口罩,育碧為聖母院免費提供PC版刺客信條

TAG:好奇心日報 |